×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贴一些这个贴子没谈到的19世纪以前的音乐:(一)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古希腊的音乐的曲调和节奏是怎样的?

答: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因此曲调和节奏都受到歌词抑扬顿挫和长短节奏的影响,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旋律感以及长短格(或称扬抑格)、短长格、长短短格、短短长格等。

2.古希腊的音乐织体是怎样的?

答:主要是单声部音乐(monophony)。

3. 古希腊音乐的调式体系是怎样的?

古希腊的八度或双八度音阶从上至下排列,以四音列为基础单位。(略) 在古希腊音乐理论家看来,每一种调式都有不同的伦理特性,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多利亚是坚定的、富于男子气概的,弗里几亚是激发热情的,利第亚则带有感伤意味。

4.古希腊最常见的乐器有哪些?

答:拨弦乐器中有小型的里拉(lyre)和较大型的基萨拉(kithara);管乐器中有带簧片的阿夫洛斯管(avlos)和排箫式的西林克斯(或译绪任克斯syrinx)。此外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在宗教仪式中,里拉是崇拜太阳神阿波罗的乐器,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则用阿夫洛斯管。

5.古希腊的记谱法是怎样的?

答:采用字母或类字母符号来记谱。据记载有两种:一是器乐谱,另一是声乐谱,它们都只有音高而没有节奏。声乐谱的节奏依据是歌词的韵律,器乐谱的节奏依据今人无从了解。

6.古希腊和古罗马有哪些重要音乐理论家?他们的研究涉及到了音乐的哪些方面?

主要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前500)、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亚里斯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阿里斯托克塞努斯(Aristoxenus,约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阿里斯提德斯·昆提利阿努斯(Aristides Quintilianus,活跃于公元2-3世纪)。他们的理论涉及到了音乐的起源、本质、社会道德作用、音乐美以及乐理等问题。

7.古希腊的音乐体裁有哪些?

答:荷马时代的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等),宗教崇拜音乐(如太阳神和酒神颂歌),希腊悲剧和喜剧,独唱抒情诗歌,竞技比赛中的合唱(注:实质上是没有多声的齐唱)及舞蹈音乐、器乐独奏曲。

8.希腊戏剧中的音乐是怎样的?

有独唱(主要角色与歌队队长)、合唱(群众角色或评论者),有乐器伴奏。通常的戏剧结构是以"开场白"开始,接着是合唱队的"进场曲",然后有3-5个戏剧场面和3-5首"合唱歌",彼此互相交织,最后以"退场"结束。

9.希腊古典时期的伟大戏剧家:

埃斯库罗斯(Aeschylus,525?-456BC),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相传写了80多个剧本,现存《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阿伽门农》等悲剧7部。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496?-406BC),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一生共写123部剧本,传世剧作有《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7部。 欧里庇德斯(Euripides,485-406BC),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据传写有悲剧90余部,现存《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亚妇女》等19部,他的剧作对罗马和后世欧洲戏剧有深远的影响。

10.古罗马音乐是怎样的?与古希腊音乐有哪些异同?

答:基本沿袭希腊音乐,但由于罗马人崇尚武艺,因此铜管乐器相当发达。常见的有大号(tuba)、角号(cornu)。演出规模极度扩展,最多时可达几百件乐器。水压管风琴也是罗马时代重要的乐器。此外还有一些东方乐器传入。罗马人最喜欢的戏剧是笑剧和哑剧,前者以娱乐性为主,有时甚至近乎猥亵,中间插有歌曲和器乐伴奏;后者音乐成分较重,以神话故事为重要题材。

11.早期基督教的音乐是怎样的?它继承了哪些音乐遗产?

答:基督教于公元1-2世纪在罗马帝国流传,4世纪定为国教。起初它所用的音乐成分复杂,包括犹太教音乐遗产(弥撒、赞美诗),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后盛行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廷)的带有东方音乐特色的赞美诗,西方各地教会带有地方色彩的圣咏(法国高卢、意大利贝内文托、古罗马、西班牙莫扎拉布、米兰安布罗斯圣咏)。这些各具特色的圣咏广泛用于各地基督教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转贴几个音乐欣赏的贴子.
    • 初听者的音乐菜单( 这个好象有人贴过了, 不过为了承上启下, 还是再贴一遍. )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有目的的听,系统全面些,有助于从联系对照中看到音乐长河的全景,领略音乐天地之无比宽广丰富,这比枝枝节节地听当然可取。但这决不意味着一部音乐史需从头听到尾,这是最愚蠢也是最不现实的。

      按照一般的经验,应该以音乐大潮汹涌澎湃的19世纪为中心入手,再向古今两头扩展你的听赏领域。巴洛克太远,现代音乐太近,初听不宜。我见识过一些言必称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的青年,对这号人,我一半敬佩,一半怀疑。即以国外音乐界而言,至今仍是19世纪音乐占有最广大的市场,现代派作品找不到听众,前途堪忧。音乐在这一点上有别于其它艺术样式,不可不知。说老实话,我有时候会想,如今的作曲家们应该统统退休改行。有那么多优秀的古典音乐在那里,足够我们听好几辈子了,大家还瞎忙伙个啥呀。

      这是题外话,让我们还是回到19世纪,那么,听这一部分音乐又应该抓什么重点呢?

      先向我们的摩天主峰进发顶礼吧:贝多芬。老贝继往开来,一手接下历史,一手开创未来,从他入手是再合适不过的了。还有极重要的一点,贝多芬代表了一种最纯正的口味,不含一丝庸俗、油滑、沮丧、颓废(这些东西在他以后的音乐中逐渐泛滥成灾!),是一个彻底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所以有助于你一开始就养成良好的音乐美学标准。

      我下一章要专谈贝多芬,所以这里就先赶紧跳过去。让我们顺乐史之流而下,去认识群星灿烂的浪漫派吧。首先是舒伯特。“未完成”是必听的(如果浪漫派的音乐只听一首,那就是“未完成”!)虽然其中已经有一丝“不健康”的因素(颓废)。几首钢琴即兴曲,清新雅致,是极品。“鳟鱼”五重奏属于最容易听懂的室内乐之一,当然也很适合才开始起步的你。其它的作品,等你的水平再提高一点吧。

      舒伯特下来是舒曼。舒曼号称浪漫派的盟主,作品看上去乱糟糟的,其实相当艰深,让人不得要领,摸不着头脑。很不适合刚刚起步的爱好者,所以不听也罢。再等两年吧。唯有一首极短的钢琴小品《异国的人们》(与《梦幻》属于同一套曲《童年即兴》,我要迫不及待地向你推荐。这首曲子不太容易听到,但可以去看大明星斯特里普主演的《索菲的选择》,里面开头索菲与内森一起合奏的就是这首曲子。

      萧邦的东西应该大听特听,现在就听,全部都听,一首也不要遗漏。他从不拆烂污,差不多只只曲子都是精品。这里重点推荐《摇篮曲》和《第一叙事曲》。

      帕格尼尼的东西不要去听,不但现在阶段不要听,也许永远不要去听!他的东西是七宝楼台,拆散下来,不成片段,一昧炫耀,江湖气十足,容易让认养成不良的欣赏习惯。等一下,他有一组吉他和小提琴奏鸣曲,却也朴素真挚,也许不能一棍子打死。李斯特的作品可分两类,一类与帕格尼尼相似(谁叫他们是朋友呐),另一类听上去像现代派,故一概建议不听。

      然后就该轮到勃拉姆斯这个伪古典主义者了。他的东西有一副“严肃”的面孔,听起来难度较大。你要有本事透过面具看柔肠,领略其浪漫实质。不妨试着听听第二交响曲。我个人认为这是贝多芬以后最好的交响曲。

      浪漫派到了勃拉姆斯其实就完蛋了。所以你就在这里打住,溯流而上,回过头来去叩莫扎特之门。老莫可是国际上这些年的大热门,频频在舞台与银幕上亮相。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他太简单,平淡无奇。其实正是这种貌似简单平淡,又无文学标题帮忙的音乐,要真知其中之味才更加难。也说不定要等到听过大量音乐的多年以后,你才能识其天真自然之美。一旦有所发现,从此必然迷上他,反而觉得别人总有矫揉造作的成份,不够味了。建议从莫扎特所有的协奏曲入手,特别是C大调长笛竖琴双协奏曲,然后再听他的所有小提琴奏鸣曲。这些都是极品中的极品中的极品。

      有了这些古典和浪漫大师的良好趣味垫底,你便可以在此基础上勇猛精进了。从此出发去听标题音乐、民族音乐、后浪漫派的音乐,都不会太陌生,也不容易走火入魔了。在这一传统的对比之下,印象派音乐会使你耳目一新。德彪西的作品会让你领略什么叫纯美的音乐:他有本事把声音,例如一个和弦,做得极美。《梦》、《雪花飞舞》、《亚麻色头发的少女》,把法兰西人不同凡响的艺术气质发挥得淋漓尽致。问题也正出在这里,他把味道和气氛搞得太浓了,像武侠小说里说的那样,这叫“剑走偏锋”。音乐到底不该在这上头过分渲染。话扯开一点说,就古典音乐而言,除了德奥音乐家,其余国家的音乐都给人味道不“正”的感觉,哪怕他再才华横溢也不行。

      音乐应该是一种朴素而严肃的欢乐,这道理似乎只有德奥音乐家才懂得。

      若要论朴实无华和味道纯正,捷克的德沃夏克当然要算一个。我把他划入德奥传统,从历史和地理来看,这并不过分。《降E大调弦乐小夜曲》、《大提琴协奏曲》、《黑人四重奏》是必听的。相比较而言,柴可夫斯基就相形见绌了。老柴长着一副秦湘莲的面孔,一昧凄苦(听听“第六交响曲”的终曲,好像哭得快断气了),令人肝肠寸断,赚一些廉价的眼泪,这就违背了音乐的宗旨(严肃的欢乐),入不得上品(当然《胡桃夹子》是很好的》)。我这么说,一大帮老柴迷恐怕要和我拼命。不妨参看金庸先生的《笑傲江湖》,衡山派一代高手兼音乐家刘正风与掌门人莫大先生(也是音乐家)不相往来,不为别的,只是因为后者的二胡老是拉些悲苦之音,品格不高。刘先生是大高手,大行家,他为了音乐,把生命都献了出来,我们应该尊重他的意见。

      在饱餍了浪漫派,晚期浪漫派的肥甘之后,越过两个世纪的时空去听巴洛克音乐,虽然它是乐海的一个源头,但那种已化为历史的音乐语言、风格是很好的清醒剂。这里我们首先就得遇上音乐界永恒的泰山北斗:巴赫。巴赫与贝多芬哪个更伟大?这当然是一个愚蠢的问题,但是我知道很多人一定会选择前者。巴赫的东西真像传说的那样晦涩难懂而又充满宗教气息吗?一定要听了很多的曲子才有资格去听巴赫吗?我有几个朋友,并没有按照我们的顺序一路听过来,在入门的一开初就听巴赫的创意曲、平均律和G小调管风琴前奏曲与赋格,因为正好买到了一柄叫做“巴赫——伟大的精品”的磁带,是中国唱片公司出品的,很多店里都有得卖,7块5一柄。结果喜欢得不得了。所以要打破迷信,解放思想,不要相信那些神话,你一定会见到巴赫原来是那么真挚、亲切、感人。

      如果巴赫也能听,那亨德尔就更不在话下了。然后推而广之到维瓦尔地、波开里尼、拉摩,吕里,库泊兰,魏斯,道兰......

      一个奇怪的现象是,当你真正喜欢上巴洛克音乐,并被它的简洁、对称和流动所打动时,你一定会逐渐变得对十九世纪以后的音乐越来越不耐烦。你一定会觉得浪漫派以后(含浪漫派)的音乐是那么地累赘、噜嗦、滥情、浮夸、炫技、生硬、做作,你一定会对人类文明到底是在进化还是在退步这个问题有更深一层的认识。看来朋友和音乐都是老的好呀。韩愈说文不读三代以下,我们是不是要乐不听贝多芬以后呢?

      不要去听现代派的喧嚣,我们将停留在这一片巴洛克的净土上,这里空气清新,阳光明媚,没有分裂和痛苦,一切都非常宁静,非常美好。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贴一些这个贴子没谈到的19世纪以前的音乐:(一)古希腊和古罗马音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古希腊的音乐的曲调和节奏是怎样的?

        答:古希腊的音乐是以诗与乐,或诗、乐、舞三位一体为主的音乐艺术,其中诗的地位在乐之上。因此曲调和节奏都受到歌词抑扬顿挫和长短节奏的影响,如语言本身所具有的天然旋律感以及长短格(或称扬抑格)、短长格、长短短格、短短长格等。

        2.古希腊的音乐织体是怎样的?

        答:主要是单声部音乐(monophony)。

        3. 古希腊音乐的调式体系是怎样的?

        古希腊的八度或双八度音阶从上至下排列,以四音列为基础单位。(略) 在古希腊音乐理论家看来,每一种调式都有不同的伦理特性,如亚里士多德认为:多利亚是坚定的、富于男子气概的,弗里几亚是激发热情的,利第亚则带有感伤意味。

        4.古希腊最常见的乐器有哪些?

        答:拨弦乐器中有小型的里拉(lyre)和较大型的基萨拉(kithara);管乐器中有带簧片的阿夫洛斯管(avlos)和排箫式的西林克斯(或译绪任克斯syrinx)。此外还有一些打击乐器。在宗教仪式中,里拉是崇拜太阳神阿波罗的乐器,崇拜酒神狄奥尼索斯则用阿夫洛斯管。

        5.古希腊的记谱法是怎样的?

        答:采用字母或类字母符号来记谱。据记载有两种:一是器乐谱,另一是声乐谱,它们都只有音高而没有节奏。声乐谱的节奏依据是歌词的韵律,器乐谱的节奏依据今人无从了解。

        6.古希腊和古罗马有哪些重要音乐理论家?他们的研究涉及到了音乐的哪些方面?

        主要是毕达哥拉斯(Pythagoras,约公元前580-前500)、柏拉图(Plato,公元前427--前347)、亚里斯多德(Aristoteles,公元前384--前322)、阿里斯托克塞努斯(Aristoxenus,约公元前4世纪后半叶)、阿里斯提德斯·昆提利阿努斯(Aristides Quintilianus,活跃于公元2-3世纪)。他们的理论涉及到了音乐的起源、本质、社会道德作用、音乐美以及乐理等问题。

        7.古希腊的音乐体裁有哪些?

        答:荷马时代的英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修》等),宗教崇拜音乐(如太阳神和酒神颂歌),希腊悲剧和喜剧,独唱抒情诗歌,竞技比赛中的合唱(注:实质上是没有多声的齐唱)及舞蹈音乐、器乐独奏曲。

        8.希腊戏剧中的音乐是怎样的?

        有独唱(主要角色与歌队队长)、合唱(群众角色或评论者),有乐器伴奏。通常的戏剧结构是以"开场白"开始,接着是合唱队的"进场曲",然后有3-5个戏剧场面和3-5首"合唱歌",彼此互相交织,最后以"退场"结束。

        9.希腊古典时期的伟大戏剧家:

        埃斯库罗斯(Aeschylus,525?-456BC),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相传写了80多个剧本,现存《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波斯人》、《阿伽门农》等悲剧7部。 索福克勒斯(Sophocles,496?-406BC),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一生共写123部剧本,传世剧作有《埃阿斯》、《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等7部。 欧里庇德斯(Euripides,485-406BC),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之一,据传写有悲剧90余部,现存《美狄亚》、《希波吕托斯》、《特洛亚妇女》等19部,他的剧作对罗马和后世欧洲戏剧有深远的影响。

        10.古罗马音乐是怎样的?与古希腊音乐有哪些异同?

        答:基本沿袭希腊音乐,但由于罗马人崇尚武艺,因此铜管乐器相当发达。常见的有大号(tuba)、角号(cornu)。演出规模极度扩展,最多时可达几百件乐器。水压管风琴也是罗马时代重要的乐器。此外还有一些东方乐器传入。罗马人最喜欢的戏剧是笑剧和哑剧,前者以娱乐性为主,有时甚至近乎猥亵,中间插有歌曲和器乐伴奏;后者音乐成分较重,以神话故事为重要题材。

        11.早期基督教的音乐是怎样的?它继承了哪些音乐遗产?

        答:基督教于公元1-2世纪在罗马帝国流传,4世纪定为国教。起初它所用的音乐成分复杂,包括犹太教音乐遗产(弥撒、赞美诗),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个帝国后盛行东罗马帝国(首都拜占廷)的带有东方音乐特色的赞美诗,西方各地教会带有地方色彩的圣咏(法国高卢、意大利贝内文托、古罗马、西班牙莫扎拉布、米兰安布罗斯圣咏)。这些各具特色的圣咏广泛用于各地基督教会。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请问钢琴是何时发明的?对古代音乐很感兴趣。那些古希腊的音乐家,很多也是物理学家和数学家。
          • 现代钢琴的发明者是意大利人克利斯托弗利。他原是一位羽管键琴制造者,有着丰富的造琴经验,在总结了羽管键琴的优缺点后,于1709年,在羽管键琴上安装了用槌击弦的键盘机械,奠定了现代钢琴的基础。
            由于这一改进,弥补了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几乎无法调节音量的缺点,这种钢琴在演奏时,随着对键子敲击力的变化来改变音量的大小,音量也比古钢琴和羽管键琴大得多。
          • 钢琴第一次用于独奏乐器是在1768年J.C.在英国的一次演出。上海音乐厅有一架斯坦威牌三角钢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钢琴,英文名是Piano,Piano是pianoforte 的简称. 其机械装置有:键盘,击弦机,琴槌, 制音器,琴弦和踏板。现代钢琴的键盘达七个八度,最高音为A;也有再加一个小三度的,最高音为C(88键)。 钢琴第一次用于独奏乐器是在1768年J.C.在英国的一次演出。

            现代钢琴因形状和体积的不同,主要分为立式钢琴和三角钢琴。音乐会所用的大三角钢琴 是乐器中的庞然大物,有9英尺长,最重的可达79吨。迄今为止最昂贵的钢琴是一架1888年生产的斯坦威牌 三角钢琴,1980年在纽约以18万英镑的高价被拍卖。 钢琴因其独特的音响,88个琴键的全音域,历来受到作曲家的钟爱。在流行、摇滚、爵士以及 古典等几乎所有的音乐形式中都扮演了重要角色,被誉为“乐器之王”。

            立式钢琴价格便宜,占用空间小,成为爱好者的购买对象。三角钢琴则用于大型演出或专业人士。立式钢琴采用一种琴弦交错的设计方案,有效地节约了高度与厚度。在此之前的立式钢琴高度达2.4米。现在的只有1-2米高。三角钢琴有 2.7米长。

            应用谱号:高音部: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低音部: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由琴弦列、音板、支架、键盘系统(包括 黑白琴键和击弦音棰)、踏板机械(包括顶杆 和踏板)和外壳共六大部分组成。

            使用材质:琴弦列:高、中音琴弦由钢丝制成;低音琴弦 由钢丝加上紫铜缠丝制成。音板:木质结构。 木材要求质地柔软、有弹性、易传导振动,以白松或 梧桐为最佳。支架:包括铸铁支架和木支架两部分。

            键盘系统:黑白琴键由象牙或电木制成;音棰常用木制。 踏板机械:金属结构。外壳:漆饰木板结构。

            乐器特色:音域宽广,音量宏大,音色变化丰富,可以表达各种不同的音乐情绪,或刚或柔,或急或缓 均可恰到好处;高音清脆,中音丰满,低音雄厚,可以模仿整个交响乐队的效果。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19世纪初,钢琴已经盛行于欧洲,但它还在不断的改进中。
            19世纪初,钢琴已经盛行于欧洲,但它还在不断的改进中。

            1809年,法国人埃拉尔改进了钢琴机械,可以使小槌迅速地重复击弦,在这样的钢琴上就能弹奏比较复杂的乐曲了。这种结构形式至今还使用于三角钢琴上。

            1780年,瑞士的舒迪创制了制音踏板,从而提高了音乐的和弦连接能力,增强了共鸣效果,同时也使得音乐获得清晰的顿音效果。

            1826年,美国工程师霍金斯采用了轴钉、轴架和攀带改进了击弦机构。在这一时期内还有不少制造者对钢琴的支撑结构、弦列的安排以及小槌材料等进行了改进。

            1850年,支撑结构、弦列的交叉排列和复震奏式击弦机三要素相结合,从此确立了现代钢琴结构最理想的基本形式。从那时开始到现在的100多年,钢琴的内部结构几乎没有作过多少改动。
          • 钢琴技巧的风格演变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如果你坐的位置正对着键盘的中央,然后稍稍偏左或偏右;如果你把琴凳升高又降低;如果你用平直或弯曲的手指演奏,如果你一开始就把手放在琴键上,或者一开始就从高处往下落;如果你把延音踏板踩得很深,或者踩得很浅;如果你弹出醇厚的音色,或奏出辉煌的音色;……凡此不同的选择,使你拥有了自17世纪以来历代键盘演奏家所具有的成功和令人信服的实例。每个杰出人物都有他自己的特点和方法。键盘技巧随着音乐理念和乐器的发展而变化。

            钢琴的发展归因于对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的局限性的突破。击弦古钢琴发声极其细弱,基本上不能用于公开演奏;羽管键琴虽然更加明亮,但不能变化音色。巴赫和亨德尔使用的是击弦古钢琴和羽管键琴,但他们的键盘音乐中充满着装饰音(ornaments)——颤音、回音、倚音、波音,以代替音的延续和力度的变化。

            随着钢琴的发展,音色能够通过手指的压力而加以变化。这就代替了对过多装饰音的依赖,突出了纯净的旋律。巴赫的儿子C·P·E·巴赫(1714-1788)提出了如歌的演奏风格,并声称要在键盘乐器上歌唱。他是最早明确采用旋律和伴奏(注:若不用双人弹奏,这在拨弦古钢琴上是不可能的)的形式进行创作的作曲家之一,从而直接影响着奏鸣曲式的发展。他还分两次(1753和1762)出版了论文《钢琴演奏的艺术》,这是最早有关键盘演奏的理论性教程。由于他所发展的弹奏技术以及为支持其理论而创作的键盘音乐,他可以被认作“钢琴演奏之父”。

            随着维也纳轻动作机钢琴的改进,海顿和莫扎特能够确立奏鸣曲式(sonataform)的结构模块之一—个性化旋律从背景中清晰地凸现出来。虽然莫扎特更广泛地使用钢琴,而较少使用更早期的键盘乐器,但他继承了羽管键琴的键盘控制风格,轻柔且紧凑,不时带点华彩效果。

            克莱门蒂(Clementi,1752-1832)在他关于音质、速度、独立于伴奏的旋律的理论中追随着海顿和莫扎特,他的《艺术津梁》(GradusadParnassum)是一部键盘弹奏技术的圣经。他还提出了一种系统的方法来加强弱指的力量。与海顿和莫扎特不同,克莱门蒂喜欢英国钢琴的槌击方式,这种钢琴能产生一种更强、更清脆的音色。

            贝多芬也喜欢用更重的英国钢琴。他是一个奇特的演奏家,他追求音乐中洪亮的乐音,而不是雅致的东西,并要求从深刻的情绪中产生出急促的音色。他的同代人冯·韦伯(Von·Weber,1786-1862)和车尔尼(Czerny,1791-1857)也支持贝多芬充满着革新精神的强有力的弹奏和表达方式。韦伯是一位音乐会钢琴家和作曲家,他发明了一些技巧——大胆地使用左手而不仅仅是用于伴奏,以及散射性的、宽广的和声——并很快被同时代的作曲家所接受。车尔尼为了加强弹奏的速度和流畅性专门写了钢琴练习曲。

            协调地轻轻使用延音踏板使得舒曼和肖邦能够奏出曼妙而富于诗意的音色(注: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人们从一开始就认为音质是改进中的钢琴的主要弱点),并确立了这种音色所具有的艺术价值。肖邦认识到了手的根本弱点,并以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技巧。他的技巧性练习曲——《钢琴练习曲Op.10》和《钢琴练习曲Op.25》,极富灵感地展示了手在自然放松状态下的弹奏。另一位钢琴家塔尔贝格(Thalberg,1812-1871)获得了一种非同寻常的能力,可以使钢琴听起来象在歌唱,这给门德尔松以启发,使他在许多首《无词歌》中表现出了旋律的力量。

            李斯特继续沿着肖邦的道路前进,但他追求更强烈的音色。他在键盘边坐得更高以便于加大肩和臂自由下落的力量。他通过使用延音踏板使他的手解脱出来进行下一次击键。他在《十二首超技练习曲R.2b》中融进了他的这些革命性思想,增强了音量。为了支持李斯特及其追随者的气势磅礴的演奏风格,钢琴制作者们给琴键增加了数盎司的阻力。对李斯特的直接追随者而言,技巧本身变得重要了,而音量的增强常常是以损失丰富的音色为代价的。

            勃拉姆斯为了内在的动机而避开了外在的华丽,他的音乐中极少出现单纯技巧的雕饰。他在技巧上作出的贡献来自于一种协调一致的音乐语言,歌声与和音、和弦及结构呈复调性的交织。他的《五十一首练习曲》向钢琴家们表明了加强手指力量和独立性的必要技术,以支持他自己的观点。

            在李斯特时代之后,曾对“砸琴者”进行过反击,开始时兴一种受到约束的风格(勃拉姆斯的作曲特点一般地使他置身于那些极端的声音之外)。正如19世纪的那些伟大教师所作的那样,柴可夫斯基回复到了一中折衷的观点。接着,坏俅幕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受益匪浅,虽然最喜欢李斯特,但是对他的反“砸琴”我不以为然。中国的殷承钟是“砸琴”高手,他的文革版的“黄河”,不砸还没有什么味道。其它人的黄河和殷本人现在的黄河,都像“长江”,皆因为“砸”得不够
              上班去了,
              • 谢谢,问了很久的问题终于让你回答了。
      • (二) 中世纪音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音乐风格概述

        1. 中世纪音乐的旋律是怎样的?

        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或吟诵性)的,和语言的抑扬顿挫有着密切的关系。

        2. 中世纪音乐的节奏有什么特点?

        圣咏节奏是自由的,以歌词(大多是圣经经文)的韵律、句子长短为基础。

        3. 中世纪的音乐采用什么调式?

        通常以8个教会调式为基础。较自由地使用不协和音。

        4. 中世纪的音乐织体是怎样的?

        主要是单声织体。从公元九世纪开始有了2、3或者4个声部的复调织体。

        5. 中世纪的音乐使用什么音色?

        主要是声乐,单声织体的音乐由较小的合唱组演唱,复调织体的音乐通常有独唱者小组演唱。在中世纪后期器乐音乐也得到了发展。

        6. 中世纪的主要音乐体裁有哪些?

        圣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的弥撒曲。宗教的和世俗的经文歌。宗教仪式剧。世俗歌曲(包括牧歌、猎歌、回旋歌等)。器乐舞曲。



        早期格里高利圣咏

        1.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或称作格里高利素歌)是怎样形成的?其音乐有什么特点?

        答:按照传统的说法,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一世(590--604年在位)从统一治理教会的目的出发,搜集整理了各地的圣咏,选编成两本圣歌集,从而统一了罗马教会的仪式和所用音乐。但实际上统一罗马教会仪式和圣咏的主要工作是在一百多年以后进行的,法兰克王国的查理大帝在789年发布法令,催促废除高卢礼仪,全盘接受罗马圣咏。此后数十年中法兰克的大主教们对罗马的圣礼书进行修订和补充,编写出新的弥撒和日课唱本,形成以罗马传统为基础同时又融合了高卢因素的礼拜仪式和圣咏,这就是所谓格里高利圣咏的基本内容。这种圣咏扩散到其他地区,最后又反馈到发源地罗马。

        格里高利圣咏是单声织体,其旋律以级进为主,不用变化音、装饰音。节奏自由,随经文句子的长短抑扬而定。在情绪上力求静穆、超脱,排斥人世激情。它专用拉丁文,以纯人声演唱(即不用乐器伴奏)。采用教会调式。

        2.什么是弥撒(Missa)?

        弥撒是基督教的主要崇拜仪式,由成套的圣咏组成。弥撒分为专用(或译作特定)弥撒(Prope)和常规弥撒(Ordinary)。前者是弥撒中的可动部分,取舍视该次弥撒的内容而定。后者为不变部分,每次弥撒都要用。

        常规弥撒的五个部分为:慈悲经(Kyrie)、荣耀经(Gloria)、信经(Credo)、圣哉经(Sanctus)、羔羊经(Agnus Dei)。

        3.什么是教会调式(或中古调式)?

        教会调式共有八个:四个正调式和四个副调式,副调式音阶的音域比正调式低四度。虽然在名称上与古希腊音阶相同,但实质上并不同。中世纪的音阶是从下至上排列,有re(多利亚),mi(弗里几亚),fa(利第亚),sol(混合利第亚)这四个结束音。每个调式除了结束音以外,还有一个吟诵音(tenor),在正调式中吟诵音比结束音高五度;副调式的结束音和正调式相同,但吟诵音比正调式的吟诵音低三度;每当吟诵音落在B音上时,它被上移至C音。为了避免不好的音程(如三全音),有时B音要写成bB。

        16世纪的音乐理论家格拉雷安(H.Glareanus,1488-1563)为8种教会调式又加上了4种:以la 为结束音的爱奥利亚(Eolian)调式,以do为结束音的伊奥尼亚(Ionian)调式以及各自的副调式。最终形成了12种教会调式,也称作中古调式。

        象古希腊一样,中世纪对调式的伦理特性也有着不同评价,因此它的用法有独特的讲究。



        宗教音乐的发展

        1. 什么是奥尔加农(organmu)?产生于何时?

        奥尔加农是产生于9世纪并沿用至14世纪的复调音乐形式。

        可分为以下几种:

        平行奥尔加农:在圣咏的下方或上方添加一个平行四度或五度的声部,构成两个声部的圣咏。其中圣咏曲调称作"定旋律"(tenor),也译作"固定调"。

        斜向奥尔加农:一个声部保持不变,另一个声部向上或向下进行。 反向奥尔加农:附加声部与定旋律声部以反方向进行。

        自由奥尔加农:以上几种形式的混合运用。

        华丽奥尔加农:也译作花唱式奥尔加农。将位于下面声部的定旋律音符拖长,上方对以多个音,构成一音对多音的形式。

        2.什么是经文歌(motet)?

        盛行于1220前后-1750年间的一种复调音乐形式,通常为三声部,最低声部是定旋律声部,一般采自圣咏,用缓慢的长音符唱拉丁文的教义,其上方的两个声部采用与圣咏无关的世俗歌词,起初是拉丁文的,后来大多采用地方语言。通常定旋律节奏较慢,最上方声部(第三声部)较快,中间的第二声部介于两者之间。早期经文歌各声部的旋律包括上方声部全都是现成品,即用已有的旋律构成。起初定旋律声部惯用圣咏,后来也采用世俗曲调。曲名由三个声部歌词的头一个词(由上而下)构成。

        3.什么是哥特式风格和巴黎圣母院乐派?代表人物是谁?

        哥特式风格是指12世纪中叶的西方教会艺术风格。12世纪中叶至13世纪巴黎圣母院的音乐家们创作的复调音乐是音乐上哥特风格的典型代表,其主要写法是越发复杂华丽的花唱式奥尔加农。两位杰出的作曲家是莱奥南(Leonin,约1159-1201)和佩罗坦(Perotin,约1170-1236)。

        4.什么是纽姆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

        中世纪的记谱法经历了几个阶段,最开始是用希腊字母变化而来的符号,后来有了纽姆记谱法(neumatic notation),即在歌词上方标出一些与语言重音、抑扬相对应的符号。11世纪初出现了用一根线贯穿纽姆符号的线谱,接着出现了两根、三根,11世纪下半叶形成了四线谱。

        5.什么是唱名法(solmization)?

        把六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与一个特定的音节联系起来唱,这就是唱名法。这是由法国教会音乐家圭多(Guido d'Arezzo,约997-1050)创立的。这六个音节(ut,re ,mi ,fa, sol,la)选自赞美诗《ut queant laxis》中相继各行诗句中的第一个音节。四线谱的确立也是他的功劳。



        世俗音乐的发展

        中世纪的世俗音乐可分成三类:

        1.与宗教内容和形式有一定联系的歌曲:

        孔杜克图斯,12、13世纪的一种拉丁文格律歌曲,从单声部到三个声部都有,既有宗教内容的也有世俗内容的。

        戈利亚德歌曲。这是云游四方、不守规矩的神学院学生(人称戈利亚德goliard)创作的歌曲,主题是爱情、酒、对宗教和时事政治的嘲讽。

        2.属于贵族圈子的骑士音乐:

        法国游吟诗人(Troubadour)用方言写歌词,内容以爱情为主,如常见的田园恋歌(pastourelle)。13世纪有3中带叠歌的体裁:叙事歌(ballade)、回旋歌(rondeau)和维勒莱(virelai)。它们大多是单声部的,有少量是复调织体。

        德国恋诗歌手(Minnesinger)出现于12世纪中叶,很可能是在法国游吟诗人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其歌曲体裁主要是巴歌体(bar)。后来发展为名歌手(meistersinger),这是有组织的文学与音乐行会的成员。

        西班牙有坎蒂加歌曲(cantiga),意大利有劳达歌曲(laude),都是单声部的。

        3.民间职业音乐家的音乐:

        在中世纪以演奏和歌唱谋生的职业音乐家被称作戎格勒(jongleur)或游吟艺人(menestrels)。他们擅长演唱英雄业绩尚松(chanson de geste),这是一种类似于希腊史诗的叙事曲。演唱时用维奥尔和小型竖琴伴奏。



        中世纪的器乐和乐器

        中世纪早期教会对器乐是排斥的,随着中世纪后期世俗文化的繁荣,出现了一些器乐体裁,乐器种类也增多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拨弦乐器:从罗马流传下来的里拉琴、索尔特里琴(psaltery)、琉特琴(lute)。

        弓弦乐器:提琴(vielle或fiedel)和轮擦提琴(organistrum)。

        吹管乐器:竖笛(recorder)、横笛、双簧管类的肖姆管(shawm)、风笛、小号、圆号。 键盘乐器:大型管风琴、便携式管风琴、固定式(桌式)管风琴。

        打击乐器:鼓、钵、响板等。



        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时期的过渡

        在意识形态的变革和音乐观念的发展上,欧洲14世纪的音乐是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过渡的时期。

        1. 什么是"新艺术"?其音乐有什么特点?

        新艺术(ars nova)一词是由法国人维特里(Vitry,1291-1361)在其《新艺术》一书中提出的,所谓"新"是与12世纪末-13世纪以巴黎圣母院乐派为代表的"古艺术" (ars antiqua )风格相对照而言。其音乐追求情感的表现,因此变得比过去生动多了。主要代表人物是纪尧姆.德.马肖(G.Machaut,1300-1377),作曲家、诗人。

        2. 法国新艺术的主要世俗音乐体裁是什么?

        法国尚松(chanson),这是为法语世俗诗歌谱写的复调歌曲,多半是回旋诗模式,带有叠歌。

        3.14世纪的意大利世俗音乐体裁有哪些?

        牧歌(madrigal):以抒情诗、田园诗、恋歌或讽刺诗为歌词,一般为两声部复调织体合唱。(注:16世纪牧歌虽体裁名称相同,但实质很不同,其歌词是自由体,织体为五声部模仿式复调。)

        狩猎歌(caccia):采用二声部卡农式演唱方式(caccia),音乐风格活泼幽默。

        巴拉塔(ballata):与舞蹈有关的歌曲,较抒情,每节都有叠歌。大多为二声部或三声部。

        4.意大利14世纪的重要作曲家是谁?

        弗朗切斯科.兰迪尼(Landini,约1335-1397),盲音乐家,创作了大量的世俗歌曲。

        5.14-15世纪上半叶对欧洲大陆产生重要影响的英国作曲家:

        邓斯泰布尔(Dunstable,约1390-1453)。他的经文歌不用传统的定旋律,而是按照歌词意境自由创作。通常为三声部主调和声织体,有大量三和弦结构。

        6.关于布艮第乐派。

        15世纪上半叶活跃在布艮第(相当于现在的荷兰、比利时、法国东北部、卢森堡等地)宫廷的音乐家群体。该乐派音乐风格的形成直接受到英国作曲家邓斯泰布尔的影响,音响上趋于优美细腻,悦耳和谐,尤以三度音程为主要的旋律音程。布艮第乐派也被称作第一尼德兰乐派。

        7.14世纪欧洲出现了哪种新乐器?

        楔槌键琴(clavichord)和羽管键琴(harpsichord;[英]clavicybal),今称古钢琴,虽然在14世纪已经出现,但真正盛行是在15世纪。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三)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音乐风格概述

        1. 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以级进为主,是歌唱性的,与歌词的抑扬顿挫有关系,有时会采用"图解"方式对歌词中的某些词汇作形象模拟。

        2.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节奏是怎样的?

        有了可计量的节奏,但在宗教声乐作品中不强调律动感,只是在世俗音乐中拍点鲜明,律动感强。

        3.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采用什么调式?和声是怎样的?

        采用已经扩展为12个调式的中古调式。和声写作尚未建立功能体系,但已在终止式上表现出了和声进行中的和弦的功能性,并有意识地运用谐和与不谐和和弦来表现情绪、构成音响紧张度的变化。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织体是怎样的? 以4声部模仿式复调织体为标准,在16世纪5个或更多声部的复调也很常见。同时已经从现了局部的主调和声思维。

        4.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运用哪些音色?

        声乐仍然占有最重要地位;复调宗教作品由小型的合唱组演唱,世俗音乐由独唱或独唱者小组和小型乐器组表演。同时已有很多音乐是专为乐器创作的。

        5. 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曲式是怎样的?

        结构较为自由而多样化,复调模仿式曲式逐渐取代了与诗歌结构紧密配合的分段性曲式。同时也有大量分节歌形式。

        6. 文艺复兴时期的音乐有哪些主要体裁?

        各个部分都写成了复调形式的弥撒曲。经文歌(主要是宗教内容的)。器乐舞曲。复调器乐曲,如利切卡尔。世俗歌曲如牧歌、尚松等。



        第一节.佛莱芒乐派

        1.介绍佛莱芒乐派(Flemish school,又译作佛兰德乐派)。

        15、16世纪活跃在佛莱芒的音乐家群体。佛兰芒是历史地区,也称作尼德兰地区,即今天比利时及法国西北部。音乐史上称布艮第乐派为第一尼德兰乐派,称佛兰芒乐派为第二 、第三尼德兰乐派。佛莱芒乐派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有第一代作曲家约翰.奥克冈(Ockeghem,约1425-1497),第二代作曲家若斯坎.德.普雷(Josquin de Pres,约1440-1521),第三代作曲家奥兰多.迪.拉索(Orlando di Lasso,约1532-1594)。

        2.简介约翰.奥克冈。

        约翰.奥克冈也译作沃克亥姆。据说曾师从班舒瓦,深受布艮第乐派影响。在弥撒创作中表现出精湛的技巧。他精通各种卡农手法 。

        3.简介若斯坎.德.普雷。

        据说曾师从奥克冈。写有大量经文歌和弥撒曲,以及以法国尚松为主的世俗歌曲。他强调模仿对位技术,同时充实和声音响,并且有很强的情感表现力。

        4.什么是模拟弥撒(Parody mass)?

        若斯坎.德.普雷创造的手法,即写作弥撒时不只借用一首圣咏,而是借用几首现成的圣咏、弥撒或经文歌曲调及其动机、呈示主题应答主题、结构或乐思等。这种手法大大减弱了中世纪"定旋律"主导地位,使乐曲对位织体有了更多曲调而变得更加丰富充实。这种手法后来被普遍用于经文歌与弥撒创作中,甚至影响了世俗音乐牧歌和尚松的写作。

        5.简介奥兰多.迪.拉索。

        16世纪最重要作曲家之一,作有大量的宗教和世俗音乐作品。音乐风格灵活生动、精致而又多样化,精心处理音乐与歌词的内容和语调关系。



        第二节.世俗声乐音乐和民族风格的兴起

        1. 16世纪意大利最重要世俗音乐体裁有哪几种?

        弗洛托拉(frottola),16世纪初意大利北方世俗多声部歌曲,通常为无伴奏四声部合唱(有些是琉特琴伴奏的独唱)。采用主调风格织体,节奏常有舞蹈性特征,性格较为活泼。后来有人将复调手法结合进去,使之成为牧歌前身。

        牧歌(madrigal),四声部、五声部或六声部的无伴奏世俗重唱或合唱(在蒙特威尔第笔下还有用通奏低音伴奏的独唱或二重唱、三重唱牧歌),采用模仿式复调技法,歌词中适量采用描画性词汇与象征手法,音乐语言也相应地带有描画性,有些作品具有戏剧性效果,使用较多的半音化和声。

        2. 16世纪意大利的重要世俗作曲家有哪些人?

        马伦奇奥(Marenzio,1553-1599),杰苏阿尔多(Gesualdo,约1560-1613),蒙特威尔第(Montevirdi)。

        3. 简介法国尚松(chanson)。

        四、五或六声部的无伴奏世俗重唱或合唱,在风格上与意大利弗洛托拉相似,轻快,节奏性强,主旋律在最高声部,织体是和声性的,但有时也采用模仿性复调写法。

        4. 法国重要的尚松作曲家有哪几位?

        赛尔米西(Claudin de Sermisy,约1490-1562)和雅内坎(C.Janequin,也译作约内堪,约1474-1569)。前者的作品多为高雅精致的爱情歌曲,后者的特点是活泼粗犷,有很强的描绘性,如描写战争、狩猎、鸟鸣、集市等。

        5. 什么是德国利德(Lied)?

        即世俗歌曲,通常是单声部的。大多由德国市民音乐家名歌手(Meistersinger)演唱。16世纪中叶一些作曲家把佛莱芒复调技术和德国利德相结合,创造出了复调形式的利德。

        6. 什么是西班牙比良西科(Villancico)?

        比良西科也译作村夫谣。音乐纯朴,带有民歌风格,歌词涉及爱情、政治甚至宗教等。有器乐伴奏。

        7. 什么是英国康索尔特歌(consort)?

        康索尔特是这一时期产生于英国的一种室内乐合奏体裁,康索尔特歌就是由这种室内乐合奏小组来伴奏的独唱或合唱歌曲。



        第三节.文艺复兴时期的器乐

        1.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新乐器?

        竖笛(recorder)、拉弦乐器维奥尔(viol,小提琴的前身)等。

        2.文艺复兴时期盛行哪些键盘乐器?

        古钢琴和管风琴。前者在英国称作维吉那尔(virginal)。

        3.文艺复兴时期有哪些重要的器乐体裁?

        复调性的康佐涅(canzona)、利切卡尔(ricercar)、幻想曲(fantasia),即兴性的前奏曲(prelude)、托卡塔(toccata)。

        多乐章的组曲(suite),由各种风格的舞曲组成。

        变奏曲(variation)。



        第四节.宗教音乐

        1.德国宗教改革产生的新教音乐是怎样的?

        起初新教沿用天主教的音乐和礼仪,16世纪末有了自己独特的音乐。其主要特点是具有群众性和民族性,在音乐形式上较为简朴(具体如下一问)。

        2.德国新教音乐主要体裁是什么?

        众赞歌(chorale),也称作新教圣咏。采用本国语,起初只有一条齐唱的旋律,后来配上了和声和对位,形成四声部合唱。

        3.其他新教教会音乐有哪些体裁?

        法国与瑞士的加尔文教会:格律诗篇(metrical psalter)。起初近似中世纪初期的单声部圣咏,后来有了四部合唱形式。

        英国的礼拜乐(service)和赞美歌(anthem)。有合唱和独唱形式,或者两者交替。

        4. 文艺复兴时期的罗马天主教教会对音乐的要求是怎样的?

        复调音乐中歌词必须清晰可辨,反对圣咏和复调中无节制的花唱式旋律,排除世俗音乐对宗教音乐影响。这些原则对罗马天主教教会音乐影响极大,直接促成了罗马乐派风格的形成。

        5. 简介罗马乐派作曲家帕勒斯特里那(Palestrina,约1525-1594)的音乐风格。

        与同时代作曲家相比音乐风格较为保守,很少用变化音,即使用变化音和不协和音也是非常谨慎地进行解决,因此音响纯净和谐。采用模仿式复调。旋律平稳流畅,很少大跳,采用自然音阶教会调式,在拉丁文歌词的处理上注重重音及其含义,整体结构清晰。基本不用乐器伴奏,只有少量使用管风琴。

        6. 简介威尼斯乐派宗教音乐的风格。

        威尼斯乐派的宗教音乐音响恢弘,色彩绚丽,采用双合唱队(甚至达到五个合唱队),有乐器伴奏,如管风琴、号角、维奥尔琴等。

        7. 威尼斯乐派作曲家是哪几位?

        维拉尔特(Willaerte,约1485-1562),叔、侄加布里埃利(A.Gabrieli,约1515-1586、G.Gabriele,约1557-1612)。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四)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一)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音乐风格概述



        1. 简介“巴洛克”这个词在音乐史上的含义。

        葡萄牙语baroque原意为不圆的、形状不规则的珍珠,现指欧洲17世纪和8世纪初期豪华的建筑风格。音乐家借用此语概括地说明同一时期的音乐风格(见下文)。

        2.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旋律有什么特点?

        乐句长度不一,气息较长,无论是声乐还是器乐,旋律都空前地华丽复杂,有相当多的装饰音和模进音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旋律一样,曲调的进行常常带有形象化、象征性特征。引人注目的是旋律中有明确的和声属性。

        3. 巴洛克时期音乐的节奏是怎样的?

        主要分为自由节奏的和律动鲜明、规整的这两种节奏。前者用于宣叙调、托卡塔、前奏曲等,后者用于咏叹调、赋格、舞曲等,在一个乐章中会保持始终。这两种节奏常常搭配使用,如宣叙调与咏叹调,前奏曲(或托卡塔)与赋格。

        4. 巴洛克音乐采用什么调式?

        大小调体系,它已取代了过去的“教会调式”。

        5. 巴洛克音乐的和声是怎样的?

        已形成了完整的以主、属、下属为中心的大小调功能和声体系,利用不协和音作调性转换并使和声进行富有动力和情感色彩。十二平均律在17世纪的发明与和声体系的充分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6. 什么是通奏低音(thoroughbass, 又称作数字低音figured bass或basso continuo)?

        巴洛克时期特有的作曲手段。在键盘乐器(通常为古钢琴)的乐谱低音声部写上明确的音,并标以说明其上方和声的数字(如数字6表示该音上方应有它的六度音和三度音)。演奏者根据这种提示奏出低音与和声,而该和弦各音的排列以及织体由演奏者自行选择。

        7. 巴洛克音乐的织体是怎样的?

        复调织体占主要地位,其写作技术达到了空前绝后的高峰。与文艺复兴时期的复调不同之处在于它是在功能和声基础之上的对位。同时也有许多作品采用主调织体。

        8. 巴洛克时期的曲式是怎样的?

        以相互间形成节奏、速度、风格对比的多乐章结构为主,如组曲、变奏曲、协奏曲、康塔塔、清唱剧等,常用前奏曲与赋格、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搭配关系。复调乐曲的内部结构是以模仿手段写作的连续体(不分段),但可看出明确的呈示、发展和再现因素。同时也有分段结构、变奏曲、在固定低音旋律之上进行变奏的帕萨卡利亚、夏空形式。

        9. 巴洛克时期有哪些主要的音乐体裁?

        声乐:弥撒、经文歌、众赞歌、歌剧、清唱剧、康塔塔、受难乐以及各种独唱、合唱曲。 器乐:托卡塔、前奏曲、幻想曲、赋格曲、变奏曲、组曲、奏鸣曲(以独奏奏鸣曲与三重奏鸣曲为主)、协奏曲(管弦乐协奏曲、大协奏曲、、独奏协奏曲)。

        10.巴罗克时期音乐的情绪是怎样的?

        在一个乐章之内保持一种基本情绪,在乐章与乐章之间才形成对比.

        11.巴罗克时期音乐的力度是怎样的?

        不追求渐强和渐弱的细微变化,而是采用较为清晰的“阶梯式力度”。





        第一节.歌剧的诞生和早期歌剧



        1. 歌剧(Opera)诞生于何时何地?它是怎样诞生的?

        16世纪末、17世纪初诞生于意大利的佛罗伦萨。由巴迪宫廷的卡梅拉塔会社(camerata,意为俱乐部或小集团)成员巴迪、温琴佐.伽利莱伊以及佛罗伦萨学者梅在经过大量的对古希腊悲剧研究的基础之上诞生的。

        2. 歌剧的前身是哪些音乐形式?

        音乐和戏剧的结合可以追溯到古代,包括古希腊悲剧、中世纪的仪式剧、宗教神秘剧、奇迹剧,文艺复兴的牧歌套曲、田园剧、幕间剧等形式。

        3. 简介幕间剧(intermedio)、田园剧(pastoral drama)。

        幕间剧是在戏剧两幕之间演出的有音乐的短剧。田园剧是传奇题材或乡村题材的带有音乐的舞台剧。

        4. 历史上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谁创作的?故事取材于哪里?

        1597年由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作曲的《达芙尼》,取材于希腊神话。但乐谱已遗失。

        5. 现存的第一部歌剧是哪一部?谁创作的?故事取材于哪里?

        1600年里努契尼写剧本、佩里和卡契尼作曲的《优丽狄茜》。取材于希腊神话。

        6. 在最早的歌剧中音乐形式是怎样的?

        声乐部分以接近于朗诵的宣叙调为主,由少量乐器伴奏,采用通奏低音。音乐形式较为简单。

        7. 简介蒙特威尔第(Monteverdi)的歌剧写作观念以及他所奠定的早期歌剧形式。

        主要是加强音乐性和情感表达。具体做法是将宣叙调的旋律线条拉长,使其具有歌唱性,并与短小的歌曲、二重唱和牧歌式的重唱交替,形成对比。他采用较大规模的乐队伴奏,并通过弦乐器的震音、拨弦以及不协和和声的运用造成强烈的戏剧性效果。在歌剧中加入器乐段落,如一开始的“托卡塔”(即后来的序曲)、中间的舞曲等。歌剧的基本模式正是在他的创作中形成的。

        8. 举出蒙特威尔第的两部代表作。

        《奥菲欧》(或译作《奥尔菲斯》)、《阿丽安娜》。

        9. 继蒙特威尔第之后,17世纪威尼斯歌剧的代表人物(歌剧领域的威尼斯乐派)是谁?

        蒙特威尔第的学生卡瓦利(Cavalli,1602-1676)、切斯蒂(Cesti,1623-1669)。

        10. 18世纪意大利拿坡里(那不勒斯)歌剧(拿坡里乐派或那不勒斯乐派)主要代表人物是谁?他的创作有哪些特点?

        阿.斯卡拉蒂(Alessandro Scarlatti,1660-1725)。他重视音乐在歌剧中的抒情作用,强调咏叹调的表现力,创立了ABA形式结构,称作“返始咏叹调”或称“再现咏叹调”(da capo aria)。他的乐队更加完备,还创立了“快-慢-快”的歌剧序曲(当时称作“交响曲”sinfonia)。

        11. 拿坡里歌剧的特点是什么?

        注重独唱者声音的美感和音乐外在的效果,追求音乐语言和形式的程式化,音乐织体较简单,主要是独唱旋律和简单的和声伴奏。缺点是缺少真实性和戏剧力度。这种倾向导致了歌剧在18世纪的衰败。

        12.介绍宣叙调和咏叹调.

        宣叙调在歌剧(或清唱剧)中用于人物对话和剧情发展,其旋律接近于朗诵,咏叹调用来抒发人物感情并表现演唱技巧,音乐优美华丽,音域较宽。

        13. 什么是白话朗诵宣叙调(又译作清宣叙调、干宣叙调,recitativo secco,dry recitative)和带伴奏宣叙调(recitative obbligato,accompagnato)?

        前者是只用羽管键琴和一件低音乐器伴奏的宣叙调,主要用于大段的对话和独白。后者采用乐队伴奏,用于紧张的戏剧性场面,由于它在某中程度上带有咏叹调特点,因此又称之为咏叙调(arioso或recitativo arioso)。

        14.什么是“Da Capo Aria”(返始咏叹调)?

        ABA三段式咏叹调,再现时可以随歌手喜好加上一些自由的炫技。

        15. A.斯卡拉蒂确立的意大利歌剧序曲是怎样的?

        (见本节第10题)

        16. 法国歌剧是怎样形成的?

        十七世纪从意大利传入后,立即带上了法国化特征:重视宣叙调,在其中突出了法语特有的韵律和节奏感;在歌剧中加进大量舞蹈场面;舞台装饰极为华丽,表现帝王生活的气派;歌剧序曲采用与意大利相反的速度安排:慢——快——慢。

        17. 奠定了法国歌剧形式的是哪一位作曲家?

        原籍意大利的吕利(Lully,1632—1687)。(歌剧风格见上面第15题)

        18. 简介法国作曲家拉莫的历史贡献。

        作有大量歌剧和古钢琴作品,但更重要的是在1722年发表了《和声基础理论》,为现代和声理论奠定了基础。

        19. 英国歌剧创作的代表人物是谁?请举出代表作一部。

        浦赛尔(Purcell,1659—1695),代表作是《迪东和伊尼》。

        20. 简介德国“歌唱剧”(singspiel)。

        有对白的德国民间喜歌剧,音乐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对德国歌剧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21. 简介清唱剧(Oratorio)、受难曲(Oratorio Passion)和康塔塔(Cantata)。

        清唱剧:将宗教或史诗题材的歌词谱曲,音乐形式包括独唱、重唱、合唱和管弦乐,在教堂或音乐厅演出。与歌剧不同之处在于清唱剧没有复杂的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

        受难曲:音乐形式与清唱剧一样,在题材上集中于基督耶稣受难(钉十字架)的故事。

        康塔塔:也译作大合唱,是带有独唱、重唱、合唱及管弦乐的体裁,内容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与清唱剧一样的是没有舞台装置和戏剧动作表演。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五)巴洛克时期的音乐(二)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第二节. 器乐、键盘乐



        1.简介德国路德教的众赞歌变奏曲(chorale variation)、众赞歌幻想曲(chorale fantasia)。

        在众赞歌旋律基础上进行变奏或自由发展的管风琴曲。

        2.简介托卡塔(toccata)和赋格曲(fugue)。

        托卡塔:一种键盘乐曲体裁,节奏较自由,带有炫技性。

        赋格曲:一种结构严谨、节奏规范的复调音乐体裁,主要是在一个主题之上以模仿对位手法构成。

        3.简介恰空(chaconne)和帕萨卡利亚(passacaglia)。

        恰空也译作夏空,是三拍子的舞曲,风格庄重。通常是在一个多次出现的固定低音(或一个和声进行模式)之上以变奏手法写成。帕萨卡利亚与恰空常常不加区别。

        4.简介巴罗克时期的组曲。

        将不同速度、节拍、民族风格的舞曲组织到一起的体裁。

        5.巴罗克时期最著名的古钢琴作曲家有哪几位?

        法国的F.库泊兰(Francois Couperin,1668—1733)、拉莫,意大利的D.斯卡拉蒂(Domenico Scarlatti,1685—1757),德国的巴赫、亨德尔。

        6.什么是十二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

        在键盘乐器上将一个八度内的所有半音都调成一样距离(音分)的调律方法。



        小型合奏乐

        1.简介巴罗克时期的教堂奏鸣曲(sonata da chiesa)和室内奏鸣曲(sonata da camera)。

        奏鸣曲是独奏或重奏的器乐曲。前者风格较为严肃,很少用舞曲,后者则轻快些,各个段落都采用舞曲风格。

        2.简介独奏奏鸣曲(solo sonata)和三重奏鸣曲(trio sonata)。

        独奏奏鸣曲由一把小提琴(或长笛或其他乐器)加一个通奏低音乐器,有时只有一件乐器独奏(如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或古钢琴奏鸣曲)。三重奏鸣曲由两把小提琴和一个通奏低音乐器(键盘乐器)、一把大提琴(或大管)演奏,两把小提琴演奏两条对位关系的旋律,另两件乐器演奏低音及和声。



        大型合奏乐

        3.简介大协奏曲(concerto grosso)、独奏协奏曲(solo concerto)和乐队协奏曲(ripieno concerto)。

        大协奏曲:由几件乐器组成的独奏小组和管弦乐队的协奏。

        独奏协奏曲:一件独奏乐器和管弦乐队的协奏。

        乐队协奏曲(又译作管弦乐协奏曲):并不突出某件乐器或某个乐器组,实际上就是管弦乐曲,一般写法是由第一小提琴声部演奏主旋律,并运用数字低音。

        4.简介维瓦尔蒂(A.Vivaldi,1675-1741)和他的协奏曲《四季》。

        (略)



        第三节.巴赫和亨德尔

        以下问题欢迎朋友们来谈论

        1.巴赫(J.S.Bach,1685—1750)最杰出的写作技巧是什么?或:巴赫在音乐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什么?

        2.巴赫被称为“继往开来”的人物,为什么?

        3.巴赫的作品种类繁多,请举出他的宗教音乐、管风琴曲、古钢琴曲、独奏器乐曲和管弦乐曲主要代表作。

        4.亨德尔(Handel,1685—1759)在那两种音乐体裁中有突出的成就?

        5.为什么亨德尔的歌剧写作受到了挫折?他的歌剧有什么特点?

        6.亨德尔的清唱剧创作有哪些特点?请简介《弥赛亚》。

        7.亨德尔重要的器乐作品有哪些?

        8.巴赫(J.S.Bach)与亨德尔(Handel)的音乐(包括写作手段和个性)有哪些不同之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巴赫二题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

          我去图书馆,常看的主要就那么几个书架。架上的书或CD哪天多一或少一,差不多都心中有数。这些可爱的书和CD散落出去,无声地改变着一些人的生活,也可以想成,是改变着这个世界。我眼睁睁看着书架上的东西在变,好象凝视着大千世界的缓缓流转。

          很久以前我借过一张“小双张”,马里纳指挥田野里的圣马丁室内乐团演奏巴赫<赋格的艺术>和<音乐的奉献>,听了惊艳不已,于是不停续借,续借,到不能续为止,只好还掉,然后梦想再借回来,然而再不得见。我在计算机里的检索系统前发楞,想要不要“申请”这张CD呢。只要花5毛钱,便可向图书馆提出要求,这时手中有这CD的人就不能再续,到时必须还。

          可是,还是不要打扰那个听巴赫的哥们吧。你且好好听,做白日梦,就象我。既然我们都痴情若此,让我跟看不见的你握握手吧。

          就这样,我每次去,都傻里傻气地在CD堆里翻,巴望再次获得它,却不肯提出“保留”要求。

          就这样,几个月后,它才 “顺其自然”地回到我手中。

          《音乐的奉献》我花了好大力气才进入。通常,我在计算机的音箱上听。一会儿不理计算机,它就悄然进入“睡眠”了,此时屏幕沙地轻响,屋里黯然,而音乐依旧。有一天,在这“沙”地一声里,光滑的长笛勾出的曲折主题中蓦然凸现凄凉和安慰。一段段对位中,好象有欢娱,有痛楚。想起巴赫在那首著名的“吸烟诗”里倾诉过哀伤。可他其实还是安然的,心底近乎“仁者无敌”地自信。羽管键琴上,主题沿着琶音松驰地跳到最低音站稳,或者,它充当伴奏,用节奏轻轻抽打音乐滴溜溜前行。小提琴绕着长笛牵手,“絮乱丝繁天亦迷”,撩拨得人发软,心和眼睛却格外清醒。

          《赋格的艺术》我一直很熟悉,主要是钢琴版本。而室内乐团演奏得太好了,好得让人忘了古尔德手下的钢琴和管风琴。想想这样的效果:哑然的地平线上,忽然升起来柔长的提琴声,象温润的手指轻轻托起晨曦。渐渐,鼓角共起,歌吹沸天,各种乐器舞之蹈之以后,薰歇烬灭,光沉响绝。天啊。也许巴赫真是在一心一意展现“赋格的艺术”,别无他想。他把自己淹没在一门细巧的手艺里,直到炉火纯青,直到没有自我。而他的纯粹让我们几乎不忍说出,这部作品听来其实如此多情,令人欲仙欲死。

          这盒CD现在还与我相伴。有一天它将悄悄走回图书馆的架子,走到另一个人手上。每当它被一个人听过,这个世界就会被掀动一点点。我真这么想。



          (二)

          你听没听过他的大提琴无伴奏组曲?

          好的音乐之所以不朽,是因为它会“生长”。也许这是种迷信。真相是有些音乐两百年前就是这样子,变化的是耳朵。不过,既然音乐中有些无法用道理解释的东西,也许你会同意我用“生命”这么奇妙神秘的现象暂且类比。

          一些音乐是水藻般的生物,飘着柔韧的触角,在一个你不可知的海洋里自生自灭。你知道它的存在,但不必牵挂于怀。偶而,你突然瞥过去,从一个幽暗的角度见它已经形容大异。

          马友友大约不会反对这种想法。他在一张名叫《巴赫花园》的DVD中肯定地说,“我们要建造一座巴赫花园,因为他的音乐其实是在不停生长变化,如同大自然。”

          巴赫花园是以巴赫大提琴无伴奏组曲第一首为主题建造的小小园区,园中之园各自以萨拉班德、库兰特等组曲中的“小标题”命名。它类似一个充满诗意的孩子气的异想天开,可是,我们在DVD上看到,1997年,这个花园当真在波士顿动工了。画面里,花园设计者和市政官员们一本正经地讨论。在音乐里,镜头慢慢移向了艳丽的花朵,还有一脸甜蜜笑容的小女孩。马友友坐在里面,以他平素的激情拉琴。

          我的脑子里轰地一下。还是在国内时候,我听着卡萨尔斯凝重的琴声,死盯着乐谱出神。我花了一个寒假辛苦地听,记住了旋律,偶尔也感动于那朴拙之音,可还是赶不走“枯燥”、“单调”的印象。后来生活环境变了,我“趁机”遗忘了它。

          而现在猛然发现它已经生长得美艳而温存。还有,它也常常很雄壮,很慷慨。“华丽”和“朴素”在这里汇到一起成为高贵。我坚强的时候它含着神性般的浑融安祥,我脆弱的时候它是最柔软的人间之手。我把马友友、罗斯特罗波维奇、卡萨尔斯的录音找来,在屋里听,开车听。那浑厚、丰盈的琴声鼓胀成温风包住颤栗的我,把我轻轻拢到他乡。曲中隐忍的激昂,宽广的叹息,在氤氲的想象里就着高高低低的烛光闪烁,而一把左突右奔的琴弓在眼前遒劲地勾画出孤独而挺拔的生命。大提琴组曲,我的“水藻”。

          马友友为六首组曲录了3张DVD,以各种形式表达了他对这些音乐的理解和想象,其中包括舞蹈、花样滑冰甚至带有情节的短剧。我比较同意和欣赏的,除了“巴赫花园”,还有第3组曲的舞蹈和第5组曲的日本歌舞伎表演。第3组曲的舞蹈名为《走下楼梯》,从开头的下行琶音起,一群各肤色的男女从楼梯欣然地涌下,倒卧,聚散。其中最有趣的是《布列舞曲》,他们以手掌动作牵引音乐,看上去既玄妙又天真。第5组曲中,舞者阪东是个清秀的日本男子,扮演女人,举手投足柔媚如水,让人想起梅兰芳。大概这种怪诞不经的组合要招致非议,而且,它显得太“即兴”了些,舞者与琴声的配合不够精准。

          从童年启蒙至名满天下一直拉这部作品的马友友,目击过这部作品生长的无数个瞬间,观察过它的枝干和花朵的各种表情,他有太多的记忆和幻想要倾诉。即使我们不同意他的解释,可是在这生生不息的音乐面前,我们应该同情他的“情动于中,不能自已”。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马友友有点夸张,浮躁。远不如麦斯基。
      • 好像在短歌行看过
    • 如何听贝多芬. (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贝多芬是乐圣,一个音乐爱好者,无论你是初窥堂,或是小有心得,甚至听得来门坎极精,贝多芬是一定要听的. 姑且算你是个音乐的门外汉,若是隔壁门洞里传来的《致爱丽丝》和《月光奏鸣曲》也常常叫你怦然心动,这就是一个蛮不错的开端。如果还想进一步搭搭味道,建议一定要先从交响曲入手。一来贝多芬本人就是交响曲的同一词,他在这上头傲视群雄,无人可及;二来初听者多喜动不喜静,欣赏时注意力容易分散走神,而贝多芬的交响曲大气磅礴,热闹非凡,大起大落,当可带来巨大冲击力和震撼力,把你对音乐的畏惧一举冲跨。

      不妨先听“第六”,再听“第四”。此两曲于气势和力度中,兼具万千柔情——当然是英雄的柔情,自然坦荡,真挚宽广,绝不带一丝做作,品味极高,可称绝美。至于第三“英雄”、第五“命运”之类,旋律性实在不强,程度其实相当艰深(我听乐十年,到今天也才刚刚听出点味道来),而且后人穿凿附会之词甚重,初听不宜。

      如果上面两个曲子还听得入耳,接下来无论如何要见识一下《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提琴协奏曲,连开头几下定音鼓的轻击都是大师级的,如果说随之扑来的弦乐是阵阵温暖而强劲的风、则独奏小提琴的应和便是风中激越欢唱、越飞越高的云雀。另外有一首《F大调浪漫曲》、堪称“超级迷你小提琴协奏”,十分短小,却玲珑婉转,更见精致和韵味,也是雅俗极宜的。

      底下就该领教老贝的钢琴协奏曲了。钢琴是他的老本行,当然拿手。我们不难从第五钢琴协奏曲“皇帝”中领略到一种皇帝的力度、气概和胸襟。啊,贝多芬大帝!当然“皇帝”也许还稍微火爆外露了一点,内向一些的听众还应该再听听他最好的第四钢琴协奏曲,那里则完全是一种希腊悲剧式的气氛和境界。

      只要能把第四钢琴协奏曲稍微听出些意思,就应该有资格进入贝多芬独奏和室内乐的天地了。首先当然是被称为钢琴的新约圣经的钢琴奏鸣曲。我第一强烈推荐大家都耳熟能详的《悲怆奏鸣曲》。最可恨其柔板乐章被改编成各式各样极其粗俗庸鄙的乐队曲和轻音乐(小号独奏、萨克斯独奏等等)。一定要听原曲。如果你能听得出第二乐章主题再现时伴奏音型改成三连音后整个气氛和情绪的微妙变化(啊,多么简单而有效!),那你当有与大师相视而笑,莫逆于心的资格了。

      《悲怆》这么了不起,那还只不过是贝多芬早年的作品,他中年时期的炉火纯青之作就更不得了了。看过日本电视连续剧《少女疑云》的人一定会对里头反复出现的《热情奏鸣曲》末乐章音响深刻。那种音乐的快速奔流确如庐山飞瀑,惊心动魄,叫人气都喘不过来。顺带提一句,那个野川雪小姐弹得实在不怎么样。

      我更喜欢的却是《华尔德斯坦》,又称《黎明》。大凡标题音乐,一般总不大贴切,这首曲子的第一乐章却真能唤醒我对黎明日出的种种印象。这里应该是光的世界:从最初的微芒的晨曦,演化为黎明时天地间各种光线的交织、跳跃、折射和游走,最终汇聚成辉煌灿烂的壮丽日出。第二乐章据说是表现天文爱好者夜观星象的情景,也是有可能的。此间浩瀚星空,壮丽而高远,聆听使仿佛能暂时洗去我辈庸碌凡人身上的俗气。

      说来也怪,我就是不喜欢人们传说的种种贝多芬的英雄故事(大多极不可靠),还有所谓与命运抗争的主题,而总是格外偏爱他温柔、多情、细致的那一面。十首小提琴奏鸣曲正是我倾心的“这一面”之最佳代表。第一要听的当然就是那首《春天奏鸣曲》。开头小提琴连绵不绝、舒缓悠长的圆滑奏衬着钢琴清澈的分解和弦,分明就是那一江春水向东流。无限情深,却极明朗,绝不见半个“愁”字。第九小提琴奏鸣曲俗称“克莱采”,也极有名。可能比较艰深一些。不过,要是去读一遍托尔斯泰的同名小说,也许会更能理解它,反之亦然。这可再也不是春天的涓涓细流,而是如火如荼、夏日炎炎般的激情了。小提琴与钢琴的唱和与纠缠真正像是两个生死恋人。无怪乎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正是在合奏这首危险的曲子时爆发了汹涌澎湃的恋情了。

      我们终于要走到贝多芬这部巨著的尽头了。在晚期贝多芬那里,我们又能听到些什么呢?贝多芬越老越深刻、越老越复杂、以致于把他的同时代人远远地抛在身后。他那些同时代人也晓得他的晚期作品非常伟大,可大家都无可奈何地敬而远之,因为实在是听不懂。其实,打开天窗说亮话,我们这些二十世纪的人又何尝没有同样的感觉呢,我们难道就没有被老贝远远地抛在后头吗?在编号101以后的那些作品之前,我们顶礼膜拜,诚惶诚恐,而又不知所云(今注:此观点现在已有所改变)。所以宁肯还是去听他的中期作品。当然也有例外,譬如伟大的第九交响曲,那真正是人类文明的不朽丰碑和伟大象征。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钢琴音乐的“新约圣经”-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唱片上的新约圣经

        汉斯·冯·彪罗曾经将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称为钢琴音乐的“新约圣经”。不过,他自己并未全部公开演奏这些作品,只是编订了一套带注释的乐谱。直到1905年,法国的爱德华·雷斯勒才第一次在音乐会上系列演奏全套奏鸣曲。1927年,阿特尔·施那贝尔在贝多芬百年忌时举办的大演奏会使世人相信彪罗所见不错。在本世纪,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成为钢琴家们最重要的保留曲目,并有无数录音。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几位著名钢琴家的录音,特别是全集录音。

        1935年,施那贝尔完成了第一个全集录音。直到今天,这套唱片仍然被公认是后人不可逾越的丰碑。一些当时的评论家认为施那贝尔技术有暇疵,错音太多。公正地讲,施那贝尔在那个时代属于技术相当优秀的钢琴家。他可以出色地控制音色、层次和速度,象贝多芬晚期作品中经常使用的颤音,处理起来更是游刃有余。他是真正看到贝多芬精神深处并能在钢琴上表达出来的音乐家。他看到了贝多芬晚年时的宽宏博大和坚强隐忍,也只有他能在第32的慢板乐章中弹出那种冷冰冰的感觉,听众仿佛漂浮在茫茫宇宙之中隐隐约约看到天国。他知道贝多芬真正的创作意图和在写作时遇到的困难,因此敢于用远超过乐谱表记的速度来演奏第29的开始乐章,即使出现错音也在所不惜。而在第三乐章,他的速度又比别人都慢,并时刻保持着巨大的张力。正象他的老师莱切蒂斯基所说:“阿特尔,你不是一个钢琴家,而是一个音乐家。”

        EMI在二战结束后希望在施那贝尔的录音之外再出版一套有分量的录音。制作人李格首先想到的是来自英国的同胞所罗门。不幸的是,所罗门在录制完晚期的6首之后突然患中风而终止了演奏生涯。比起其他大钢琴家来,所罗门的录音并无特别抢眼的地方,正因为如此,也无懈可击。他在每个方面都可能是仅次于最好的。综合而言,他的录音可以列入我们这里提到的最优秀版本行列中。

        为了完成预定目标,EMI又请来了瓦尔特·基塞金重新录制全集。事实上,基塞金最早公开演奏它们的时间仅晚于雷斯勒,当时他才21岁。不幸再次发生了,在录制到第15的第三乐章时,他突然去世,只留下了22首完整的录音和半个第15。他是德国大钢琴家中仅有的其师承关系不能上溯到贝多芬和车尔尼的人,和施那贝尔几乎正相反,他是一个天生的钢琴家(这个称呼不代表任何褒贬的含意)。他曾经以演奏普罗科非耶夫而闻名,后来被公认为演奏法国印象派音乐的权威。这位钢琴家兼昆虫学家在莫扎特和贝多芬的音乐中使我们知道什么是精确和忠实原作。他象照相机一样把乐谱刻在自己头脑中,并“轻松”地把视觉的音符和表情记号“翻译”成音乐。贝多芬的音乐听起来几乎未受到任何刻意的处理。他的音阶和琶音使所有钢琴家羡慕,它们听起来就和在印在乐谱上一样清晰流畅。在第13的开头部分中,他明确地按照乐谱弹成顿音而不失朦胧,而其他钢琴家们都被贝多芬所标记的“幻想风的”所迷惑而处理成连音。这套唱片(东芝EMI)的美中不足在于录音时麦克风摆得太近,演奏家的呼吸声有时干扰了琴声。欧洲EMI长期未再版这套唱片,使其知名度大减,实在不应该。

        威廉·巴克豪斯曾在李斯特的学生达尔贝特门下学了一年琴,还为勃拉姆斯演奏过,可以想见,他是德奥演奏传统的最好继承人。他在HMV和DECCA各留下了一套全集录音。哈罗得·勋伯格称他的风格“孤高冷峻、超凡脱俗”。这个概括似乎不能完全涵盖他的优点。他是最客观的钢琴家,从不考虑与音乐无关的东西,听众在欣赏他的唱片时很容易就忘掉演奏家的存在,只剩下贝多芬的音乐。在第28结束乐章气势磅礴的赋格中,只有他不给听众以喘息的机会,而在第27中,那回旋曲动人的旋律久久在人耳边回荡。

        威廉·肯普夫一生保持着对贝多芬音乐的热爱。他在柏林的老师巴尔特也是李斯特的学生。由于曾三次录制全集,使他成为演奏贝多芬的最重要的钢琴家。中国的爱乐者们几乎没有没听过他弹的贝多芬的。其风格以温暖细腻著称。六十年代的最后一次录音发行量最大,并多次再版。这时候他的技术缺陷暴露得相对多一些。象第18首第一乐章的副主题几乎无法弹出连贯的效果。不过,此时,他的风格也更突出了。在“热情”的结尾,他有意放慢速度,使人耳目一新。我个人更欣赏他在50年代初期留下的单声道录音。DG于1995年肯普夫百年冥寿时发行了该录音的CD。其实,技术水平全盛时期的肯普夫音色相当丰富,应付贝多芬还是没问题的。因此,这套单声道录音可称道的地方更多。

        克老迪奥·阿劳虽生于智利,但从小在德国接受音乐教育。他和爱德温·费舍尔一起受教于李斯特的学生克劳塞。因此,他仍能忠实的按德奥传统来演奏贝多芬。他的演奏范围甚至包括肖邦,这在德奥钢琴家中是少见的。他比这里提到的其它钢琴家拥有更漂亮的音色。在解释贝多芬时,他深入地研究各种乐谱和前人的论述,以期把握最正确的表达方式。他甚至重新编订一套了“净本”乐谱。因次,他给听众的解释是明白了当的,同时也极具感染力。

        阿尔弗雷德·布伦得尔给人的印象是严谨而博学。他和巴伦博依姆都在费舍尔门下学习。从他的演奏上仍能看到费舌尔的影响。出人意料的是,自律甚严的他居然已三次录制全集(VOX和PHILIPS)。不过即使在他最后这次录音中,我认为他只能弹好前半套。贝多芬年轻时的作品是可以通过刻苦钻研来表现好的。他弹的第16称得上是伟大的演奏,表情丰富而不作做,看得出下过大功夫。对于学习钢琴的学生而言,布伦得尔是一个榜样。

        由于个人偏见,我不喜欢俄国钢琴家们演奏的贝多芬,他们重视戏剧化,同时忽视了德奥音乐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含蓄,虽然李赫特尔和吉列尔斯的贝多芬颇受好评。还有一些大师们并不愿为贝多芬献出全部精力,虽有选曲唱片发行,但不能代表他们真正的艺术。现在爱乐者们最关注的是当代钢琴家波利尼。他虽然多次举办全套奏鸣曲的系列音乐会,但对录唱片一直保持克制态度。从已发行的四张来看,他是战后成长起来的钢琴家的骄傲。也许我们可以在新世纪获得一套完美主义者的全集录音。

        最后我想列出几个给我印象最深的录音:肯普夫的“悲怆”第二乐章(60年代),布伦得尔的第16(90年代),弗里德里希·古尔达的“黎明”,巴克豪斯的第17、18、27、28和施那贝尔的第29、30、32。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找到一個尚算齊全的 Complete Recordings of Beethoven's 32 Piano Sonatas 目錄, 供眾樂友參考. 它主要是以單一位鋼琴家的錄音來計算, 並按英文姓氏來排列的.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1/. Arrau, Claudio / Philips (11 CD set). 1967, 13 LP set was Philips 6747035 1960's

          2/. Ashkenazy, Vladimir / Decca (10 CD set: 2LC10 443-706). Includes Andante Favori 1970's - 1980's 10h, 41m

          3/. Backhaus, Wilhelm / Decca (8 CD set). 1970, 10 LP set was: London CSP 2 (CS 6683-6692) 1958-69. 1953 (op.106)

          4/. Badura-Skoda, Paul / Musical Heritage Society OR B 375-385 (11 LPs) 1970

          5/. Barenboim, Daniel / EMI (10 CD set).1970, 14 LP set: Angel SNLV 3755 1965-69 11h, 27m

          6/. Barenboim, Daniel / DG (9 CD set reissue).Originally 12 LPs, then 12 CDs 1980's 11h, 07m

          7/. Binns, Malcolm (fortepianos) / L'Oiseau Lyre (LPs only) 1980

          8/. Brendel, Alfred / Vox-Turnabout (LPs reissued on CDs) 1958-64

          9/. Brendel, Alfred / Philips (11 CD set).Originally 13 LPs. Includes Andante Favori 1978

          10/. Brendel, Alfred / Philips (10 CD set) 1992-6 10h, 58m

          11/. Buchbinder, Rudolf / Teldec (8 CD set) 1980's

          12/. Fischer, Annie / Hungaraton (CD) 1970's

          13/. Frank, Claude / Music & Arts MUA 640 (CD reissue). Orig. 12 LP set: RCA Victrola VICS 9000 1970

          14/. Goode, Richard / Nonesuch (10 CD set) 1980's 10h, 12m

          15/. Gulda, Friedrich / Decca LPs 1950's

          16/. Gulda, Friedrich / Philips (9 CD set). 11 LP set was Amadeo & Orpheus labels (OR B 116-126) 1967

          17/. Heidsieck, Eric / EMI Classics (4 83427 2) 1970's?

          18/. Hobson, Ian / Zephyr (9 CD set) 1992-6 10h, 30m

          19/. Houstoun, Michael / Morrison Music Trust, New Zealand (www.trustcd.com) 1995-7

          20/. Hungerford, Bruce / Vanguard 1968-74

          21/. Jando, Jeno / Naxos (10 CDs) 1980's

          22/. Kempff, Wilhelm / DG 1930's (mono)

          23/. Kempff, Wilhelm / DG (8 CD set) 1951-2 (mono)

          24/. Kempff, Wilhelm / DG (8 CD set*, also a 9 CD set**). Orig. 10 LP set (1964): KL 42-51 1962-4 9h, 54m*; 9h 57m**

          25/. Kuerti, Anton / Odyssey (Orig. 13 LP set: Y 34646-34649, Rec. by Aquitaine Records) 1976

          26/. Kuerti, Anton / Analekta-Fleur De Lys 24010 (CD) 1995

          27/. Lill, John / ASV Quicksilva (CDs) 1970's

          28/. Nat, Yves / EMI (8 CD set) 1954-5 (mono)

          29/. Nikoleyeva, Tatiana / Olympia (UK) (CDs) 1980's

          30/. O'Conor, Jon / Telarc (9 CD set) 1980's

          31/. Perl, Alfredo / Arte Nova (10 CD set) 1990's 11h, 46m

          32/. Pommier, Jean-Bernard / Erato 1990's

          33/. Rangell, Andrew / Dorian (CDs) 1990's

          34/. Roberts, Bernard / Nimbus (9 CD set) 1980's 10h, 45m

          35/. Schnabel, Artur / EMI (8 CDs).Also on Pearl, Arkadia (8 CDs) 1932-7 (mono)

          36/. Sherman, Rusell / Gm Recordings - #5001 (CDs) 1993-7 10h, 52m

          37/. Silverman, Robert / Orpheum Masters KSP830 (10 CD set). B?sendorfer Reproducing Piano 2000

          38/. Steinberg, Michael / Elysium

          39/. Taub, Robert / Vox (CDs) 1990's

          40/. Willems, Gerard / ABC (9 CD set) (http://www.beethoven-sonatas.com/) 1997-2000

          整整四十個不同時代的錄音, 洋洋大觀也! : )

          另Emil Gilels 在DGG 的Beethoven Piano Sonatas 錄音, 的確不全, 看下列資料附記之(三) , 便知其詳矣.

          (一) Gieseking, Walter / EMI. Completed two-thirds of a cycle before his death in 1956.

          (二) Gieseking, Walter / Tahra. Missing sonatas 4, 5, 7, 20, 22. These are from 1949 broadcasts. He recorded all 32, but tapes of some are lost.

          (三) Gilels, Emil / DG. Missing nos. 1, 9, 22, 24, 32. Died before completing cycle.

          (四) Gould, Glenn / SONY. Missing nos. 4, 11, 19-22, 25-28

          (五) Kovacevich, Stephen / Cycle in progress on EMI

          (六) Pollini, Maurizio / DGG Recorded nos. 11-15, 17, 21, 25-32. DGG is considering having Pollini complete the cycle (according to a DG internet chat).

          (七) Serkin, Rudolf / SONY. Recorded nos. 1, 6, 8, 12-14, 16, 21, 23, 26, 30-32. Also recorded 30-32 on DG

          (八) Solomon (1952-6) / EMI (Testament reissues). Recorded nos.1,3,7,8,13,14,32,17,18,21,22,26-32. Suffered a stroke in 1956 before he could complete the cycle.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不能不提:巴赫的十二平均律曲是钢琴曲目“旧约圣经”,我有shiff弹的版本。shiff 的触键非常轻巧,也有十分恰当的力量,十分好
        • 严重补充:布伦德尔,堪称为当代“学者型”钢琴演奏家的典型。他耗时4年(1993-1996)第3次录制的1996年版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全集CD碟片(菲力浦古典音乐公司),无疑是对于贝多芬钢琴奏鸣曲毕生“读 经”的结晶,..................
          是布伦德尔本人演奏生涯的最高成就的体现,也是“高层建构”演奏趋向的典型。这里“高层建构”的“高层”,是指由音响、形象、情感、内涵、思想、精神、哲学到宇宙这样由浅入深、由外及内、由低升高、由实趋虚地多层次构架其所演奏的音乐作品的特征。这一过程是无穷无尽的。每个钢琴演奏家需要花费毕生精力才能不断有所收获。
          • Brendal(布伦德尔)虽然是世界“十大钢琴家”,但是几乎很少演奏肖邦的作品。说钢琴,还是贝多芬,李斯特和拉赫玛尼诺夫德好啊。肖邦属于“也不错”
            • 上面的帖子怎么变成黄底了?请斑竹和明白人指教。在下有礼了。
              • 如果有人回你的帖子(自己回也可以), 你的原贴就变"黄" 了. 另外, 非常感谢你的补充.
                • 谢谢指点。要说感谢,应该感谢您的抛玉引砖。你辛勤的劳动,使老夫有一块地方述说自己的爱好。没有机会啊,在这平静的土地上。
        • 关于俄罗斯学派的Richter和Gilels:因为Richter的德国血统所以在50年代受到前苏联的压制。当50年代Gilels轰动西方的时候,Gilels对西方媒体说,Richter比我还厉害十倍。60年代初Rivhter访美获得巨大成功,威震西方钢琴界。
          Richter以高超的技巧,将作品的诗意与智慧在水晶般的灿烂音色中表达得淋漓尽致,被称为“现代李斯特”。

          本人一直追踪收购Richter演绎的巴赫十二平均律
      • 严重补充-关于贝多芬的第九小提琴奏鸣曲Kreutzer克鲁采,其实,当时,上层社会对这只曲子非常“反感”,因为它激起上流社会心底的“不安”与“不相称的冲动”,甚至有人指责时克鲁采煽动“心底的淫欲”。与上层社会的温文尔雅不相称。
        前苏联的奥依斯特拉赫的版本最好,Perlman的没有贵族的气质。我在加拿大,却从中感受是出生国的火热的生活
    • 如何听萧邦(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今年是萧邦逝世150年,全世界都在纪念这位钢琴诗人。这不,清华5月19日就有一场音乐会,由周广仁教授师生讲解、演奏萧邦的24首前奏曲和大提琴奏鸣曲,可能也是这两部伟大作品在清华的首演吧。我东拼西凑,收拾出一点东西,权当送给从未听过萧邦的新朋友的见面礼:

      从他乡来的河流呀,
      你的波涛为何这么阴郁幽暗?
      是有些地方的河堤决裂了吗?
      还是积雪已融?

      积雪在山顶未化,
      河堤上百花盛开,
      但是,就在那儿,在我的春天,
      有一位哭泣的母亲。

      她曾经有七个女儿,
      她也埋葬了七个女儿,
      七个躺在花园中的女儿,
      面向着东方。

      现在,她在问候她们的魂魄,
      问孩子们是否舒适,
      冲刷她们坟旁的河水,
      唱出哀怨的曲调。

      ——Stefan Witwicki《The Sad Stream》

      钢琴诗人肖邦39岁便告别人间的肖邦,几乎将一生中全部心血都用在钢琴作品的创作上。3部奏鸣曲,6部兼顾钢琴与乐队的作品,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即兴曲,26首前奏曲,27首练习曲,21首夜曲,19首圆舞曲,10首波罗乃兹,55首玛祖卡,一些零散的钢琴独奏小品,加上为数不多的室内乐和艺术歌曲,构成了肖邦作品的全 部。或“大江东去”,或“小桥流水”,或牧童山歌,或英雄传奇,肖邦的笔下抒情诗、叙事诗、田园诗不拘一格,却又独树一帜。诗人肖邦,以琴代笔,写尽眼中所见、心中所思、梦中所忆。

      诗人和他的祖国

      肖邦的大部分作品是在祖国波兰遭俄国占据,肖邦流亡巴黎时所作。在他离开波兰的时刻,友人用银杯盛满了祖国的泥土,送与这年轻的流亡者一生相伴。当华沙爆发反抗俄国统治者的革命后,肖邦按捺不住激动之情,想以病弱之躯回国参战。但友人最终以“波兰更需要作为音乐家的肖邦,将波兰人民的声音传遍欧洲”说服了他,使他中途而返,不久即作《革命》练习曲。肖邦临终的时候,知道残暴的俄国总督不会允许他下葬在波兰,就委托亲友将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在肖邦死后多年,他的音乐仍充满点石成金的魔力,尤其对无数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波兰人来说,肖邦的音乐更是自由解放的象征。

      肖邦和密茨凯维支

      随着时间的推移,体弱的肖邦在巴黎越来越不愿做公开演奏,而为他人演奏则只限于名流荟萃的艺术沙龙。但也有例外,那就是肖邦很少拒绝为同胞演奏。波兰大诗人密茨凯维支则是肖邦最倾慕的听众之一。在密茨凯维支于1834年发表的爱国叙事诗《塔杜施先生》里,他描绘出波兰的山河、民风与神气,她的过去与现 在。对于那些在俄国统治下的波兰人民而言,这首诗让他们回想起那些曾经拥有过但几乎已忘怀的自由气息;而对于肖邦这种流亡者而言,这首诗则唤起了一种气氛,是对信心的指引,深深融入肖邦音乐的脉动和灵魂深处。肖邦的四首伟大的叙事曲,就是从密茨凯维支的其它叙事诗中得到灵感的。其中第一叙事曲是最 为激动人心的英雄史诗,在19世纪人们叫它“波兰叙事曲”。

      肖邦与乔治桑

      肖邦和乔治桑并非一见钟情,原因显而易见——男式长裤、雪茄和关于桑夫人的种种传言令肖邦望而却步。然而,肖邦渐渐地发现,和乔治桑在一起的时候,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那些情感。在后来的岁月中,乔治桑之于肖邦,就如同克拉拉之于舒曼,或梅克夫人之于柴可夫斯基,不仅在生活上无私地关心呵护,而且在精神上给予长久的支持鼓舞。这些艺术舞台幕后的不朽女性,无一不是因其非凡的心智而使其外貌显得无关紧要的女子。歌德把他一生的经验概括为几句诗,作为《浮士德》的终曲:“一切逝去的,不过是象征。……永恒之女性,引领我们上升!”

      肖邦和舒曼

      1832年,后来成为舒曼妻子的克拉拉在莱比锡首演了肖邦的不朽名作——变奏曲《把你的手伸给我》,将肖邦介绍给德国听众。舒曼正是听了肖邦此曲后向全欧洲大声宣告:“先生们,脱帽致敬吧,在你们面前的是一位天才!”之后,在舒曼的钢琴套曲《狂欢节》中,出现了一幅栩栩如生的肖邦素描(第12首)。1835 年9月,在莱比锡肖邦和舒曼首次相遇。舒曼把肖邦评价为“我们时代最勇敢、最值得骄傲的富有诗意的人物”。在肖邦的音乐中,舒曼听到的不只是诗意的想象,还听到了一位艺术战士的愤怒而骄傲的挑战声,他感慨地说:“如果北方的专制君王知道在肖邦的作品里,在他的玛祖卡舞曲质朴的曲调里隐藏着多么可怕的 敌人,一定会禁止音乐。肖邦的作品乃是用鲜花遮掩起来的大炮。”

      傅聪和肖邦

      肖邦音乐中的波兰魂,幻化成一种独特的表达,将有界限的国家和无界限的人类均视为一家。正因如此,不仅与肖邦血脉相连的斯拉夫人、法国人热爱他,全欧洲都热爱他,全世界各个国家的人民都能接受并且热爱肖邦。大概是由于这两个国家自19世纪以来都历尽艰辛痛苦,一个中国人演奏的肖邦竟曾成为波兰人心目 中的最佳诠释。他,就是著名学者傅雷的爱子傅聪。那是在1955年华沙的第五届肖邦比赛上,初出茅庐的傅聪不仅荣获第三名,而且得到了“玛祖卡”特别奖。在此之前,这一荣誉从未被非波兰人获得过。“热烈的、慷慨激昂的气质,悲壮的情感,异乎寻常的精致、微妙的色觉,还有最难得的一点,就是少有的细腻、高雅的意境。——一个中国人创造了真正的玛祖卡的表达方式!”这是当年一位大钢琴家作为评委时的评语。

      《小狗》圆舞曲

      传说这是一只乔治桑的小狗,在它和自己的尾巴逗趣的时候,肖邦谱下这首欢快活泼的作品。

      《革命》练习曲

      当华沙又一次陷落在俄国人的手中,肖邦的好友因为革命失败而遇难的时候,肖邦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作品。悲痛使他更为坚强。

      《雨滴》前奏曲

      一位年轻的母亲为小宝贝讲述了一个故事,希望能哄他入睡。故事曲折动人,却有可怕的情节,母亲讲着讲着不觉恍惚于其中……故事讲完了,母亲也从半梦中醒来,发现小宝贝已经安然入睡了。

      《送葬》前奏曲

      曲谱上只有短短的三行,表达“一颗丹心的哀痛”却已无须再多。肖邦最天才、凝练的笔法。

      电影《一曲难忘》

      由于我国领导人的大力支持,电影《一曲难忘》近日在大学校园中广为播放,影片所承担的爱国主义教育职能得到了充分发挥。影片中肖邦的美妙旋律随处可闻,编剧虚构出来的肖邦、李斯特邂逅的一幕也充满了戏剧性。然而,好莱坞式的“改编”毕竟值得商榷,比如是不是一定要把乔治桑塑造得那样冷艳绝情,才能衬托出肖邦的一腔爱国热血?

      1810——浪漫主义群星谱

      在欧洲音乐史上,1685和1810是两个特别值得记忆的年份。1685年,诞生了三位巴洛克时期的巨匠——J.S.巴赫、亨德尔和D.斯卡拉蒂(键盘乐大师);而1810年前后,门德尔松、舒曼、肖邦、李斯特接踵而来。20多年后,他们的天才思想互相启发、交融、摩擦、碰撞,终于使欧洲音乐艺术进入前所未有的、激动人心的高潮——浪漫主义时期。

      音乐创作的完整过程

      音乐创作的完整过程分为三个步骤:作曲家谱曲、演奏家诠释、欣赏者赏鉴。事实上大部分悦耳的旋律、动人的节奏、美妙的和声织体来自作曲家,因为这些曲谱上写得很明确;但是只有对作品(甚至,曲谱)充分熟悉之后,才能知道演绎者的二度创作到底是锦上添花,还是曲解原意。属于演绎者相对自由的表现空间的是:音色、自由节奏(Rubato)、各声部的控制、乐句的呼吸等等。

      在黑暗中聆听

      音乐之美常在于瞬间,一双训练有素的耳朵怎样才能更好地捕捉到那些妙不可言的“音乐瞬间”?尝试着在夜晚的黑暗中欣赏吧,排除了视觉下意识而强有力的干扰,直接倾听自己的心声。

      音乐会的基本礼仪

      无论是着装整洁,还是音乐进行时要保持沉默,都同属于一条原则:那就是尊重艺术家的劳动,尊重其他听众的欣赏习惯.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我最喜欢的两首小提琴曲:柴科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以及巴赫的《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
        《如歌的行板》这首曲子,虽然喜欢得要命,但是不敢多听。琴声忧郁婉转,如泣如诉,尤其是开始的一段,不由得让人想起哀伤的往事,乐曲由低沉转为稍高,然后又回到低沉,实在有些凄凉。当然,乐曲的后一段稍稍开朗,但依然像在讲述逝去的岁月。听了这首曲子,难免让人潸然泪下。

        《双小提琴协奏曲第二乐章》,我就是喜欢两把小提琴的互相配合,他们此起彼伏,让人如置仙境,看到一群轻歌曼舞的仙女,缓缓挥动白色的飘带。
        • 老柴就是能达到悲伤的顶峰。悲出情调。巴赫的是人间仙镜,建议多听莫扎特,那是天堂的声音。最喜欢的是贝多芬的克鲁采(小提琴奏鸣曲)和莫扎特的27钢琴协奏曲。
      • 再谈萧邦(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我个人是非常看重萧邦的独奏作品的,因为正是在这些作品里,钢琴的魅力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展现,而且萧邦善于微言大义,君不见前奏曲(Op.28)的第二十首琴谱上只有三行,且后面两行的音符一模一样,然一经真正的大师指间流出,纵千言万语也道不尽那悲伤沉痛之情。这样的范例彼比皆是,如练习曲、如玛 祖卡。三笔两笔,就勾勒出一个事物、一种心情的神韵,正是萧邦最擅长的笔法。因此,萧邦的作品中最常见A-B-A的结构,却从无单调之感,反显言简意赅。这种天才,只有巴赫、莫扎特、舒曼、拉赫玛尼诺夫等人才有,而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宗匠却是另一种伟大——反复歌咏的伟大。

        另外补充一点,除了两首协奏曲,萧邦还有以下几首为乐队、钢琴而作:

        1)、‘唐璜’主题变奏曲


        2)、波兰主题变奏曲


        3)、克拉科维亚克舞曲


        4)、流畅的行板和大波罗乃兹(后有改编的独奏版本)

        这几首作品可是相当重要的说——当年舒曼就是听了‘唐璜’变奏才发出'Hats off, gentleman, —— a genius!!'的惊叹。Arrau 和 Abbey Simon 都有录音,后者还活着。



        萧邦的协奏曲与莫扎特的类似,而非勃拉姆斯式的——即更接近‘钢琴室内乐’而非‘钢琴交响乐’,因此钢琴的独白自然分量更重些,无可厚非。



        我觉得夜曲和圆舞曲大概是大部分人初听萧邦的选择。他的圆舞曲其实有三类:波兰味的舞蹈(节奏不同于一般的圆舞曲)、沙龙舞(象‘邀舞’般华丽辉煌)、抒情诗(内在的、忧郁的心灵之舞)。不过圆舞曲总的说来分量不重。夜曲里象Op.9, No.2这样的早期作品与圆舞曲神似,象萧邦作品里的‘轻音乐’,但Op.15、Op.27、Op.48及之后的大部分作品,代表了夜曲的最高水平,值得反复欣赏。如Op.48,No.1更象一首叙事曲——刚开始听起来象普通夜曲(其实也多了一些忧思),中段如圣咏一般,已对结尾有所预示,果然结尾再现主题时已是心潮澎湃、不可遏抑,而暴风雨过后复归宁静,令人回味无穷。波罗乃兹里最常听到的是‘军队’(Op.40, No.1)和‘英雄’(Op.53), 我推荐Op.44,一首真正的充满戏剧性和英雄性的波兰之舞。另外就是更象幻想曲的Polonaise-Fantasie. 其实能否如醉如痴地欣赏前奏曲才是萧邦迷的首选标准。不是只爱听第十五首‘雨滴’(其实这名字起的不好),而是每一首都不舍得少听。既可以一首一首地回味,又可以把一粒一粒的珍珠穿起来把玩——Argerich就是这么弹的,你听她明明这一首已开了头,还沉浸在上一首结尾的冲动之中不能自己,好一会儿才平静下来......前奏曲就象是钢琴圣经中的赞美诗,巴赫——萧邦——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妙啊!!练习曲可别只听‘离别’、‘黑键’和‘革命’,要是你能尽赏Preludes,每一首 Etude也都不能轻易错过!如果只再选两、三首,那就选Op.25的第七、第十一、第十二。

        叙事曲中曲曲经典,既有民间传说(第二、第三),又有英雄史诗(第一),还有初听比不上第一,但越听越上瘾的第四。总之,它们是真正激动人心的钢琴交响诗,浪漫主义的最高峰。f小调幻想曲要在爱上叙事曲之后再听。谐谑曲除了第二,不能不提第三、第四。尤其是第四,萧邦最优美深情的一段旋 律就出自第四,又怎能失之于交臂?

        要说奏鸣曲,由于著名的‘葬礼’乐段,和之后如同冬风呼啸着掠过墓地一般的超凡脱俗的第四乐章,第二奏鸣曲的光辉大大掩盖住了第三奏鸣曲。不过第二只有唯一的选择——Horowitz,而不象第三,有Lipatti等众多爱不释手的版本。其实第三确如君之所见,比起第二毫不逊色!我现场听过最好的是波格莱里奇,比起他人,抒情的地方更慢些,第四乐章更快些,不过慢而不拖,快而不赶,似乎到了Rubato的极限了。

        四首即兴曲比起舒伯特的稍逊一筹,不过这也象圆舞曲一样,并不是萧邦最重要的作品,但值得一听(至少比得过‘无词歌’什么的)。

        最后,除了不可不听的摇篮曲和船歌,就是萧邦迷死人不偿命的‘玛祖卡’了!——这才是我所说的,最最最容易被当作瓦砾的夜光珠!而ilchopin,有最最最迷人的采珠者之歌——弗郎索瓦的版本!!(另外可听Rubinstein, Horowitz 和Fu Tsong的演奏)。玛祖卡,是萧邦的漂游随笔和情绪日记,自他创作之始,至 其生命之终,无不用玛祖卡记录内心历程,因此弥足珍贵。比起Rubinstein的波兰乡土气息,Francois有着与生具来的法国人的浪漫与情绪化;比起Horowitz的色彩缤纷,Francois如用炭笔素描,尽管只有黑白二色,却层次分明,更显纯真质朴。只是傅聪实我最喜爱的中国钢琴家,故无法超然一比。不爱玛祖卡者,惜 哉痛哉!

        萧邦的气质里有巴赫的纯朴,莫扎特的温柔(不同的是莫扎特不愿流露出内心的忧郁和悲伤,更象个天使而不是尘世的诗人),却不象贝多芬那样强力——据说他的体质时常不能保证演奏。萧邦是浪漫乐派的旗手,更是民族乐派的灵魂,后来的格里格、德彪西、拉赫玛尼诺夫、斯克里亚宾等都不同程度的受到萧邦的启 发。其中,拉赫玛尼诺夫是和萧邦最为神似的,但俄罗斯的大地更为宽广辽阔,因此拉氏的作品似乎更为沉重雄浑,有时也就拖沓重复——正如硬币的两面。萧邦的名演奏,除去ilchopin君及在下提及的,也还有不少没提到的。其中在世的,尤为珍贵,仅列数名于下:Zimmerman, Perahia, Gavrilov, Kissin... ...若有机会听现场,诸君切勿吝啬,否则一定后悔,届时悔之晚矣!!余最钟情之萧邦演奏者,多出自法国及苏、东(指斯拉夫地区),以下为中、美两大国中性灵者。盖古之中华与旧时波兰一般苦也,而今之美国其自由浪漫尤胜昔日之法兰西哉! 胡言乱语一通,快哉,快哉!!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最近的oscar的得奖电影"the pianist"里的chopin值得推荐一下,我在AMC看过三遍了,感兴趣的请进:
          电影的开始,szpilman演奏了肖邦的第二十号夜曲,这首夜曲以前被人忽视,甚至在鲁宾斯坦的肖邦全集也没有这首。但是在这部电影里的效果很好。

          后来szpilman 给德国军官演奏的是肖邦的第一叙事曲,在那个场合下,真实地叙述了人类对自己悲剧所叙述的心声。

          最后szpilman在波兰解放后的公开演出,演奏了肖邦的平缓的行板和大波罗乃滋( 作品22),还有乐队。这首曲子有独奏和乐队伴奏两个版本。我是比较喜欢独奏的版本。

          另外,电影里还有一些极好的音乐。例如,szpilman在躲在人家的时,一天早上起来,一阵大提琴的音乐,是巴赫的无伴奏的大提琴组曲的第一乐章,那个感觉,十分恰到好处。
      • chopin 于1849年逝世,你转载的是1999年的文章,敬请注明以保护rolia 的严谨。我在早期音乐启蒙的时候,也是非常喜欢chopin,现在感觉是"too simple,sometimes naive"
    • 谈谈海顿--“馊主意”之一.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有言在先,但凡鄙人出的主意向来都是“馊主意”,所以呢我要是说东你一定得往西,这样就不至于太惨了。这叫作否定之否定就肯定。

      海顿嘛,他最大的特点就是——长寿。这是一个决定了他辉煌一生的重大因素,论文开始就必须阐明(强调),否则就显得抓不住重点,或被人误解为“歪打正着”什么的,那多不好呀。

      他被人们称作“交响乐之父”,那无疑是指交响曲这一伟大的(完整)形式是创立于其手的。他是人世间写交响曲最多的“伟大作曲家”(其No.比别人多了一至两位数),然而其早期的作品几乎已被人们遗忘。但如果没有海顿那些早期交响曲,音乐史会怎么发展呢?问这个问题的人实在是无聊,实在是无聊。海顿的那 些早期交响曲,可以想见,一定是对比他晚出生的那个天才作曲家——莫扎特有所影响的。莫扎特长大了以后,其非凡的天赋使得他的交响曲创作之成熟反超过同时代的海顿,当然,我指的是他的中后期作品,第25吧,是一个标志。从此,至第41《朱比特》,莫扎特是青出于蓝而后来居上。但是,他最大的特点就是短命。这是宿命——上帝的宠儿莫扎特的惊世骇俗随着他的生命被天上的父收回而终止,而白发苍苍的海顿还活在人间。于是长寿的宫廷乐长得以从夭折神童的遗世之作中汲取养料,从而超越了自己早期的作品。这是艺术史上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最佳一例。然而,莫扎特的精神比那些亲王主教还要“贵族”,海顿的气质却比那些田间农夫还要质朴,这两个不朽的灵魂,一个来自天堂而归于天堂,另一个出于凡间而没于凡间,实在是令人感慨。

      海顿的作品,除了为数众多的交响曲外,极其重要的就是宗教音乐和室内乐了。如果能将海顿的《创世纪》和莫扎特的《安魂曲》作一比较,定能有所收获,但鄙人才疏学浅,妄言仅止于此尔。在鄙人心中,其钢琴奏鸣曲和弦乐四重奏的总体成就似不在莫扎特之下,前者只略逊一筹,而后者至少可并驾齐驱。另外,两首著名的大提琴协奏曲(C,D大调)也是极为优美质朴之作。钢琴协奏曲近年来也开始为大钢琴家所青睐。这些也算室内乐吧。

      这样说来,论文可及海顿的交响曲、宗教音乐、室内乐,方法是与同时代形象鲜明的莫扎特进行对比,即可自然而然的描绘出海顿的音乐语言风格。结论若与我的胡言乱语不符,当大喜过望——不才多半是出于想象,疏于考证,作不得数。

      其实原先我也不喜欢海顿,就跟小时侯对莫扎特奏鸣曲没什么感觉似的,但后来接二连三地,听了Horowitz, Gould, Richter, L'arrocha和Brendel的海顿奏鸣曲,每一次都只是1、2首,但每一次都感觉很妙。后来北京四重奏到清华拉了海顿的《“五度”四重奏》,也很喜欢。现场还听过海顿的大提琴协奏曲,也很美。原来是这样啊——我一下明白了,问题出在海顿“交响乐之父”的名气太大,可他的交响曲比其贝多芬等后来的大师,“号”还不够大,表现的情感范围、幅度也不够“过瘾”,尤其是对于我这种初听者来说。因此一听之下不太感冒,就放一边去了。现在想想,在这一点上海顿跟莫扎特何其相似乃尔!——莫扎特的作品若论成就,我把交响曲排在(至少)歌剧和协奏曲之后,当然,这是个人爱好问题。不过我想谁要是真心喜欢莫扎特的奏鸣曲,听海顿的也会不错吧。在许多音乐家的作品中,我都有一种感觉,就是篇幅大的未必容量大,换句话说,就是体积大的密度要是小,质量就不一定行。反而是一些单个篇幅较小的(如组曲、前奏曲和赋格),或表面形式比较单调的(如正儿八经的奏鸣曲),听起来比较紧凑,就是“张力”上更强一些。顺便说说,国内音乐院的钢琴学生,听一听他的巴赫、海顿、莫扎特弹得怎么样,就大概知道他的乐感了。有时能上协奏曲并不一定musical。这些曲目也是大钢琴家的试金石吧。

      吾所知有限,且拾人牙慧、毫无创见,惟愿purplelilac之考试顺利,以免牺牲吾网友矣。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严重同意你说的“听一听他的巴赫、海顿、莫扎特弹得怎么样,就大概知道他的乐感了”,不过,这样要求学生,老夫与心不忍呵,对学生,弹弹肖邦就不错了嘛
    • great. thanks for sharing. 俺最耐肖邦。
    • 多谢!
    • 谈谈德彪西(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Debussy是我非常喜欢的不可替代的作曲家,谁让他的钢琴作品那么棒呢!

      我觉得他的作品早期和晚期有较大区别,早期尽管已经显现出印象主义的征兆,比如和声色彩和织体,但并没有摆脱浪漫主义的风格,旋律鲜明,线条仍强于色块,那种心的飘荡和撞击的感觉,还不算特别强烈,然而,谁让他是那么一位了不起的天才呢——早期的作品反而好听,容易接受,就象听萧邦一上来喜欢圆舞曲的人总比喜欢前奏曲的人多一样,德彪西的早期作品里《贝加玛组曲》、《梦幻曲》(《幻想曲》?)、《阿拉伯风格曲两首》(其实应该翻作《花纹》)、《伤感的圆舞曲》都十分好听,建议没听过的朋友试一试,一定发现美得不得了,听长了魂儿都没了(听整夜的德彪西绝对比听整夜的平均律脑子要累,第二天早上我头都疼了);然而之后接着听什么就难说了,我个人是从《儿童角落》、《夜曲》、《Images》过渡到前奏曲和练习曲的,后两者有相当部分我至今尚未领略充分。 听他的作品,对我来讲那种自由并不是毫无约束,自己就象是风筝一样,听得一颗心飘荡着越过了云彩,但总还是有根线拉着,飞着飞着就恍惚了,就象进入了半梦半醒的状态,从梦里出来以后还能楞半天,虽然累 一点但那种感觉让人魂不守舍,回想的时候很美。

      演奏德彪西的大师可粗略地分为两类(个人浅见),一类是突出其“波动性”的,一类是强调其“粒子性”的,能同时表现出其“波粒二相性”的似乎很罕见。说通俗点呢,就是个音色问题,是“偏暖还是偏冷”的问题,早先我只喜欢暖音色,即季雪琴那一派,但后来也喜欢米开兰杰里了,当然Cortot是棒得没法说,尤其是他的“儿童角落”。

      德彪西的弦乐四重奏我很喜欢,但有名的“佩里亚斯和梅里桑德”还没看过,很可惜。

      我觉得印象派的两位大师德彪西、拉威尔的伟大主要在于其钢琴作品的非凡意义,就象Mussorsky的“图画展览会”那样,价值尽在钢琴版。我估计说出这话来,除了一些钢琴专业的没人会同意我,不过我还是很肯定。因为配器的效果固然“印象”味十足,但更根本的是和声调性织体的革命,而那些全是建立在钢琴作品上的。

      上天用法国的灵气造出了一个德彪西,已经令人叹为观止,却又一次用同样的灵气造出了个拉威尔,两人的妙法偏偏还不一样,真真爱煞我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严重同意:Mussorsky“图画展览会”的价值尽在钢琴版。其中,〈基辅大门〉一段是我最最favorite的了。
    • a thoughtful collection, thanks very much
    • 理论太多会成第五只轮子, 失去了天然的东西. 良言一句: 不要太关注技术
    • 谢谢这样系统地介绍,俺是个门外汉,即使听不出门道也喜欢听,我到想收集这些音乐的CD,请有收集的朋友列出CD的名字,省得我逐个去找了。我在多仑多。
      • 我的建议归纳成一句话就是买大牌唱片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或者Naxos的CD,以最少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覆盖面。曲目最好全面地覆盖巴洛克、古典时期、晚斯浪漫派时期、民族乐派等古典音乐的各个发展时期的各种风格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所谓“廉价双片系列”,是指大牌唱片公司推出的廉价系列CD,如DG的双子星系列、荷兰Phillip的DUO系列、小天使系列等。这些系列的CD都是一套两张,只卖一张正版CD的价钱,它们之所以便1宜,一是因为里面的录音都是已出版过的老货,版权费相对较低,二是为了适应市场况争的需要。大家知道,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不同,往往老是录音反而比新近的更精彩。特别是一些经过时间考验被证明是优秀的经典版本,出现在“廉价双片系列”中时,尤其值得购买收藏,比化大钱买新近的录音合算得多。

        上面提到的各个大牌唱片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大致来说水准都是很高的,指挥家、演奏家和乐队也大多为名家,保险系数很高,说得再详细一些的话,DG的特色是德、奥作曲家的曲目,而且它的演绎几乎都是德、奥学派的演奏家、指挥家和乐队,但总的来说DG的录音素质不算超群。Phillip的DUO系列录音水准超卓,音色精美、气氛亲密,最精彩的要算小编制的室内乐,几乎张张都够得上精品。室内乐爱好者应该多关注DUO系列。DECCA的特长是大场面的音乐以及歌剧,其60年代的录音有音效杰出而闻名,如果你喜欢大型交响乐和歌剧的话就可以把注意力多放在Double Decca上。EMI的录音效果比较中庸,多半是温暖厚实的风格,Forte系列里宝贝很多,演绎、曲目都比较经典,虽然价格比其他公司的“廉价双片系列”贵一些,但还是物有所值。

        最廉价的拿索斯CD要专门说说。许多乐迷、特别是部分资深乐迷对拿索斯CD一向存在某种偏见,认为演奏家和乐团都没有什么名气,录音也参差不齐,还不如买大牌公司的廉价双片。我也同意这些顾虑不无道理,但总的来说,拿索斯近年来的录音地素质是越来越好了,凡是1992年后制作的较新的录音,水准许基本可以放心,很少败数,尤其是小编制的作品,精品不少,大编制的大型交响音乐相对来说稍差一些,但也有不少成功之作,可以参考英国权威性的《企鹅唱片指南》里的评价,凡被评为三星级的,一般都不会失望。至于演奏家,大家要知道,拿索斯CD之所以便宜,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依靠尚未出名,但水准优良的演奏家和乐团。他们的要价比大牌明星低得多,但很多时候艺术水准并不在大腕之下。很多崇拜大腕明星的乐迷只听大腕的表演,还没有听,明星效应已经先入为主地对他做了“大师的演奏一定精彩”的心理暗示,结果即使大师发挥得不好,他也会肓目叫好。如果撇开心理暗示,不带任何偏见地去听一些拿索斯CD的精彩演绎,我们应当承认,拿索斯里确实有不少好东西!

        买拿索斯CD系列前一定要搞一本拿索斯的CD目录,因为里面很详细地注明了每张CD获得的评价和奖项。这些信息是选择购片的重要指南和参考。

        建立基本曲目库时,还要特别当心那些包装很花哨的所谓“精选集”(Best of XXXX)。不是说这种“精选集”不能买,而是要注意鉴别。很多精选集CD里的曲子确实很经典,但它是把每部作品里抽取一小段,如一个乐章,有的甚至一个乐章也不全,拼揍成一张曲目似乎很多、似乎内容很丰富的大杂烩。这种断章取义式的“精选集”我不建议买,因为几乎可以肯定你将来会后悔、会把它丢在一边。古典音乐的欣赏是讲究完整性的,把每部作品里抽出一段(往往是最好听的一段)拼凑在一起,初看好像很浓缩,很适合“初听者”,但初听者肯定是要成长的,肯定是要成熟起来的,不会永远停留在对古典音乐不求甚解的初级阶段上。一旦初听者成熟起来,他就必然要知道作品的完整全貌,必然要听整部作品。那时,这些七拼八凑的“精选集”就失去了价值,只能被打入冷宫了,岂不浪费很得?倒不如一开始就买比较完整的“精选集”,这样,这张CD将来还是有价值,还是有欣赏的机会。

        所以我推荐大家购买的,是那些收集完整曲目的“精选集”。菲利浦DUO系列这点做得很好,里面有很多Best of XXXX的CD收的都是完整的作品,而且选曲非常精密,反映出唱片制作人的水准,值得称许。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这么好的贴子,另起一个最好,让大家都看到,谢谢。
          • 我懒,只想跟帖,不想开新帖。请贤弟海涵了
        • 我搜索到一个Philips的DUO的list, 您能不能指点一下, 哪些值得一买?
          • 不是指点,全是个人喜好。顺序依次。三星最高. 四星是玩命推荐。(1)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Addinsell(现代作曲家)/Schumann/Tchaikovsky (☆☆☆)

            Title: Favourite Piano Concertos, Vol.2 (2 CDs)
            Artist: Kovacevich(生于1940年10月17日,在旧金山从列夫.萧尔学习。十一岁在旧金山首次登台。十四岁同旧金山管弦乐团一起演奏拉威尔的《G大调协奏曲》。迁居伦敦,1961年在威格尔莫尔音乐厅开首场独奏会,1968年在纽约首次演出。1969-1971年,在伦敦的伊丽莎白女王大厅演奏莫扎特的全部钢琴协奏曲。曾在爱丁堡、萨尔兹堡和巴斯音乐节演出,连续18年担任亨利.伍德逍遥音乐会的独奏家。因所录的巴托克《第二号钢琴协奏曲》的唱片而获爱迪生奖。专业圈内都称他斯蒂芬.科瓦切维奇)/Dichter/Argerich, Various, Various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8
            Catalogue number: 46218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Albinoni

            Title: Complete Concertos Op.5 & 7 (2 CDs) (☆☆☆)
            Artist: Carmirelli, Vittorio Negri, I Musici/Berlin Chamber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9
            Catalogue number: 46405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Complete Concertos/Adagio for Organ & Strings (2 CDs)(☆☆)
            Artist: Felix Ayo/Heinz Holliger/Maurice Bourgue, I Musici
            International release: August 1997
            Catalogue number: 456333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ach, C.P.E.

            Title: 4 Flute Concertos/2 Oboe Concertos/2 Solos for Harp (2 CDs)(☆☆)
            Artist: Nicolet/Holliger/Jucker etc., David Zinman/Raymond Leppard, Netherlands Chamber Orchestra/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59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ach, J.S.


            Title: Brandenburg Concertos/Violin Concertos (2 CDs)(☆☆☆☆)
            Artist: Roberto Michelucci, I Musici
            International release: April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31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Complete Sonatas & Partitas for Solo Violin (2 CDs)(☆☆☆☆)
            Artist: Arthur Grumiaux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736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Complete Violin Sonatas (2 CDs) (☆☆☆☆)
            Artist: Arthur Grumiaux/Christiane Jaccottet/Philippe Mermoud
            International release: February 1996
            Catalogue number: 454011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Great Organ Works (2 CDs)(☆☆☆)
            Artist: Wolfgang Rübsam
            International release: November 2000
            Catalogue number: 464988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Johannes-Passion (2 CDs) (☆☆)
            Artist: Giebel/Ameling, Jochum,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8
            Catalogue number: 462173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Matth?us-Passion (2 CDs) (☆☆)
            Artist: Erb/Ravelli/Vincent/Durigo etc, Willem Mengelberg,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9
            Catalogue number: 462871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Missa Brevis in F/Mass in B minor (2 CDs)(☆☆)
            Artist: Pears/Giebel/Marshall/T?pper etc., Kurt Redel/Eugen Jochum, Orchester des Bayerischen Rundfunks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739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4 Orchestral Suites/The Violin Concertos (2 CDs)(☆☆)
            Artist: Neville Marriner, The Academy of St. Martin-in-the-Fields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5
            Catalogue number: 446533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6 Cello Suites (2 CDs)(☆☆☆)
            Artist: Maurice Gendron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293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Art of Fugue/Musical Offering (2 CDs)(☆☆☆)
            Artist: Sir Neville Marriner, The Academy of St.Martin-in-the-Fields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556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Brandenburg Concertos etc (2 CDs)(☆☆☆)
            Artist: Various, Sir Neville Marriner, Academy of St.Martin-in-the-Fields
            International release: June 2001
            Catalogue number: 468549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Complete Partitas/Italian Concerto/4 Duets (2 CDs)(☆☆☆)
            Artist: Jean Louis Steuerman
            International release: February 1997
            Catalogue number: 456068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Concertos for One and Two Harpsichords (2 CDs)(☆☆)
            Artist: Andrew Davis/Philip Ledger/Raymond Leppard etc., Raymond Leppard, English Chamber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6
            Catalogue number: 454268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Flute Sonatas/The Viola da Gamba Sonatas (2 CDs)(☆☆)
            Artist: Larrieu/Cervera/Kuijken/Puyana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809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k 2 (2 CDs)(☆☆)
            Artist: Friedrich Gulda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5
            Catalogue number: 446548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Well-tempered Clavier Bk I (2 CDs)(☆☆)
            Artist: Friedrich Gulda (奥地利钢琴家,1938-1942年从帕佐夫斯基学琴,1942年进维也纳音乐学院师从赛德尔霍费尔,1946 年参加日内瓦国际钢琴比赛获一等奖,后开始巡回演出.古尔达演奏时强调节奏的弹性,他在醉心于爵士乐之前,以演奏巴赫、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作品见长.他录制的巴赫平均律,强调触键的清晰与透明;他的贝多芬《月光》与《热情》是经典录音,他在演奏中往往加进一些装饰,尤其是在处理莫扎特的作品时)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5
            Catalogue number: 446545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不是指点,全是个人喜好。顺序依次。三星最高. 四星是玩命推荐。(2)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Bartok


            Title: The Piano Concertos/Violin Concerto (2 CDs)(☆☆☆☆)
            Artist: Stephen Kovacevich/Henryk Szeryng, Sir Colin Davis/Bernard Haitink,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81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artok/Elgar/Shostakovich/Szymanowski (波兰现代作曲家)

            Title: The 20th Century Violin Concerto, Vol.2 (2 CDs)(☆☆☆)
            Artist: Szeryng/Chung(郑京和Kyung Wha Chung,韩国小提琴家,特点是动作夸张)/Mullova(1959-, 俄罗斯女小提琴家), Various, Various
            International release: November 2000
            Catalogue number: 464979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artók

            Title: The String Quartets (2 CDs)(☆☆☆)
            Artist: Novák Quartet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284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eethoven

            Title: Complete Concertos Vol.1 - Piano Concertos Nos.1 - 4 etc. (2 CDs)(☆☆☆)
            Artist: Stephen Kovacevich, Sir Colin Davis, BBC Symphony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57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Complete Concertos, Vol.2 - Violin Concerto etc. (2 CDs)(☆☆☆)
            Artist: Kovacevich/Arrau/Starker/Szeryng etc., Davis/Haitink/Inbal/Dressel etc.,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etc.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580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Complete Music for Cello and Piano (2 CDs)(☆☆☆☆)
            Artist: Rostropovich/Richter/Gendron/Fran?aix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565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Complete Music for Flute (2 CDs)(☆☆)
            Artist: Gazzellino/Canino/Larrieu/Grumiaux/Janze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6
            Catalogue number: 45424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Complete Overtures/12 Minuets/12 German Dances etc. (2 CDs)(☆☆☆)
            Artist: Kurt Masur/Sir Neville Marriner,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The Academy of St.Martin-in-the-Field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706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Favourite Piano Sonatas (2 CDs)(☆☆☆☆)
            Artist: Alfred Brendel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730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Missa Solemnis/Mass in C (2 CDs)(☆☆)
            Artist: Tomowa-Sinton/Payne/Tear/Lloyd etc., Sir Colin Davi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April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36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Complete Strings Trios (2 CDs)(☆☆☆☆)
            Artist: Arthur Grumiaux/Georges Janzer/Eva Czako
            International release: August 1997
            Catalogue number: 45631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Complete Violin Sonatas Vol.2 (2 CDs)(☆☆☆☆)
            Artist: Henryk Szeryng/Ingrid Haebler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5
            Catalogue number: 446524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Complete Violin Sonatas Vol.I/The Violin Romances (2 CDs)(☆☆☆☆)
            Artist: Henryk Szeryng/Ingrid Haebler, Bernard Haitink,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5
            Catalogue number: 446521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Late Piano Sonatas (2 CDs)(☆☆☆☆)
            Artist: Claudio Arrau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2001
            Catalogue number: 46891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Late Piano Sonatas (2 CDs)(☆☆☆☆)
            Artist: Alfred Brendel
            International release: April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374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Late Quartets, Vol.1 (2 CDs)(☆☆☆)
            Artist: Quartetto Italiano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6
            Catalogue number: 454711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Late Quartets, Vol.2 (2 CDs)(☆☆☆)
            Artist: Quartetto Italiano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6
            Catalogue number: 45471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Symphonies, Vol. 1 (2 CDs) (☆☆☆)
            Artist: Kurt Masur, Gewandausorcheter Leipzig
            International release: February 1996
            Catalogue number: 45403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Symphonies, Vol. 2 (2 CDs)(☆☆☆)
            Artist: Kurt Masur, Gewandausorcheter Leipzig
            International release: February 1996
            Catalogue number: 454035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Symphonies, Vol. 3 (2 CDs)(☆☆☆)
            Artist: Kurt Masur, Gewandausorcheter Leipzig
            International release: February 1996
            Catalogue number: 454038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不是指点,全是个人喜好。顺序依次。三星最高. 四星是玩命推荐。(3)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Beethoven/Brahms/Mendelssohn/Tchaikovsky

            Title: Favourite Violin Concertos (2 CDs)(☆☆☆)
            Artist: Arthur Grumiaux, Sir Colin Davis/Bernard Haitink/Jan Krenz,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28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eethoven/Kreisler/Schubert/Tchaikovsky etc. (☆☆☆)

            Title: Favourite Violin Encores (2 CDs)
            Artist: Arthur Grumiaux/István Hajdu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5
            Catalogue number: 446560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erg

            Title: The Essential Alban Berg (2 CDs)(☆☆)
            Artist: Brendel/Kremer etc, Ashkenazy/Davis/Dorati, Various
            International release: June 2002
            Catalogue number: 470531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erlioz

            Title: Great Orchestral Works (2 CDs)(☆☆☆)
            Artist: Nobuko Imai/John Alldis Choir, Sir Colin Davis, 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290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Romeo & Juliet etc (2 CDs)(☆☆)
            Artist: Borodina/Moser/Miles, Sir Colin Davis, Wiener Philharmoniker
            International release: June 2002
            Catalogue number: 470543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izet

            Title: The Best of Bizet (2 CDs)(☆☆☆)
            Artist: Simoneau/Rhodes/Lance/Souzay etc., Various, Various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27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Pearl Fishers 比才本人在写卡门以前也写过东方主题的歌剧“采珠人”(The Pearl Fishers), ,但不甚成功,其中的音乐给人以为快乐而快乐的感觉
            (2 CDs) (☆☆)
            Artist: Alarie/Simoneau/Bianco/Depraz, Fournet, Lamoureux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8
            Catalogue number: 46228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occherini Luigi Boccherini (路易吉·波契里尼,1743年2月19日生于意大利卢卡,1805年5月28日逝世于西班牙马德里. 虽然波契里尼的作品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今天还在演奏,但是他的名字在音乐史上却显得异常的重要。他明确的建立的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并为之创作了超过一百部的作品。虽然今天他没有如海顿一般的名望,但是他的美妙作品和在室内乐上的贡献则毫不逊色。为此,小提琴家Giuseppe Puppo经常把波契里尼比作“海顿的妻子”)

            Title: The 6 Symphonies, Op.12 (2 CDs)(☆)
            Artist: Raymond Leppard, 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February 1997
            Catalogue number: 45606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Best of Boccherini (2 CDs)(☆☆)
            Artist: Romero/Quartetto Italiano etc., Raymond Leppard/Pablo Casals etc., Orchestre des Concerts Lamoureux/New Philharmonia Orchestra etc.
            International release: April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37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Guitar Quintets - La Ritirata di Madrid (2 CDs)(☆)
            Artist: Pepe Romero, The Academy of St.Martin-in-the-Fields Chamber Ensemble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769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rahms

            Title: Choral Works & Overtures (2 CDs)(☆☆)
            Artist: Crass/Lipp/Heynis etc., Wolfgang Sawalisch, Wiener Symphoniker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760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Complete Piano Quartets/Piano Trio in A (2 CDs)(☆☆☆)
            Artist: Beaux Arts Trio/Walter Trampler
            International release: February 1996
            Catalogue number: 45401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Complete Trios (2 CDs)(☆☆☆)
            Artist: Beaux Arts Trio/Arthur Grumiaux etc.
            International release: April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365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Piano Concertos Nos.1 & 2/Haydn Variations etc. (2 CDs)(☆☆☆)
            Artist: Claudio Arrau, Bernard Haitink,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April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320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Complete Quintets - (2 CDs)(☆☆☆)
            Artist: Berlin Philharmonic Octet/Werner Haas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5
            Catalogue number: 44617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Complete String Quartets/Clarinet Sonatas (2 CDs)(☆☆☆)
            Artist: Pieterson/Menuhin/Quartetto Italiano
            International release: August 1997
            Catalogue number: 456320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Late Piano Music (2 CDs)(☆☆)
            Artist: Kovacevich/Varsi/Harasiewicz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589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Symphonies (2 CDs)(☆☆)
            Artist: Wolfgang Sawallisch, Wiener Symphoniker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75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不是指点,全是个人喜好。顺序依次。三星最高. 四星是玩命推荐。(4) --未完,有空再续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不是指点,全是个人喜好。顺序依次。三星最高. 四星是玩命推荐。(4)
            Britten


            Title: Peter Grimes布里顿的第一部歌剧 (2 CDs)(☆)
            Artist: Jon Vickers, Sir Colin Davis, Orchestra of the Royal Opera House, Covent Garden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9
            Catalogue number: 46284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ruch


            Title: The 3 Symphonies/Works for Violin & Orchestra (2 CDs)(☆)
            Artist: Accardo, Masur,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8
            Catalogue number: 462164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Complete Violin Concertos (2 CDs)(☆☆☆)
            Artist: Accardo, Masur, Gewandhausorchester Leipzig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8
            Catalogue number: 46216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Bruckner


            Title: Symphonies Nos.3 & 8 (2 CDs)(☆☆☆☆)
            Artist: Bernard Haitink, Wiener Philharmoniker
            International release: June 2002
            Catalogue number: 470534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Symphonies Nos.4 & 5 (2 CDs)(☆☆☆)
            Artist: Bernard Haitink, Wiener Philharmoniker
            International release: June 2002
            Catalogue number: 47053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Symphonies Nos.6 & 7 (2 CDs)(☆☆☆)
            Artist: Bernard Haitink,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Catalogue number: 473301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Chopin


            Title: Piano Concerto Nos.1 & 2/Variations in B flat (2 CDs)(☆☆☆)
            Artist: Claudio Arrau, Eliahu Inbal, London Philharmonic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April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338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Piano Sonatas Nos.1-3/Scherzi Nos.1-4/Ballades Nos.1/4 (2 CDs)(☆☆☆)
            Artist: Adam Harasiewicz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9
            Catalogue number: 464025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21 Nocturnes/The 26 Préludes (2 CDs)(☆☆☆)
            Artist: Adam Harasiewicz (波兰钢琴家,14届肖邦钢琴大赛评委)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4
            Catalogue number: 442266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Best of Chopin (2 CDs)(☆☆☆)
            Artist: Arrau/Davidovich一九四九年并列萧邦大赛首奖/Kovacevich/Kocsis匈牙利钢琴家1970年获匈牙利国家电台举办的贝多芬作品比赛奖,1971年到美国举行独奏会,一举而成名.科奇什对节奏有极强的把握能力,其演奏有一种清新的感觉,其中音粒的效果和节奏跳跃的效果尤为迷人. etc.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5
            Catalogue number: 446145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Complete Nocturnes/The Complete Impromptus (2 CDs)(☆☆☆☆)
            Artist: Claudio Arrau
            International release: August 1997
            Catalogue number: 456336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The Polonaises/17 Waltzes (2 CDs)(☆☆☆)
            Artist: Adam Harasiewicz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9
            Catalogue number: 462874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Chopin/Delibes/Gounod

            Title: Les Sylphides/Coppélia/Faust etc. (2 CDs)(☆☆)
            Artist: David Zinman, Rotterdam Philharmonic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763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Corelli (1653-1713), 17世纪后期意大利主要小提琴家,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博罗尼亚小提琴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Title: 12 Sonatas for violin & harpsichord (2 CDs)(☆☆)
            Artist: Grumiaux/Castagnone
            International release: September 1998
            Catalogue number: 462306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Concerti Grossi, Op. 6 (2 CDs)(☆)
            Artist: I Musici
            International release: August 1997
            Catalogue number: 456326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Debussy


            Title: Orchestral Music - Images/La Mer/3 Nocturnes etc. (2 CDs)(☆☆☆)
            Artist: Bernard Haitink/van Beinum,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742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Title: Piano Works Vol.1 (2 CDs)(☆☆)
            Artist: Werner Haas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3
            Catalogue number: 438718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Debussy/Mozart/Ravel/Saint-Sa?ns etc.

            Title: Duo Piano Extravaganza - Martha Argerich & Friends (2 CDs)(☆☆☆)
            Artist: Argerich/Freire/Kovacevich/Kremer etc., David Zinman, Royal Concertgebouw Orchestra
            International release: October 1995
            Catalogue number: 446557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

            Debussy/Ravel

            Title: The Great Orchestral Masterpieces(☆☆)
            Artist: Davis/Monteux/Fournet, Boston SO/London SO/Royal Concertgebouw O.
            International release: March 1999
            Catalogue number: 462850
            Series: Duo
            Label: Philips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布里顿的《安魂曲》如何
      • 布里顿的重要作品中有两首与战争有关的安魂曲,而且不少版本将他这两部作品都称作《战争安魂曲》: 作品20号的《战争安魂曲》是一部交响曲,作于1940年。作品60号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 大型声乐作品,作于1961年
        • the 1940's, it was partly for chinese: jap's invasion
      • 不知阁下说的是哪一个?相关内容的转帖见内。另:布里顿的变奏—赋格曲《青少年管弦乐队指南》是青少年入门古典的普及作品。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作品20号(Op.20)的《战争安魂曲》是一部交响曲,作于1940年。 1940年初,美国有人通过英国文化协会的一个高级文职官员问布里顿是否愿意为某外国王室的 一次庆祝大典创作一部交响曲。布里顿说,只要不要求他进行民族主义的宣传,他就没有异议。 在着手写作后,他才得知这部交响曲将参加日本皇朝建立二千六百周年的庆祝活动,这当然使布里顿 处境很窘迫。 这时日本早已悍然发动了侵华战争。布里顿是一个热烈的和平主义者,他最终选用了 “追荐亡人弥撒曲”来作为这部“庆典交响曲”的主题,这样不仅可以表达出他对战争的态度, 而且也能激起听众的同感。日本政府居然也接受了这部交响曲的提纲及其题材(此事颇令人感到吃惊), 但在完成的手稿送出后不久,就有人转告布里顿某些方面“出了一点问题”。到1940年底, 日本政府终于通过驻伦敦的日本大使向英国发出一份愤怒的抗议书,声称英国呈交的是一部根据 基督教义和礼拜仪式来污辱日本天皇的作品。 既然日本的委托取消了,这部交响曲就没有理由再扣压不演,于是在次年3月29日,由纽约 爱乐乐团作了首次公演,指挥是约翰·巴比罗里。从此,这部反战题材的交响作品便流传于世。 另一部《战争安魂曲》为作品60号(Op.60),是一首包含独唱、合唱、童声合唱与管弦乐队的 大型声乐作品,作于1961年。 英国城市考文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940年11月,遭到法西斯德国空袭,全城几乎毁灭殆尽。 1962年5月,当地的圣米迦勒大教堂举行献堂式时,首次演出了布里顿的《战争安魂曲》。这首 宏大的声乐作品和一般的安魂曲有所不同,不仅追思了战争中死去的人们,同时也具有极其鲜明的 反战内容。 这部作品所用的歌词,除了通常追思弥撒的经文之外,还选用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阵亡的 青年诗人威尔弗雷德·欧文诗集中的九篇诗章,这两者互相对比,以强大的艺术感染力深刻地表现出 战争的悲惨和严酷。欧文是在1918年11月4日战争结束前一周在法国战场上死去的。布里顿在总谱里封上 引用欧文的诗说:“我的主题是战争,以及战争的悲痛。诗人所能作的一切在于提出警告,以唤起 世人的戒心。” 这两部各具规模的音乐作品,都堪称为作者的代表作。布里顿用他的心声道出了世界人民 反对战争、追求和平的愿望,不愧为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布里顿的这两部作品,极易在曲名方面引起混淆。因此,通常将注明布里顿的作品20号为 《安魂交响曲》,作品60号为《战争安魂曲》。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再接着转贴: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  简单的说,电影音乐指的是,所有出现,运用在电影中的音乐.一开始,让我们先来弄清楚几个名词,包括原著音乐(Original)与非原著音乐(Non-original),Source Music与Score(配乐).

        首先我们从一个大多数人可能比较陌生的名词说起,也就是Source Music,Source Music指的是在电影中有合理来源的音乐,可能来自收音机,可能来自一个乐团,也可能来自一名歌手或音乐家等,你可能就可以在电影中看见音乐的来源,比如《钢琴师》里的钢琴比赛,《红色小提琴》里的小提琴演奏,《钢琴师和她的情人》里在海边弹琴的女主角,《第五元素》里的外星女高音,或者是《女人香》里饭店的伴奏乐队等,你也可能无法看见音乐的来源,比如来自收音机的广播节目(如《西雅图夜未眠》),来自舞蹈大赛的音响(如《舞国英雄》),导演不用特别去拍摄收音机,或者特别拍摄任何音响设备,观众也能在电影的情境中感受到这些音乐来自何处,换句话说,只要电影中的音乐来自合理的,合逻辑的来源,不论电影中有没有呈现发出音乐的人事物,都被称做Source Music.

        Source Music有时是原著音乐(Original Music),也就是说,特别为专一的电影而写的音乐,例如在《钢琴师和她的情人》里,女主角所弹的曲子都是Michael Nyman特别为这部电影所创作的,而《倩女幽魂》里聂小倩的抚琴夜歌,或者是《第五元素》里前卫的外星女高音等,也都是原著的Source Music.但我们会发现,Source Music更常采用非原著音乐(Non-original Music),也就是所谓既存的音乐(Pre-existing Music),如《钢琴师》里男主角表演的钢琴协奏曲,绝对不是拉赫曼尼赫夫为这部电影写的,《西雅图夜未眠》里的一干怀念老歌,《春光乍泄》里的Happy Together或Tango乐曲,也都不是为专一的电影特别创作的音乐,这些音乐并不是原著的电影音乐,而是被运用到电影中的,既存的音乐作品.Source Music常借着使用一些观众原来就很熟悉的既存音乐(Pre-existing Music),来引发观众心情上的共鸣,或者塑造特殊的时空背景.

        而Score,即所谓的配乐,指的是,出现在电影中,但我们无法找到合理的,合逻辑的音乐来源的音乐,这些音乐的目的,是用来润饰和强化电影的效果和表现,但这种声音不是写实的,也就是说,是真实世界不存在的,电影中真正写实的声音是对白与音效,而电影配乐这种非写实的声音,则是一种电影艺术的表达技巧,一种电影语言.电影配乐在发展之初,好莱坞制作公司甚至曾经特别强调,如果电影中要出现音乐,导演一定要交待音乐是从哪里冒出来的,因为在电影语言刚开始发展的时期,这些找不到合理来源的配乐让不少观众感到困扰,观众听到了音乐,却找不到谁或什么东西在发出音乐,现在的电影观众可能会觉得这种困扰很不可思议,因为现在的电影观众,对电影中出现没有任何实际来源的配乐已经很能接受,也很能欣赏了.

        Score(配乐)大多是原著的,也就是请配乐家特别针对电影的需求而创作的,但常常也可以是非原著的,如《2001年太空漫游》里拿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和蓝色多恼河当成配乐,《前进高棉》以弦乐慢板做为配乐,或者是《似曾相识》里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都是取非原著的,既存的古典音乐来当作配乐的知名例子.

        因此,我们大概可以了解,所谓原著与非原著的差异,在于这些音乐是否是为专一的电影特别谱写,而所谓Source Music与Score,指的则是音乐在电影中出现时的型式和功能.一段原著音乐在电影里,可以拿来当成Source Music,也可以拿来当成Score,如《红色小提琴》里的Anna's Theme,女主角对未出世的孩子哼这个调子(Source Music),配乐家也以这个调子作为主轴发展整部配乐(Score),同样的,一段非原著音乐,也可以同时拿来当成Source Music与Score,如《似曾相识》里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男主角在唱片和女主角的音乐盒中听到这首曲子(Source Music),同时这段音乐也拿来当成男主角看到女主角照片时的配乐(Score).一般人比较容易混淆的是,误以为Score等于原著音乐,而Source Music等于非原著音乐,看了以上的说明,相信大家已经可以明白情况并不是如此,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大部份的Score都是原著音乐,即所谓的Original Score,而Source Music则以既存的非原著音乐为主,而且,时常是歌曲或古典音乐一类的既存音乐.

        一般我们常看到的电影音乐讨论,主要是针对原著音乐做讨论,也就是特别为这部电影而写的音乐,不论它在电影中是以Score或Source Music的型式存在,大部份的电影奖也都以鼓励原著音乐为主.以《星际大战》为例,当中当然有很多的Score,不过也有一些Source Music(如莫斯艾斯里太空站小酒吧里的外星人乐队表演的曲子),而这些音乐,都是原著的作品,都是配乐家特别为这部电影设计创作的音乐,电影奖主要针对这种原著音乐给奖,目的在于推崇音乐家对电影的贡献.

        而非原著的电影配乐,如《阿玛迪斯》,这部电影里不论是Source Music(如几幕歌剧演出的场景),或者是诠释电影发展的配乐(Score),采用的全都是莫扎特的作品,虽然效果非常精采,但不会被列入原著电影音乐奖的鼓励范围中,因为这些音乐并不是莫扎特为这部电影做的,不过,像《阿玛迪斯》这种成绩非常出色的作品,有时电影奖也会特别颁出最佳音乐剪辑这种奖,来鼓励这种以非原著音乐做为配乐的电影.

        其实一部电影音乐常常同时包括原著音乐与非原著音乐,这种例子不胜枚举,甚至,我们也时常可以看到原著音乐与非原著音乐混合使用的情形,如《返家十万里》在结尾时的配乐中,先出现的是非原著的既存歌曲100000 Miles,然后再转换成配乐家的原著配乐,两者呈现完美的结合与动人的效果,又例如《第三类接触》的原著配乐里,混合了既存歌曲When You Wish Upon A Star(出自迪士尼卡通《小木偶》)的主题乐句等,都是原著音乐与既存音乐混合使用来当作Score的例子.

        有些电影,几乎只使用写实的Source Music,而不采用非写实性的Score,如一向被列为国宝级的台湾导演候孝贤,他的许多电影里,几乎没有Score(配乐),但并不是没有音乐,出现在这些电影中的音乐,都是环境中的声音,如布袋戏的锣鼓,酒店的那卡西,出租车上的广播节目等,换句话说,都是Source Music,这种强调写实环境的电影音乐使用手法,通常原著配乐的比例很少,而以非原著的既存音乐为主,用来反映电影的时间背景(如不同年代的流行音乐),以及空间背景(如特定的地区,社会阶层或生活环境中的音乐等).

        也许有人现在要说,那么Source Music和音效又有什么不同,如布袋戏的锣鼓,酒店的那卡西,出租车上的广播节目等,不也算是一种音效吗?广义来说,似乎是如此,不过实际情况并没有这么单纯,因为,在电影里,即使是这些环境中的音乐,通常也都经过事先设计,比如,在圣诞电影中,我们很容易在街道上,广播中听到各种圣诞歌曲,但其实电影拍摄时,可能离圣诞节还好几个月,街道上根本不会出现这些歌曲的,因此这些音乐都经过事先安排设计,才能有效的出现在电影里.通常电影中的音乐很少采用现场收音,你在《红色小提琴》或《狂恋大提琴》里听到的音乐,都不是那些演员当场拉的,而是由音乐家和演奏者另外制作,再由演员配合演出的,电影里广播电台播放的音乐绝对是经过事先录制安排的,餐厅中的乐团演奏也通常不是现场收音,而是另外制作音乐混音合成,换句话说,演员在片场听到的音乐和后来在电影中出现的音乐,很有可能是不相同的,而且,诚如前文所提,很多Source Music其实是原著的,如《教父》中一大堆民间婚丧喜庆的乐队音乐,虽然都像是现场收音的Source Music,但几乎都是Nino Rota原著的音乐,此外,Source Music和Score这两种音乐使用型式,时常也会互相融合变换,如《变脸》枪战戏中的歌曲Over The Rainbow,就由随身听中的Source Music,转换成一种非写实性的Score,甚至有时一段音乐在电影中,会在同一时间兼具Score与Source Music的效果,如《教父》结尾时,将宗教仪式和暗杀行动两个场景交互剪接,当中连贯两个场景的宗教音乐,就同时兼具Source Music(配合宗教仪式的进行)与Score(加强暗杀行动的张力)的效果,因此,Source Music在电影中仍被归于音乐的范畴来讨论,而不会被归纳在音效的范围中,因为,制作塑造这些声音的主要人物是音乐家.

        总括来说,电影音乐指的是电影中所有听得到的音乐,这些音乐要如何选择,如何使用,是选取合适的既存音乐来运用?亦或是特别谱写新的原著音乐来配合专一的需求?是以Source Music的场面出现?或者是以Score的型式衬托呼应剧情?这些都是电影音乐家所必须面对和处理的问题,而且常常不只牵涉到的音乐家个人,和导演,剪辑,编剧等也息息相关,因此,一名电影音乐家当然要能写好的音乐,但他们的工作绝不是只有写音乐而已!

      P.S.至于电影歌曲,广义来说,也可以说就是指所有出现在电影里的歌曲,使用的方法上,同样也可以分成Source Music与Score这两种型式,而且,同样也分成原著与非原著,不过,通常我们并不这样讨论,通常我们指的电影歌曲,是指原著的,专为某一部电影而写的歌曲,它们可能以Source Music或Score的型式出现在电影里(如歌舞片中的歌曲,《笑傲江湖》里的沧海一声笑等,都算是Source Music,因为我们可看得到人在唱歌,而如《神鬼战士》里的Now We Are Free,《倩女幽魂》里的黎明不要来等,在电影里则被当成一种Score),但大多数的时候,歌曲以Source Music的型式为主,至于歌曲和音乐的差别,自然在于歌曲是有歌词的.

      (作者:Loyalwise Ye)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介绍一下打击乐器:
      • 乐器名称:定音鼓(Timpani)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乐器名称:定音鼓(Timpani)
        结构组成:由鼓身、鼓皮、定音系统和鼓棰等部分组成。

        使用材质:鼓身:金属结构;鼓皮:牛、羊、驴皮均可, 或

             使用合成材料。鼓棰:短木棰。根据演奏需要 决

             定是否在一端包以弹性材料。

        乐器特色:属单皮膜鸣乐器,造价昂贵。定音鼓可发出固定频

             率 (即音高)的声音,并能够在五度音程范围内

             改变音高。 音色柔和、丰满,音量可控制,不同

             的力度可表现 不同的音乐内容,有时甚至可以直

             接演奏出旋律。 演奏方法分为单奏和滚奏两种,

             单奏多用于节拍性伴奏, 滚奏则可以模仿雷声,

             且效果逼真。定音鼓作为色彩性打击乐器,其丰富

             的表现力远非 普通打击乐器所能比拟。



          定音鼓的前身是古阿拉伯的纳嘎拉鼓,17世纪传入欧洲以来,就一直是交响乐队中打击乐声部的固定

        乐器,是重要的色彩性伴奏乐器,也适于其他各类乐队。

          定音鼓在规格上分为大、中、小三种,在交响乐队中通常设置三到四个,由一名乐手演奏, 可达到鼓

        声本身的和声效果。从表面上看,定音鼓几乎算是最易演奏的乐器了,但实际上鼓手需要 相当大的自信和

        时间感才能成功地驾驭它。鼓手经常要默默地静坐若干时间,随后数着章节,在非介入不可的当口发出振

        聋发聩的一击,稍有差错便会人尽皆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乐器名称:木琴(Xylophone)
        乐器名称:木琴(Xylophone)
        结构组成:由音条、琴架、共鸣筒和打棰四大部分组成。

        使用材质:音条:用红木或其他硬质木料制作;琴架: 金属

             质地;共鸣筒:长短不同的圆形薄铝管, 装在每

             个音条的下方,作用相当于弦乐器的 共鸣箱,使

             音条发出的声音增强和延长; 打棰:一对勺型小

             木棰,多用红木制成。 用来击打音条以发声。

        乐器特色:属竹木体鸣乐器类,各个音条都有固定的音高,因

             而木琴是变音打击乐器,可用于独奏旋律。 强奏

             时,木琴音色刚劲有力,弱奏时则柔美悦耳。木琴

             发音短促而清脆,多用来演奏 轻快、活泼的乐曲

             ,表达一种欢乐的气氛。对于持续音,则必须运用

             两个打棰迅速交替敲击 同一音条以获得连续的效

             果。此外,木琴还可以奏出美妙的滑音和动人的震

             音,具有 丰富的表现力。



          木琴产生于14世纪,音域为3个半到4个八度。多用于独奏,但需要其他乐器(如钢琴、管弦乐队等)
      • 乐器名称:小鼓(Snare Drum)
        乐器名称:小鼓(Snare Drum)
        结构组成:类似大鼓,但体积小得多。

        使用材质:基本与大鼓相同,只是鼓皮为羊皮,且不敲的一面

             绷有多条响弦;鼓棰使用两条硬木棰,棰头较小,

             且不包任何外物。

        乐器特色:属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发音频率高于大

             鼓。 音色清晰、明快,并伴有沙沙的声音,别具

             特色。 演奏方式分为单奏、双奏和滚奏三种,其

             中滚奏法 最具小鼓特色,双棰极迅速地交替敲击

             ,发出颗粒清晰的 音响,各种处理效果(如轻、

             重、缓、急的区别)可以 表达出不同的音乐情绪。



          小鼓又称“小军鼓”,在各类乐队中与大鼓的重要性相同,常与大鼓同时使用。但小鼓不象大鼓 那样

        用来加强强拍,而是在弱拍上敲击细小的节奏,以调和音色,增强乐曲的节奏感。小鼓的 音响穿透力强,

        力度变化大,还可以通过在鼓面上盖绒布,或使用不同硬度的鼓槌来改变音色, 能奏出各种气氛,表现力

        非常丰富。
      • 乐器名称:大鼓(Bass Drum)
        乐器名称:大鼓(Bass Drum)
        结构组成:由鼓身、鼓皮、鼓圈、鼓卡和鼓棰等部分组成。

        使用材质:鼓身:木质或轻金属材料;鼓皮:多用牛皮; 鼓

             圈和鼓卡:目前多用铝合金制成。鼓棰:短而粗的

             木棰,一端包以皮条、布料或绒毡,呈球状。

        乐器特色:属于双面膜鸣乐器,无固定音高,但可控制发音的

             强弱 变化。用鼓棰敲击发音,随用力的变化来表

             现不同的 音乐情绪。其音色低沉响亮,雄壮有力

             ,用于模仿雷声 和炮声时恰如其分。



          现代大鼓起源于古代土耳其,因此又称大军鼓,中世纪时传入欧洲。是军乐队、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

        中最重要的打击乐器,几乎不作独奏,而是参与合奏或衬托乐队和声的伴奏乐器, 但大鼓的地位非常重要

        ,它不仅使乐队的低音声部更加充实、丰满,而且为整个乐队带来一种气势,增添了活力。
      • 乐器名称:三角铁(Triangle)
        乐器名称:三角铁(Triangle)
        结构组成:主体由一根弯成等腰三角形的弹簧钢条 (首尾不

             连接)组成,另有一根金属棒, 用来敲击主体以

             发声。

        乐器特色: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族,无固定音高。可发出银铃般

             的颤音,为整个乐队增加一种特殊的色彩, 其点

             缀作用十分明显。它还能奏出各种 节奏花样和连

             续而迅速的震音,尽管音量 微弱,但这种美妙的

             感觉仍可回荡在整个乐队 之中。



           三角铁又称“三角铃”,是一种古老的打击乐器,是管乐队、管弦乐队、交响乐队乃至歌舞剧乐队中

        必不可少的打击乐器。常常在华彩性的乐段中加入演奏,以增强气氛。
      • 乐器名称:锣(Gong)
        乐器名称:锣(Gong)
        结构组成:锣身为一圆型弧面,多用铜制结构,其四周 以本

             身边框固定;锣棰为一木棰。锣身大小有多种规格

             ,小型锣在演奏时用左手提锣身, 右手拿棰击锣

             ;大型锣则须悬挂于锣架上演奏。

        乐器特色: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其音响低沉、宏

             亮而强烈,余音悠长持久。通常,锣声用于 表现

             一种紧张的气氛和不祥的预兆,具有十分 独特的

             艺术效果。



           锣又称“中国锣”,来自中国的民族乐队,是交响乐队中唯一的中国乐器。锣是现代交响乐队、 管

        弦乐队中重要的打击乐器,改变锣棰棰头的结构或质地可有效地改变锣身的音色。另外,一些较小的锣有

        确定的音高。
      • 乐器名称:铃鼓(Tambourine)
        乐器名称:铃鼓(Tambourine)
        结构组成:由鼓框(一圈鼓框上开有若干长条型孔,每个孔中

              安装有一对小钹;有的铃鼓还在一圈鼓框上悬挂

             几个 铜铃)和鼓皮两部分组成。

        使用材质:鼓框:一般为木质结构;小钹:铜制; 鼓皮:多

             用羊皮制成。

        乐器特色:属单皮膜鸣乐器,直接用手敲击发声,无固定音高

             。 铃鼓具有简易、轻便的特点,适合于民间舞蹈

             , 普遍应用于世界各地。演奏时一只手提鼓身,

             另一只手 敲击鼓面,可同时发出鼓声和钹声(甚

             至铃声),常用来烘托热烈的气氛,表达一种 欢

             乐的情绪。音色清脆、明亮,还可发出急速而美妙

             的震音,真可谓“载歌载舞”。



           铃鼓又称“手鼓”,无论在民间舞蹈或乐队伴奏中,铃鼓都是一种色彩性很强的节奏打击乐器,可用

        作伴奏、伴舞和伴歌,节奏自由,任凭演奏者即兴发挥。
      • 乐器名称:响板(Castanets)
        乐器名称:响板(Castanets)
        --------------------------------------------------------------------------------

        结构组成:由一对手掌大小、贝壳形状的扁木片构成。两个木

             片上 都拴有细绳,可套在拇指上。

        使用材质:多用红木或乌木等坚硬木材制成。

        乐器特色:属竹木体鸣乐器类,无固定音高。演奏时将两片响

             板像 贝壳一样相对着挂在拇指上,用其他四个手

             指轮流弹击 其中一片响板,使之叩击在另一片上

             发声。音色 清脆 透亮,不仅可以直接为歌舞打出

             简单的节拍,而且可以 奏出各种复杂而奇妙的节

             奏花样,别有一番特色。



           响板又叫“西班牙响板”,多用于西班牙、意大利等南欧国家以及拉丁美洲的民族舞蹈之中。 在交

        响乐、歌剧和舞剧音乐中,响板也通常只限于伴奏具有南欧及拉美风格的音乐、歌舞。有时,响板甚至可

        以用于独奏。
      • 砂槌(Maracas)
        砂槌(Maracas)

        乐器名称:砂槌(Maracas)
        结构组成:由内装干籽的葫芦加上一个木制手柄组成。 大小

             及形状都没有固定的规格,通常 成对使用。演奏

             时用手持手柄摇动发音。

        乐器特色:属于体鸣乐器族,一般归于打击乐器类。 演奏时

             发出轻微的“沙沙声”,通常为 急板音乐或快节

             奏音乐伴奏,起烘托气氛的 作用。

           砂槌为典型的拉丁美洲节奏乐器,常用于拉丁美洲舞曲音乐之中,更是伦巴乐队必备的乐器,有时也

        在西方管弦乐队中用作节奏性乐器。
      • 乐器名称:钹(Cymbals)
        乐器名称:钹(Cymbals)
        结构组成:钹身为一对铜制的草帽状圆片,对扣在一起像一个

             梭子。钹身的两个部分各系有一条钹巾,演奏者须

             取站姿,用双手通过钹巾持住钹身,使钹身的两部

             分碰撞发音。

        乐器特色:属于金属体鸣乐器,无固定音高。其音响洪亮而强

             烈, 余音回荡,可以传得很远。用于强奏时,极

             富气势, 通常表现一种激情;用于弱奏时,其作

             用类似大鼓, 属于节拍乐器。



          钹是一种古老的碰奏乐器,又称“土耳其钹”,其音响的穿透力很强,善于烘托气氛,是管乐队、交

        响乐队、管弦乐队中必不可少的色彩性打击乐器。

          钹在演奏时可以悬挂在支架上,用鼓槌滚奏,表现力很丰富。轻奏则像冰雪消融时的潺潺春水,重击

        则如暴风骤雨时的风声呼啸。
    • 看着就头晕。我喜欢随便地听听音乐,什么都听。流行、古典,器乐、歌剧、戏曲,都蛮好听的,如果这么系列的听下去,还真是耐不住性子。: )
      • 那, 那, 打击乐器贴完了, 本来还有一个电声乐器的. 既然没兴趣, 就不贴了. :-)
        • 别,别,你接着贴。感兴趣的人有的是。 : )
        • 铁, 干嘛不铁
      • 说的及是。记得曾看过一些对古典音乐理解的文章,感觉自己附不了风雅。就只好按我的喜欢去听新年音乐会了。记得当年听“打碎玻璃”也喜欢去追究最后一块玻璃到了什么地方。喜欢就好了。
      • 不是要您系列地听,是想您系列地了解,您尽管随便任着性子听,但是,你了解的越多,听的越多,你的选择的倾向就会慢慢产生。顺其自然,自然会有选择。
    • 没有我最喜欢的舒伯特的小夜曲、舒曼的幻想曲。
      • 舒曼(Schumann.gardiner),其作品将古典的结构和浪漫的情趣融为一体,既清新富有活力,又极善于抒情,缺乏英雄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舒曼(德Schumann.gardiner,1810-1856),其作品将古典的结构和浪漫的情趣融为一体,既清新富有活力,又极善于抒情,缺乏英雄性。声乐作品侧重于情感与心理状态的表现,手法细致、灵活,常在音乐中直接体现诗句的语调,创作出一种朗诵性的旋律,并继承了舒伯特的传统,使钢琴在艺术歌曲伴奏中起到重要作用,丰富了钢琴的表现手法。其作品范围广,典型的钢琴曲有,《交响练习曲》、《幻想曲》、组曲《蝴蝶》、《童年情景》等,共作有艺术歌曲五百来首。《十九世纪西方音乐文化史》指出:"其最具独创性的特点之一是特别爱用复杂的节奏,有时玩弄一个节奏达到极其过分的程度,而这样的段落经常是贯穿整个乐章,听起来单调,甚至令人烦躁。这是其一种风格特点,甚至有着结构的作用。舒曼的和声语言也是变化多端的,且有独创性。富有特征的半音阶经过音以及和弦外音的非正规解决,在瓦格纳的音乐中仍然是到处可见。

        舒曼的钢琴作品集中表现了许多日后成为浪漫主义时代钢琴风格的特征。他对浪漫主义诗歌的敏捷而直接的洞察力表现在他的歌曲形式丰富多变、表情亲切。与舒伯特不同,他更偏重钢琴,《妇女的爱情与生活》、《诗人之恋》精采的钢琴序奏和后奏便是明证。
        人和他自己的内心活动,是舒曼创作的基本主题,着重于复杂心理活动的刻划,体现出感情的无尽丰富、美妙和力量。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
        (1)钢琴独奏:奏鸣曲3首,《幻想曲》以及练习曲、即兴曲、浪漫曲等共七十余首。
        (2)钢琴二重奏41首,2架钢琴用行板与变奏曲、8首波洛奈兹舞曲;带脚键盘钢琴用6首练习曲和4首素描。
        (3)管风琴或带脚键盘钢琴用:以巴赫的名字(Bach)为基础的赋格曲4首。
        (4)管弦乐曲:4首交响曲,《a小调钢琴协奏曲》,《G大调引子与热情的快板》,钢琴与乐队的D大调音乐会快板,小提琴协奏曲、小提琴与乐队的《幻想曲》、大提琴协奏曲,4支圆号与乐队的《音乐会曲》。
        (5)室内乐:3首四重奏,3首三重奏,三重奏《幻想曲》4首,钢琴四重奏,钢琴五重奏,钢琴、单簧管(或小提琴)与中提琴的《童话故事》,2首小提琴奏鸣曲,中提琴与钢琴的《童话情景》,大提琴与钢琴的民歌风格小曲五首,双簧管与钢琴的浪漫曲3首,单簧管与钢琴的《幻想曲》,圆号与钢琴的《柔板与快板》。
        (6)声乐曲:33部套曲与14首单篇的歌曲(有钢琴伴奏)以及各种重唱、合唱、叙事歌四十余套首。
        (7)戏剧音乐:歌剧《格诺费瓦》,拜伦的《曼弗雷德》配乐。
        代表作:a小调钢琴协奏曲(Op.54);《梦幻曲》——钢琴套曲《儿时情景》第7首(Op.15-7);歌曲集《妇女的爱情与生活》(Op.42)。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是啊,是啊,舒伯特的《小夜曲》被人们称为世界上最优美的《小夜 曲》,是音乐大餐里最好的色拉。 我喜欢他的《鳟鱼》五重奏和《C大调弦乐五重奏》
        舒伯特作品的编年主题目录,得九百九十八曲,按全集(1884-1897)中的次序排列:
        1.八部交响曲;
        2.十首序曲及其他管弦乐作品;
        3.三首八重奏;
        4.一首弦乐五重奏;
        5.十五首弦乐四重奏;
        6.一首弦乐三重奏;
        7.三首钢琴三重奏 一首钢琴四重奏和一首钢琴五重奏;
        8.八首钢琴与另一件乐器的作品;
        9,三十二首钢琴二重奏;
        10.十五首钢琴奏鸣曲;
        11十六首其他钢琴曲;
        12.三十一首钢琴舞曲;
        13.七首弥撒曲;
        14.二十二首宗教乐曲;
        15.十五部戏剧音乐;
        16.四十六首男声合唱曲;
        17十九首混声合唱曲;
        18.六首女声合唱曲;
        19.三十六首声乐三重唱与二重唱;
        20.五百六十七首有钢琴伴奏的歌曲和三十六首其他声乐独唱曲;
        21.补编包括三十一首器乐曲和十三首声乐曲
        • 《鳟鱼》五重奏和《C大调弦乐五重奏》 ,好!有mp3下载吗?谢谢
          • 有,但是记不住,下载后就忘了,因为这些网站的mp3也在不断变化。不过,你可在naxos的网站上下载。是wm的格式,效果也好。只是要注册一下。
    • Thanks a lot! You have done a good job!
    • 器乐大介绍(附图).
      • 小提琴(Violin)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乐器名称:小提琴(Violin)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结构组成:琴身(包括琴头、琴颈、指板和共鸣箱)、系统(包括弦轴、挂弦板、琴马和琴弦)和琴弓。
        使用材质:琴身: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
             的 音色最佳;琴弦:金属丝;琴弓:马尾。
        乐器特色:属提琴族乐器中的高音乐器,艺术表现力丰富,
             音色优美、表达含蓄、变化多端,具有歌唱般的魅力。


          小提琴是一切弓弦乐器中流传最广的一种乐器,也是自17世纪以来西方音乐中最为重要的乐器之一。
        现在的四弦小提琴是16世纪从老式的三弦小提琴发展来的,1650-1730年间经斯特拉迪瓦里、 阿马蒂和瓜
        尔内里等家族加以改进而臻于完美。再后来的改良包括加长指板,增加腮托,用钢丝和尼龙丝取代肠线琴
        弦等。
          小提琴是最具表现力的乐器之一,演奏技巧极其丰富,作曲家们经常用以引发作品的基调。 小提琴在
        交响乐队中,分为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第一小提琴常担任乐曲的主旋律,第二小提琴 则担任乐曲主
        要声部的和声伴奏。此外,小提琴也常在室内乐和小品中常用于独奏。近年来,小提琴又成为当代流行乐
        和爵士乐的当家乐器之一。
          迄今为止售价最高的小提琴系斯特拉迪瓦里奥斯于1720年制造的。1990年11月以820,000英镑的价格
        易手。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中提琴(Viola)
        乐器名称:中提琴(Viola)
        应用谱号:上中音谱号。结构组成:类似小提琴,但琴身稍大

             ,琴弓较长且稍显粗重, 定弦比小提琴低五度。

        使用材质:琴身: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

             的 音色最佳;琴弦:金属丝;琴弓:马尾。

        乐器特色: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上中音乐器,音色柔和、深沉,

              略带些沙哑,因而亦独具特色。

           中提琴仅比小提琴大七分之一,外形几乎一模一样,同样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交响乐队 以及室内
        乐(尤其是弦乐四重奏)中。但中提琴通常担当中音声部,为主旋律起伴奏和衬托的作用, 极少用于独奏

        。不过偶尔也以独奏乐器的形象出现,如在柏辽兹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中, 中提琴的独奏就占

        了相当比重。中提琴的音质别具一格,近似鼻音的咏叹,非常适合表现深沉与神秘的情调。
      • 大提琴(Cello)
        乐器名称:大提琴(Cello)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或中音谱号、次中音谱号。

        结构组成:类似小提琴,但琴身大很多,琴弓稍粗且短,定弦

             比中提琴低八度。

        使用材质:琴身: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

             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属丝;琴弓:马尾。

        乐器特色:属提琴族乐器里的下中音乐器,音色浑厚丰满,

             具有开朗的性格,擅长演奏抒情的旋律,表达深沉

             而复杂的感情。



           大提琴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6世纪末,是一种叫作“低音维奥尔琴”或“膝间维奥尔琴”的 15世纪的

        乐器演变而来。维奥尔琴的体积不像大提琴那么大,弧形也不那么明显,但演奏时可以夹在两膝之间,像

        大提琴那样用弓拉奏。

          大提琴最初在意大利语中被拼作Violoncello,后来逐渐简写为Cello。 大提琴以其热烈而丰富的音色

        著称,是交响乐队中最常见的乐器之一。适合扮演各种角色: 有时加入低音阵营,在低声部发出沉重的叹

        息;有时则以中间两根弦起到节奏中坚的作用。

          大提琴最为辉煌的时刻,要数作曲家赋予其表现如歌的旋律的使命。整个大提琴组奏出的美妙的旋律

        ,足以令交响乐队中的任何其他乐器都相形见绌。
      • 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乐器名称:倍低音提琴(Double Bass)
        应用谱号:倍低音谱号。

        结构组成:类似于大提琴,但琴弦更粗(且通常使用肠衣弦)

             , 琴体更大,琴弓更粗更短,定音比大提琴低八

             度左右。

        使用材质:琴身:木制结构,以槭木和云杉为原材料配合制造

             的音色最佳;琴弦:金属弦,也有以肠衣为原料;

              琴弓:马尾。

        乐器特色:是弦乐器中形体最大的,音色极其低沉柔和,并且

             能 奏出极美妙的泛音,拨弦奏法可发出隆隆声,

             用于 描述雷声或波涛声往往恰到好处;慢奏时效

             果最佳, 不宜快奏;高音部分音质纤弱动人。



          倍低音提琴体积庞大,需站立演奏。它有两种基本形制:一种属于六弦提琴一族,肩斜背平(见上图

        );另一种属于小提琴一族,肩较方,背微圆。

          倍低音提琴是管弦乐队和交响乐队中的最低音声部,多充当伴奏角色,极少用于独奏,但其雄厚的 低

        音无疑是多声部音乐中强大力量的体现。贝多芬就常用它在交响乐队中演奏重要的旋律。如他在 第九交响

        曲的第四乐章开始时,用倍低音提琴演奏的宣叙调,有力地回绝了前三个乐章的主题动机。 还有圣·桑在

        他的《动物狂欢节》中,用倍低音提琴生动地塑造出笨重、庄严的大象形象。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以上为西洋交响乐队中的弦乐器(strings), 还有一种叫竖琴, 欢迎补充相应的资料.
        • harp, 好像是50根左右的弦, 用双手互搏演奏
        • 竖琴:拔弦乐器,琴体为木质,近似三角形,直立的一边成柱子状,称“琴柱”,上部的一边形状弯曲,称为“琴头”,下边是中空的“共鸣箱”,琴弦与地面垂直,共有羊肠制弦(也有部分龙弦)47根,音域有6个半八度。
          • 竖琴优雅高贵的造型给人许多浪漫的联想,而其音乐更充分展现了这样的特质. 韩德尔、莫札特、贝多芬众家竖琴协奏曲等作品既保持竖琴独特的浪漫气质,更具备奔放多变的华彩旋律
        • 竖琴自中世纪以来就被视为爱尔兰的正式象征或纹章。爱尔兰政府、政府机构及其在国内外的代表处均使用纹章竖琴。
          它被刻在总统办公室的seal matrix上和所有铸币的正面。爱尔兰欧元硬币上也有这个图案。
      • 长笛(Flute)
        乐器名称:长笛(Flute)
        乐器本调:C 调。应用谱号:

        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一组C-小字四组C。

        结构组成:管身(含吹节, 主节和尾节)和音键系统。

        使用材质:普通型:无缝镍银管,专业型: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清新、透彻,色调是冷的。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

             美 悦耳,广泛应用于管弦乐队和军乐队。

          长笛的流传已有好几个世纪,其历史甚至可以追溯到古埃及时代,当时它还只是竖吹的上面开孔的 粘

        土管。到了海顿所在的年代(1732-1809),长笛已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19世纪初, 随着特奥巴

        尔德·波姆发明的按键装置(后来亦被用于单簧管、双簧管和大管等),长笛完成了定型。

          长笛音色柔美清澈,音域宽广:中、高音区明朗如清晨的第一缕阳光;低音区婉约如冰澈的月光; 而

        且擅长花腔,演奏技巧华丽多样,在交响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是重要的独奏乐器。

          长笛的种类很多,除常见的普通C调长笛外,还有降D、降E调长笛,G调次中音长笛,C调低音长笛等,

        不过应用较少。
      • 短笛(Piccolo)
        乐器名称:短笛(Piccolo)
        乐器本调:C 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低八度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二组C-小字五组C。

        使用材质:普通型:无缝镍银管,专业型:硬质真银。

        乐器特色:音域比长笛高一个八度,可达到乐队的 最高极限

             ,音色尖锐透明,同音区不如长笛 丰满,属装饰

             性乐器,很少独奏,用于 管弦乐队和军乐队中。

          短笛是长笛的变种乐器,是交响乐队中音域最高的乐器,通常由第二长笛手吹奏。由于音色尖锐, 富

        于穿透力,有节制,审慎地使用可使整个乐队的乐声更加响亮、有力而辉煌。常用来表现胜利凯旋、热烈

        欢舞或描写暴风雨中的风声呼啸等。
      • 单簧管(Clarine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乐器名称:单簧管(Clarinet)
        乐器本调:降B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移调高大二度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组D-小字三组F。

        结构组成:哨头(单簧片),小筒,主体管(两节),喇叭口

             , 和机械音键系统。

        使用材质:普通型:硬制橡胶、ABS塑料、酚醛树脂等; 专业

             型:经特殊处理的乌木、紫檀、红木或有机玻璃。

        乐器特色:高音区嘹亮明朗;中音区富于表情,音色纯净,清

             澈优美; 低音区低沉,浑厚而丰满,是木管族中

             应用最广泛的乐器。



          单簧管又称“黑管”,是一种音域宽广的簧片乐器。其根源可以追溯到号角和风笛,一般认为 是从一

        种类似竖笛的单簧片乐器芦笛演变而来。现代的单簧管是德国笛子制作人约翰·丹纳在1690年发明的,此

        后屡经改进,最终由德国长笛演奏家特奥巴尔德·波姆定型。

          单簧管除降B调外,常用的还有降E调小单簧管和音区向下延伸的中音单簧管、巴塞特单簧管、 低音单

        簧管和最低音单簧管等。传统上,单簧管是木制的,考究的单簧管一度是用象牙制作的,但如今已普遍采

        用塑料制作。

          单簧管的性能十分灵活,可以轻松地演奏掠过多个音阶的长音,且以能连续吹出琶音著称,用于 独奏

        极富表现力。莫扎特是第一位在交响乐中采用单簧管的作曲家,他觉得这是最接近人声的乐器。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双簧管(Oboe)
        乐器名称:双簧管(Oboe)
        乐器本调:C 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不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组B-小字三组F。

        结构组成:哨子(双簧片),管体(包括上下节和喇叭口)和音键。

        使用材质:管体用经过特殊处理的硬木制成。

        乐器特色:音色柔和软丽,有芦笛声,适于表现田园风光和

             忧郁抒情的情绪。



          双簧管最初形成于17世纪中叶,18世纪时得到广泛使用。双簧管在乐队中常担任主要旋律的演奏, 是

        出色的独奏乐器,同时也善于合奏和伴奏。此外它还是交响乐队里的调音基准乐器(乐队以双簧管的小字

        一组的A音定音)。

           双簧管音色带有鼻音似的芦片声,善于演奏徐缓如歌的曲调,被誉为“抒情女高音”。柴科夫斯基的

        《天鹅湖》中的忧郁而优美的白天鹅主题就是由双簧管吹奏的。
      • 以上是木管乐器(woodwinds)
      • 小号(Trumpe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乐器名称:小号(Trumpet)
        乐器本调:降B调。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移调高大二度记谱。

        实用音域:小字组F-小字二组C。

        结构组成:号嘴,管体和机械三部分。管长1.355米,机械部

             分由 活塞和活塞套组成,通过按下活塞接通旁路

             管以达到延长号管的目的。活塞分为直升式和回转

             式两种。

        使用材质:磷铜管。

        乐器特色:音色强烈,明亮而锐利,极富光辉感,是铜管族中

             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

             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

             秘色彩。
        小号最早是在军队中用来传递信号,17世纪以后成为管弦乐队和独奏的乐器。19世纪以前, 小号仅限
        于吹奏泛音列的各音,而到巴赫时代,许多小号则长于高音区的演奏。基音的音高可以通过 安装不同长度
        的接管(若干节号管)来改变。大约1830年,小号又加上了阀键,以便更容易演奏。
          小号是军乐队的重要乐器,也大量用于爵士乐队。除降B调,另外还有C、降E、A等多种调的小号,但
        使用很少。
          小号音色嘹亮,富于英雄气概,多用于吹奏号角之音和进行曲式的旋律。如威尔第的《阿伊达》中的
        小号齐奏,气势恢弘,极富煽动性。 小号演奏时,还可以在号口塞梨状弱音器,堵住排气量的百分之七十
        ,达到改变音色的目的,以表现抒情、梦幻与神秘。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长号(Trombone)
        乐器名称:长号(Trombone)
        乐器本调:降B调。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实用

             音域:大字组E-小字一组降B。

        结构组成:号嘴,U型套管(管长2.75米),里管,调音管,

             喇叭口等(低音长号还带有一个回转式四度活塞和

             一根四度附加管)。还有一种活塞长号,现在基本

             已经淘汰。

        使用材质:磷铜管。

        乐器特色:音色高傲,辉煌,庄严壮丽而饱满,声音嘹亮而富

             有威力, 弱奏时又温柔委婉。其音色鲜明统一,

             在乐队中很少能被 同化,甚至可以与整个乐队抗

             衡。能演奏半音音阶和独特的滑音。常演奏雄壮乐

             曲的 中低音声部。军乐队中是用来演奏威武的中

             低音旋律的主要乐器。管弦乐队中很少用于独奏。
        长号又称拉管,是构造上唯一未经过技术完善,很少改进的铜管乐器。它通过滑管来改变号身的长度

        和基音的音高。 长号的历史可追溯到15世纪。大约1700年前称为萨克布号。17-18世纪时多用于教堂音乐

        和歌剧的 超自然场面中。到19世纪,长号成为交响乐队中的固定乐器。长号也是军乐队的重要乐器,同时

        还大量用于爵士乐队,被称为“爵士乐之王”。
      • 圆号(French Horn)
        乐器名称:圆号(French Horn)
        乐器本调:F调(常见的圆号有F/降E双调,F/降B双调和

             F/A/降B三调等多种)。

        应用谱号:高音谱号,按本调F调移调记谱。

        实用音域:大字一组B-小字二组F。

        结构组成:号嘴,管体和机械三部分,管长3.930米(F调圆号

             ) 管体弯成圆型,整个管体拐弯较多机械部分使

             用回旋式 活塞,通过按下活塞键使活塞回转接通

             旁路管以达到 延长号管的作用。常见有三键,四

             键和五键圆号。

        使用材质:磷铜管。

        乐器特色:音色具有铜管的特色,但又温和高雅,带有哀愁和

             诗意,在铜管和木管乐器之间起到 媒介作用,表

             现力极其丰富,是铜管乐器中音域最宽,应用最广

             泛的乐器。



          圆号又称法国号,在传统上与狩猎有关。19世纪以前,管弦乐队中的圆号大多限于泛音列的 各音使用

        ,其基本音高可以通过“附管”改变乐器的长度来改变。1840年以后,阀键逐渐取代了“附管”的作用。
      • 大号(Tuba)
        乐器名称:大号(Tuba)
        乐器本调:降B调。

        应用谱号:低音谱号,不移调记谱(也有移调记谱的)。

        实用音域:大字一组D-小字一组F。

        结构组成:号嘴,管体和机械三部分组成。有四到六个活塞

             (回转式较常见)。大号有抱式大号,圈式大号和

              转口式大号(俗称“苏萨风”)三种,后两种只

             用于军乐队或管乐队。

        乐器特色:是管弦乐队中最大的低音部铜管乐器,音色浑厚低

             沉, 威严庄重,与倍低音提琴同是管弦乐队和奏

             的基础。



          大号的形制有多种,除前面提到过的抱式、圈式、苏萨风,还有一种优福尼(次中音大号)。管弦乐

        队中还使用G,F,C调大号。

          大号在乐队中主要担任低音部和声或节奏,很少用于独奏。其实大号不但低音浑厚,它的高音区 也很

        优美,所以现代作曲家偶尔也用大号吹奏旋律,如拉威尔配器的《图画展览会》中“牛车”主题,就是用

        大号演奏的。
      • 以上是铜管乐器(Brass), 木管乐器和铜管乐器总称管乐器(wind instruments)
      • 西洋管弦乐队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一、何为西洋管弦乐队

        由不同西洋乐器演奏者混合编成,专门演奏交响乐曲与其它管弦乐曲的组织称为西洋管弦乐队。管弦乐队组成的规模韧性很强,变化较大,小到有20人左右组成的小管弦乐队,大到120多人组成的交响乐队,概括起来可分为小型室内乐队,中、大型的协奏曲乐队,歌剧舞剧乐队,交响乐团等。



        二、西洋管弦乐队的编制以及各部分人员的配备

        在中、大型的西洋管弦乐队中,一般有4个部分组成。①木管组:包括短笛、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大管、英国管等乐器。②铜管组:包括圆号、小号、长号、大号等乐器。③打击乐组:包括定音鼓、大鼓、小军鼓、铃鼓、三角铁、木琴、钟琴、响板、钹、锣、管钟等乐器。④弦乐组:包括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竖琴、钢琴等乐器。根据各组乐器的不同配置,管弦乐队又可分别称作四管编制,三管编制,双管编制的中、大型乐队,以及单管编制的小型乐队。以上分类主要根据木管组的变化来讲,比如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木管组,长笛2人,双簧管2人,单簧管2人,大管2人。同类乐器成双的配置,故称作双管编制,同样,成单、成三,成四的配置,则称作单管,三管、四管的乐队编制。当然,由于编制的不同,其它组也要有所变化,请参照下图乐队编制表。表中的人员配备并不是绝对不变的,可视实际情况有所增减,但一般出入不大,因为这是通过世界各国管弦乐队长期的实践,总结出来的编制规律,弦乐组的配置和下表不同或过多或过少都将破坏乐队的整体效果。过少,使乐队显得干枯、无弹性、音响单薄;过多,将使乐队浑浓,丧失色调透明度。木管组各乐器都有其强烈的个性,不但各自具备不同的音色,而且都起着独挡一面的作用,少一支木管乐器将丢掉一份音色。铜管组从配器的角度来看,就其音量来说2支圆号等于1支小号,或1支长号,或1支大号,它的配备比例失调,将使整个乐队的音量平衡受到破坏,降低整个乐队的表现力。

        从管弦乐队内部4个组的人员配备比例来讲,它们分别占乐队总人数的比例为:木管组占15%,铜管组占15%,打击乐与竖琴等占10%,弦乐组占60%。




        三、管弦乐队中各组的表现功能与首席演奏员

        从整个木管组在管弦乐队中的表现功能来讲,由于它的幅度变化较小,所以适合于表现某种特定的情感与田园式的意境。就演奏上来讲,长笛和单簧管反应比较敏感、灵巧,富于柔韧性,擅长于演奏快速的经过句、琶音、分解和弦等,双簧管、大管灵活性稍差,更适合演奏较慢的歌唱性旋律。各类乐器都有首席演奏员,比如:首席长笛、首席单簧管、首席双簧管、首席大管,他们在乐队中演奏技术较好,常常在管弦乐队中担任独奏、重奏、协奏或复协奏以及木管四重奏等任务。比如:小提琴与单簧管的对位声部与乐队的协奏,大提琴与长笛的对位声部与乐队的协奏等,另外,由于在总谱上首席演奏员的声部常写在同类乐器的第一声部位置,从乐曲演奏上讲,技巧性强,难度大,所以有时候也常常用第一演奏的称呼,比如,第一长笛、第一双簧管、第一单簧管、第一大管。整个木管组有一个声部长,负责声部排练。铜管组的整体音色比较统一,当它们在管弦乐队中进行合奏时,如音区合适将长于表现一种气势磅礴,胜利凯旋,英勇斗争的光辉形象。在乐队的高潮和爆发点部位往往离不开铜管乐器组演奏,当他们利用中低音区暗淡、浑厚的音色演奏时,非常适合表达一些悲壮、葬礼的情绪。在演奏中,小号较灵活,擅长奏歌唱性旋律、进行曲节奏性音调以及灵活、快速的片段;圆号、长号,灵活性稍差,擅长演奏稍慢性质的音乐。另外这一组还有特殊的功能,比如圆号的堵塞音,小号的弱音器,长号的滑奏,都将产生一种特殊效果。这一组里也分别有首席小号、首席圆号、首席长号,有时按第一小号、第一圆号、第一长号来称呼,首席演奏员将担负本组内第一演奏任务。整个铜管组也有声部长,担任分部训练。打击乐器组,这一组是整个管弦乐队的重要部分,它的功能是增强整个乐队的节奏性,增大乐队气势,制造高潮。由于它有无音高的特殊音响,所以还有助于构成一定的场面意境,或模拟某种特殊音响效果,如雷声、雨声、钟声等,这一组里以定音鼓演奏员担任声部长。弦乐器组有着统一的、优美的、最接近人声的音色,它在乐队的功能上一般多演奏最富于歌唱性和表现力的旋律,它是整个管弦乐队的基础,在演奏的瞬间它的合奏可达到力度变化的极弱到极强进行,它的各种技巧演奏可表现任何情绪变化,色彩变幻,以及形象特征。尤其是小提琴声部,它是管弦乐队的“灵魂”,在演奏中一般分作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进行演奏,有时为了某种音乐需要,第一、二小提琴齐奏。当第一小提琴演奏高把位旋律时,为了和声里和弦的排列,第二小提琴低八度重复第一小提琴好象包腔奏;或者第二小提琴和中提琴、大提琴参加和声织体演奏。另外整个弦乐组都有弱音器奏,泛音奏,滑奏,弓杆奏,拨奏等特殊手段,制造乐队中特殊效果。这组里的首席演奏员分别称第一小提琴首席,第二小提琴首席,中提琴首席,大提琴首席,贝大提琴首席,这里第一小提琴首席同时又是整个管弦乐队的副指挥,有时可代替乐队指挥进行乐队排练。这些首席有时独奏,有时和其他组首席演奏复调声部,有时他们一起在大乐队中演奏四重奏。这里每个首席都是声部长,他除带领自己声部排练外,另外还得标记统一的弓法和指法,尤其是在近现代的管弦乐作品中,作曲家把整组里每个声部都细分为2部到3部的声部进行,整个弦乐组分成15部、16部演奏来表现某些特定情景,这就更加需要首席们——声部长们去组织本声部精心分练。

        四、管弦乐队的形成与发展

        管弦乐队的形成与发展可以从17世纪说起,在17世纪以前,乐器基本上应用于人们的生活与劳动中,如狩猎,战争,庆典祀祭,集合娱乐等场合。到了17世纪便形成了最原始的管弦乐队,它通常包括维奥尔琴,长笛,双簧管,木管号,长号,鼓和羽管键琴的集合演奏,无一定之规。到了18世纪,由于乐器性能有所改进,小提琴替代维奥尔琴而加入管弦乐队;羽管键琴或管风琴采用数字低音演奏;曼海姆乐派首先把单簧管引入管弦乐队。这样便形成了管弦乐队的雏型。在18世纪至19世纪,海顿和贝多芬在管弦乐队的应用上已基本完善了小、中型编制的管弦乐队。比如海顿所用管弦乐队,包括木管8人,铜管4人,定音鼓1人,弦乐若干约30人左右,去掉了羽管键琴的数字低音演奏。贝多芬所使用乐队包括,木管10人,铜管7人,定音鼓1人,弦乐若干,约50人左右。这基本上已经形成了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19世纪,柏辽兹,瓦格纳等人的作品,在管弦乐队的应用上,将编制扩大到了3管,4管并加入了踏板竖琴。到了19世纪末,拉威尔,斯特拉文斯基等人常用完善的有时是扩充的庞大3管,4管编制管弦乐队,来完成他们丰富多彩、奇异壮丽的交响乐作品。20世纪初,理查·施特劳斯,马勒将乐队发展为扩充4管,5管最大规模编制。以后的作曲家们,则又有了恢复使用小型管弦乐队的现象。综观以上,管弦乐队的形成与变化,基本上是沿着从小逐渐增大的脉络发展的。





        第一节 室内乐队



        一、何为室内乐队

        适于房间及小型厅堂演奏,编制不大的管弦乐队称作室内乐队,它的规模一般在25人左右,主要是供达官贵族在厅堂斗室中欣赏音乐所用,这种小型的管弦乐队,主要以弦乐为主,加一些木管和铜管乐器,无一定界限。对现在来讲厅堂有时也扩展到大舞台上来了。比如在音乐会上或电视屏幕上,我们常常可以看到为独唱或独奏演员伴奏所用乐队就是由25人左右组成的管弦乐队。

        二、室内乐队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人类历史的发展,随着乐器的产生与演变,大约在11世纪以前的奴隶社会里,室内乐队就已经开始形成和发展,当时由于战争使俘虏变成了奴隶,奴隶做各种繁重的耕地、建筑等工作,另外,一部分奴隶通过一些音乐训练,便给部族强人进行表演,来满足部族强人们的消遣欲望。到奴隶制的古帝国时,出现了专门的音乐队伍,据考古,在埃及的帝王古墓金字塔的石壁雕刻上,已经可以看出当时演奏音乐的状况了,雕刻中的乐师有的站立演奏,有的怀抱各种大小不等呈弯月状的竖琴,有的吹长达一米的横笛,有的吹和古希腊相同的V型双管笛,有的吹长喇叭,有的打鼓,这大概就是古帝国王宫中室内乐队的组成吧。到了封建社会,这种室内乐队的演奏,不但专为王宫贵族消遣所用,而且还成了一种权势的炫耀,比如皇宫乐队的规模最大,声音最响。当然以后随着不同新乐器的出现和对各种乐器的改良,大约18世纪以前,皇宫乐队形成了不完全的中型管弦乐队编制,另外由于乐师们的音乐创作和演奏,有些音乐形式已经形成了各种风格的不同流派。一般的封建达官贵族,根据财势的不同,也拥有着大小不等的室内乐队,来专为他们进餐、贵族们沙龙聚会、沙龙舞会以及为他们的命名日进行演奏,当然演奏的都是些小体裁的音乐,比如小组曲、嬉游曲、连得勒舞曲、小夜曲等,象1783年莫扎特因贫困为达官贵族所写的嬉游曲《音乐趣谈》等作品,这首作品当时由一把中提琴,一把贝大提琴,两支圆号进行演奏。到了19世纪,室内乐队便多见于为独唱、独奏或小歌剧伴奏了。

        三、室内乐与室内乐队

        大约1805年前,室内乐的含义为除在教堂、剧场以及其它公共音乐会堂之外演奏的所有音乐,一般指在房间、家庭所演奏的音乐,这一点和室内乐队演奏的音乐形式基本相同,不过现在含义有所变化。室内乐泛指2、3、4或更多件乐器合奏的音乐,其中每件乐器单独担任一个声部演奏,而各声部的作用一律无主次之分,它的类别包括由两件乐器合奏的室内乐二重奏,由3件乐器合奏的室内乐三重奏,或分别由4、5、6、7、8件乐器合奏的室内乐四、五、六、七、八重奏。其中最重要的组合形式是弦乐四重奏,由两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琴组成。从演出形式来讲现在已经不存在什么室内室外了,现在的音乐会上往往有室内乐的弦乐四重奏演出。从室内乐弦乐四重奏的曲式结构来看,一般由四个乐章组成,第一乐章为快速的奏鸣曲,第二乐章为慢速的浪漫曲或变奏曲,第三乐章为中速的小步舞曲或快速的谐谑曲,第四乐章为急速的奏鸣曲或回旋曲。担任四重奏的演奏员,必须有较好的音乐修养和演奏技术,方能在无指挥的情况下默契地完成演奏。

        从海顿到现在的作曲家都喜欢,并写了大量的这种弦乐四重奏的室内乐,因为作曲家的各种探索,实验性的作曲新技法,都可以方便地通过弦乐四重演奏听到效果,并介绍给听众。弦乐四重奏作品如果和交响曲作品相比较,则显得更细腻、含蓄,而且更加能发挥每件乐器的技巧和表情的潜力,各声部的组合也更加炉火纯青。海顿一生写了83部弦乐四重奏,他的这些四重奏作品在当时,积极地推动了整个欧洲家庭音乐的广泛发展,他的好朋友文学家司汤达,曾把海顿早期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形象地比喻为四个人的谈话:“第一小提琴像是一位中年的健谈人,他总找话题来维持谈话。第二提琴是第一小提琴的好朋友,他竭力设法强调第一小提琴话的机智,很少表白自己,参加谈话时,只支持别人的意见而不提出自己的意见。大提琴是一位庄重的老人,有学问而好讲道理,他用最简单然而中肯的论断支持第一小提琴的意见。至于中提琴,则是一位善良而有些饶舌的妇人,她丝毫讲不出重要的意见,但是却经常插嘴。”这个比喻虽然风趣得近乎开玩笑,但它却给了我们一个提示,就是我们无论在写还是欣赏弦乐四重奏时,必须掌握每一件乐器各自的个性特点。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用弦乐四重奏的形式,写成了他的自传,整首作品,从头至尾感情细腻、层次鲜明地叙述了他那充满坎坷的生活历程:从童年在温馨的音乐氛围中度过,中期在布拉格学习期间长期处于半饥饿状态,一直到最后爱妻琳娜在瑞典去世。这就是他的e小调第一弦乐四重奏——《我的生活》,是一部具有较高价值的音乐回忆录。柴可夫斯基作曲的著名的《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的主题■,是根据一支动人的俄罗斯民歌——《孤寂的凡尼亚》改编而成的民歌风味主题,经过变奏手法处理,在乐曲中一再出现,描述了帝俄时代,喘息在专制政治之下人民的悲惨生活与难言的苦楚,琴声轻吟低回,如泣如诉,把低沉伤感的情绪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国作曲家们也写了不少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其中作曲家吴祖强的弦乐四重奏作品,影响较大。他1956年在苏联莫斯科音乐学院学习期间的毕业作品,1958年由苏联康密斯特四重奏乐团演出,并在电台录音广播,乐谱于1959年由苏联国家音乐出版社出版。全曲共四个乐章,部分乐章采用了内蒙民歌《拉骆驼》和《白色的羊群》的主题,所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曲技法上多处采用了复调手法,第三乐章是赋格曲,这首弦乐四重奏是我国较早的一首室内乐优秀作品。



        第二节 歌剧、舞剧乐队



        一,何为歌剧、舞剧乐队

        为歌剧或舞剧伴奏的乐队称之为歌剧、舞剧乐队,它的西洋管弦乐队编制常常为双管或三管编制加扩充,扩充时,一般在增加合唱队的基础上再增几件管乐组乐器,或民族打击乐器等,比如柴可夫斯基的舞剧《天鹅湖》所用乐队,就是在双管乐队的基础上,又扩增了2支小号。也有较少的歌剧、舞剧乐队用4管编制加合唱队,比如瓦格纳的歌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便是在4管编制的基础上又增加了4架竖琴。

        歌剧是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有演员的歌唱与表演,有时加入舞蹈,再配合以舞台灯光、布景、效果和乐队、合唱队,创造的综合艺术。舞剧,则是在文学剧本的基础上,有舞蹈演员的表演,以及舞台灯光、布景、效果乐队、合唱队的配合,创造的综合艺术。在这些综合艺术里,音乐往往放在第二位,然而乐队的要求是相当高的,比如技巧性,乐队演奏的交响性与戏剧性,所以许多好的歌剧、舞剧音乐片段,有些稍微加以改编,便可以由乐队独立进行演奏,甚至有些歌剧或舞剧已经不演出了,然而它的音乐至今还在音乐会上演出,比如比才的《卡门》序曲,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组曲,斯特拉文斯基的《春祭》,罗西尼的《塞维尔的理发师》等。

        二、歌剧、舞剧乐队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歌剧、舞剧的形成与发展,歌剧、舞剧的乐队也在逐渐地变化和发展着。

        1.歌剧及歌剧乐队的形成与发展

        歌剧的先驱应该从古埃及的“神迹剧”,古希腊的“悲剧”、“喜剧”,以及教堂戏剧算起,一直到了16世纪末才有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作曲家佩里,根据里努契尼的的脚本,于1594年写出了歌剧《达芙妮》。它取材于古希腊故事,内容为歌颂爱情与艺术的力量,它创造了新颖的主调风格音乐,标志着世界上第一部歌剧在意大利诞生。然而第一个使歌剧戏剧化的却是17世纪创立了威尼斯歌剧乐派的作曲家蒙特威尔第,他把歌剧中的音乐形式定型化,在音乐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表现手法,他利用序曲、重唱、间奏曲,以加强戏剧音乐的表现力与舞台气氛,他的第一部歌剧《奥菲欧》当时所用乐队为:

        羽管琴 2架 古大提琴 3把

        古低音提琴 2架 长号 4支

        古小提琴 10把 携带式小风琴 1架

        早期竖琴 1架 古长笛 1支

        法国小型提琴 2把 古单簧管类乐器 1支

        古吉他类乐器 2架

        管风琴 2架 小号 3支

        这大概就算是世界上最早的一支歌剧乐队吧,它的编制达34人,乐器种类也不少,但在配置方面并未显出特定的规律,它们完全是一种偶然性的临时组合。继蒙特威而第以后,17世纪下半叶,意大利出现了那不勒斯乐派的阿·斯卡拉蒂,他重视歌剧音乐,将音乐逾越戏剧之上,使管弦乐队逐渐完善并分成四个声部。18世纪上半叶意大利作曲家波波拉·雷欧等的歌剧作品戏剧性日趋薄弱,仅因为演员的独唱技巧和华丽的舞台装饰,才得在欧洲流传,但地位仅限于娱乐耳目。18世纪下半叶,德国作曲家格鲁克提出了歌剧的革命,一扫当时意大利歌剧肤浅之风,这时莫扎特也在努力进行喜歌剧的改革,并获得了惊人成就,格,莫二氏同时获得成功,这时歌剧乐队已经形成双管乐队规模,从此欧洲歌剧名家辈出,歌剧的形式也日臻完善。19世纪是歌剧发展的黄金时代,在世界各国都出现了一大批著名歌剧作曲家和由他们创作的优秀作品,其中有法国的作曲家罗西尼,比才,古诺,德国的瓦格纳,捷克的斯美塔那,德沃夏克,意大利的威尔第,普契尼,奥地利的奥芬巴赫,俄罗斯的格林卡,柴可夫斯基,里姆斯基·柯萨科夫,鲍罗丁,穆索尔斯基等人。在他们的作品中,韦伯的《自由射手》是第一个浪漫派歌剧,瓦格纳则对歌剧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在主导动机的运用及和声、配器效果的新颖、丰富等方面,揭开了新的一页,他的歌剧乐队达到4管编制。20世纪的著名歌剧作曲家有理查·施特劳斯,贝尔格,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米约,巴比尔,奥尔夫,亨策,勃里顿等人,其中理查·施特劳斯继承了瓦格纳的风格,他的歌剧《玫瑰骑士》等都用了大型乐队编制,而这时期其他作曲家在歌剧里一般使用双管或3管的管弦乐队编制。贝尔格首先将无调性用入了他的歌剧《沃采克》。当然,20世纪我国也产生了不少的好歌剧,如1945年歌剧《白毛女》的问世,便是中国歌剧成型的标志,解放后又出现了《草原之歌》、《刘胡兰》、《小二黑结婚》、《洪湖赤卫队》、《江姐》等有影响的作品。

        2.舞剧及舞剧乐队的形成与发展

        世界上第一部舞剧15世纪产生在意大利,是1489年由意大利的贝尔宫泽奥·博塔取材于古希腊神话编剧的《奥尔菲》,算一部真正的宫廷芭蕾,而后传入法国,在法国兴起。16世纪法国博若瓦叶为宫廷编了一部《皇后喜剧》芭蕾,17世纪,由于法国路易斯十四世酷爱舞蹈,于1661年在法国创办第一所皇家舞蹈学校,培养舞蹈专门人才,当时宫廷作曲家有吕利,拉莫。吕利作曲的歌剧《爱神的胜利》,让第一批职业舞蹈演员参加了演出,拉莫的《殷勤的印度人》,在配器与和声上使舞剧音乐有了较大的进步。18世纪法国著名“芭蕾大师”让乔治·诺维尔所作《无益的谨慎》,废除了俗套的舞剧动作,取消了表演时的假面具。后来又有贝多芬作曲,多贝瓦尔、维加诺等人编剧的《普罗米修斯的创造物》,继承和发展了让乔治·诺维尔的理论。19世纪舞剧的发展有了较大的飞跃,这个时期出了不少的舞剧作曲家和优秀作品,比如法国的菲利普·塔里奥尼,亚当·德利勃,俄罗斯的柴可夫斯基,明库斯·格拉祖诺夫,他们作品有《仙女》、《吉塞尔》、《葛蓓莉娅》、《天鹅湖》、《唐吉诃德》、《雷蒙达》等,其中《仙女》标志着浪漫派芭蕾的诞生,这部舞剧作曲家菲利普·塔里奥尼的女儿在剧中首先使用脚尖技术。当然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音乐最为成功。20世纪著名的舞剧作曲家有斯特拉文斯基、法雅、拉威尔、普朗克、米约,普罗科菲耶夫等,著名的舞剧有《仙女们》、《玫瑰精》、《火鸟》、《达弗尼与克洛亚》、《牧神午后》、《春之祭》、《三角帽》等。他们改革舞剧中的僵化程式,在欧洲产生了巨大影响。后来美国舞蹈家伊莎多拉·邓肯及圣·丹尼丝,创立了现代舞,同时也使新派作曲家的标新创奇作曲技法在现代舞里得到应用,所以20世纪是舞剧改革的世纪,从整个舞剧乐队的发展变化来看,基本上和歌剧乐队变化相同,也是从18世纪才正式采用双管编制。20世纪我国也出现了一批较好的舞剧,如《虎爷》、《宝塔牌坊》、《宝莲灯》、《鱼美人》、《小刀会》、《五朵红云》、《红色娘子军》、《丝路花雨》、《奔月》、《文成公主》等,他们的乐队应用,有的在民乐队里加进了西洋乐器,有的是西洋管弦乐队的双管编制加进了一些民族乐器。

        三、歌剧、舞剧乐队的音乐表现

        歌剧乐队的音乐表现是非常细致的,它除担任歌剧中的序曲、间奏、后奏、舞蹈场面音乐的器乐旋律演奏,对各种形象、各种情感进行表达外,还必须在乐队指挥的严格控制下,对歌剧演员的唱段,比如咏叹调,宣叙调,二重唱,三重唱,对唱与合唱,进行各种强弱快慢,符合人物情感变化的默契配合。所以对一个歌剧乐队的演奏员来讲,他的演奏技巧,音色,音乐修养,都必须相当好,才能完成自己的职责。作为一个歌剧的作曲家,他的歌剧能否久演不衰,是否经得起各种推敲和长期的演出实践,就要看他的音乐是否写得很形象,很细致,感情表达很逼真。好的歌剧片段不但在歌剧中演出,而且还单另拿出来演出,比如茶花女的《饮酒歌》、《苏萨宁的咏叹调》、《费加罗的咏叹调》。中国歌剧中,《洪湖水浪打浪》,《盼天下劳动人民都解放》,《红梅赞》,《绣红旗》,《杨白劳》……等,也是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优秀唱段。另外一些歌剧序曲,稍微经过改编,作为管弦乐队的合奏,也在音乐会上演出,比如《卡门序曲》,《费加罗婚礼序曲》《威廉退尔序曲》等。总之,一个歌剧乐队的音乐表现是相当丰富和严谨的。

        对于一个演奏舞剧的乐队,由于受舞剧中舞蹈节奏的限制,所以和歌剧乐队相比,舞剧乐队的演奏显得机械了一些,对作曲家的音乐创作来讲,在舞蹈呆板的节奏中,要写出各种形象,各种情感的变化,不是一个好的作曲家是非常困难的。但是一个好的舞剧音乐,同样也和一个好的歌剧音乐一样,不但在舞剧中演奏,而且还常拿到音乐会上演奏,比如《天鹅湖组曲》、《春之祭》、《达弗尼与克洛亚》、《水草舞》、《快乐的女战士》、《白毛女》等。另外有些舞剧片段也常在音乐会上演出,比如《四只小天鹅》、《糖果舞》、《珊瑚舞》、《红头绳》等。总之舞剧乐队的音乐表现也是非常丰富的,作为一个舞剧乐队的演奏员,也必须有好的演奏技术和好的节奏感,方能胜任,不然的话,如果舞剧在进行中,舞台上正在进行群众舞蹈的表演,乐池中乐队独奏提前或退后,那怕是半拍,都将使舞台上的群舞演员顿时大乱,影响整个演出。



        第三节 协奏曲乐队



        一、何为协奏曲乐队

        顾名思义,演奏协奏曲的乐队称作协奏曲乐队,因协奏曲一般表现形式为一件乐器与乐队整体的协同演奏,所以在现在的舞台或影视屏幕上,常常可以看到一人操琴与乐队既有对比又相互交融的协作演出。一般常见的有钢琴担任独奏的钢琴协奏曲,小提琴担任独奏的小提琴协奏曲,大提琴担任独奏的大提琴协奏曲。演奏协奏曲的乐队常见为长笛2人,双簧管2人,单簧管2人,大管2人,圆号2至4人,小号2人,打击乐若干,以及整个弦乐组参加的无长号、大号的基本双管编制管弦乐队。如贝多芬的《第五钢琴协奏曲》,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所用乐队。也有完全双管编制的管弦乐队,如柴可夫斯基的《降b小调钢琴协奏曲》,德沃夏克的《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所用乐队。协奏曲在排练和演出中,乐队的整个席位基本上和交响乐团的席位排列相同,只是人少了一些,在指挥的左侧增加了独奏乐器的席位。协奏曲的整首作品通常包括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用奏鸣曲式写成,第二乐章多为抒情慢板,第三乐章常用回旋曲式或奏鸣曲式写成。第一乐章的后部有一个独奏乐器的华彩段,第二、三乐章有时也插入较短的华彩段。

        另外,协奏曲还有其它种类的变化形式,如小协奏曲,大协奏曲,复协奏曲等。小协奏曲指一般单一乐章,规模不大的协奏曲,大协奏曲是指独奏乐器群体和管弦乐队的竞奏,如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复协奏曲是指2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的竞奏,如勃拉姆斯的《a小调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复协奏曲》等。所以乐队在演奏这些协奏曲时也要相应的有所变化。由于协奏曲的规模不太大,所以一般的交响乐队,歌剧、舞剧乐队也能进行排练和演出,因此也就不需要成立专门演奏协奏曲的乐团,在排练、演出协奏曲时,关键在于独奏乐器能够胜任,能完成高难度的演奏技巧。

        二、协奏曲乐队的形成与发展

        协奏曲乐队的发展变化随着协奏曲式的发展变化,历经了一个漫长阶段,才发展到现在的状况。16世纪,所谓协奏曲乐队,只不过是几件乐器为合唱队做一些简单伴奏而已。到了17世纪,协奏曲才有了一个飞跃的发展。古典的小提琴协奏曲从维尔瓦第开始,他的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当时在欧洲广泛流传,对巴赫及后来的音乐发展有重大的影响,大协奏曲由斯特拉德拉和科雷利首次尝试,复协奏曲由巴赫、亨德尔的作品开始。18世纪,协奏曲乐队基本上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独奏部分的发展已具备了鲜明的个性和高度的技巧性,只不过华彩段即兴演奏不记谱,由独奏乐师随意发挥表演罢了。到了19世纪,从贝多芬开始,作曲家们不但把协奏曲华彩段的乐谱记下,对独奏乐器给予限制,而且还给管弦乐队增加了难度,注入了强动力感和交响性,另外,门德尔松第一个把协奏曲第一乐章的双呈示部变为了单呈示部。到20世纪,现代派的作曲家们,对协奏曲的应用又有了新的变化,比如把协奏曲的结构缩短,把乐队的规模变小等。

        三、协奏曲乐队的音乐表现

        协奏曲乐队的音乐表现是非常丰富的,它可以细致地表达各种情感,这种演奏形式也非常受人们欢迎,当我们一提到德沃夏克的著名协奏曲《b小调大提琴协奏曲》时,必然会立刻联想到在指挥身边的独奏席上,大提琴演奏家正在全神贯注的演奏副部主题,■……,多么动听的旋律,加之大提琴美妙音色的再创造,一下子把人们带到了思念家乡,怀念亲人的感情之中,同时又有些忧伤,这首大提琴协奏曲从它一出世到现在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又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是献给他的一位钢琴家朋友的作品,初演于美国的波士顿时就大获成功,后又饮誉整个欧洲,每当我们听到这首作品序奏宽广、壮丽的主题■,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和煦的春风迎面吹来,灿烂的阳光铺满大地的境界。

        在我国也有一些较好的协奏曲作品,如何占豪、陈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这首协奏曲所表现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几乎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每当我们欣赏这首协奏曲时,都将得到一种美好的精神享受,其中协奏曲的引子部分,长笛甜美、明亮的音色奏出的散板音调,好像将人们带入到一个阳光灿烂、春到江南的意境中去了。紧接着一小段双簧管吹奏后,便引出了小提琴的主部主题旋律独奏■……这是一个表现爱情的主题,它用中国的六声调式写成,旋律优美动听,加上小提琴那美妙的音色和演奏家们的出色演奏,使人听后久久难以忘怀。由于作品创作的成功,后来也被改编成钢琴独奏曲进行演奏,又有些人根据民间故事配以小提琴协奏曲的音乐直接编成双人舞进行演出,还有些利用这部协奏曲的主题音调填词进行舞台演唱,都获得良好的效果。这一部小提琴协奏曲作品在国内受到人们普遍的欢迎,同时外国的一些音乐评论家也给予它极高的评价。又如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创作的由琵琶独奏的琵琶协奏曲《草原英雄小姐妹》,表现了我国蒙古族两个小姑娘战胜暴风雪,保护集体羊群的故事。作品初演时由琵琶演奏家刘德海担任独奏,由于演奏家的出色演奏,加上运用了琵琶的绞弦手法和其它复杂的演奏技巧,结合管弦乐队的交响性协同演奏,逼真地刻化了草原英雄小姐妹与大自然博斗的情景,并把草原小姐妹热爱集体,勇于斗争的高尚品质,完美地呈献给人们。这部作品曾先后两次到美国进行演出,受到了国内外观众的普遍赞赏。



        第四节 交响乐团



        一、何为交响乐团

        三管或四管以上编制的,专门演奏交响套曲、交响组曲、交响诗等交响音乐作品的大型西洋管弦乐队称为交响乐团。在西欧和美国都有一些世界著名的交响乐团,如德国的柏林爱乐乐团,英国的伦敦爱乐乐团,法国的巴黎交响乐团,奥地利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六管编制),美国的波士顿交响乐团,纽约爱乐乐团等。这些名乐团中,有些曾应邀来到我国进行演出。我国目前也有一些大型交响乐团,如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新影乐团,中央广播交响乐团等。

        这种大型的交响音乐团体,在排练和演出时一般采用下列方式进行,在演奏古典音乐作品,象巴赫、海顿、莫扎特及同时代音乐作品时,要削减编制,以保持古典音乐的演奏风格;在演奏浪漫派音乐作品,象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等及同时代音乐家的音乐作品时,大多采用加倍的木管组、圆号以及弦乐配器进行演奏,尤其是在乐曲的强奏部位时,必须加倍乐器来增加作品气势。

        二、交响乐队的席位排列

        交响乐是人类音乐文化的高级形式,所以交响乐队在演奏交响音乐时就非常需要一个质量较高的音响,然而交响乐团中包括了数10种不同类别的乐器,并且它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色和个性,这样在写交响音乐作品时,不但需要作曲家对它们的编制即音色进行合理的调配,另外在排练和演出时,对它们的席位排列也需要考虑外表的美观,以及它们在演奏音乐时的配合与色彩协调,为此,世界上有好多的指挥家与乐器演奏家,经过将近一百多年的努力探索、实验,基本上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席位排列原则。比如,弦乐组是整个交响乐队的基础,它的音色给人以亲切感,所以一般席位排在舞台的前面,最靠近观众。木管组乐器种类较多,音色突出,所以需要分门别类的将其排列在弦乐组之后,乐队的中间部位。铜管乐器和打击乐器,音量宏大,并富有刺激性,所以他们排列在乐队的最后面或后侧面。竖琴和其它弹拨乐器经常排在乐队的左右侧。但有时候因作品的要求,比如一些近、现代派作曲家的作品演奏,另外也由于指挥家的个人偏好,乐队席位排列也有某种特殊安排。一般常见的交响乐队标准席位排列有两种,即欧洲式乐队席位排列和美国式乐队席位排列。

        欧洲式席位排列,对演奏古典交响乐优越性较多,因为当时的作品构思,第Ⅰ小提琴和第Ⅱ小提琴常进行问答式对奏,加上它们的音色又是一致的,这样把它们分别排列在指挥的左右侧,容易取得区别它们的效果。再者,这样的排列法,第Ⅰ小提琴的“f”发音孔面朝观众,第Ⅱ小提琴的“f”发音孔背朝观众,演奏时容易主次分明,如果从外表来看,这样的排列法也比较对称美观。但如果让这种排列法的交响乐团去演奏近、现代作品,效果就会差些,因为近、现代作品第Ⅰ小提琴与第Ⅱ小提琴的构思基本统一在一个声部里,如果分两边,不但不好配合,而且指挥也难于照顾。

        美国式乐队席位排列,在演奏浪漫派以及近、现代的交响乐作品时优越性较大,除以上所提到的指挥便于照顾小提琴Ⅰ和小提琴Ⅱ声部外,大提琴排在右前方,容易在演奏时,使乐队的低音声部也得到突出,这样大提琴与小提琴相呼应,能达到弦乐组的旋律、低音、和声三者层次清晰的效果,目前世界上好多交响乐团,都采取了这种美式乐队席位排列法,我国的中央乐团,上海交响乐团,在排练演出时,也采取这种美式的席位排列。

        三、交响乐队的形成与发展

        随着人类交响乐的出现和发展,演奏交响乐的交响乐队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着,就整个交响乐队的形成和发展来看,大致可划分为形成与发展阶段、发展阶段、发展高峰阶段、现阶段等四个阶段。

        1、形成与发展阶段

        18世纪,维也纳乐派的三位伟大音乐家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写了大量的交响乐作品,为交响乐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海顿一生中写了104部交响乐,他的第一部交响乐写于1759年,也正式宣布了人类交响乐的诞生,紧接着海顿又在交响曲中废除了通奏低音,确定了短小动机和加入动力性展开的奏鸣性的发展原则,因此伟大的作曲家海顿可称为交响乐的创始人和奠基人。莫扎特一生写了49部交响乐,他的交响乐结构清晰严谨,思想感情深广,音乐语言平易近人,他为交响乐的巩固与发展做出了贡献。贝多芬一生写出9部交响曲,他第一个把短笛应用于交响乐队,并在作品中第一个完成交响乐队的双管编制配备,促进了交响乐和交响乐队的发展。然而这些出现并非是偶然的,在交响乐还未产生之前,就已经有好多音乐家写出并演奏了近似交响乐的作品,为交响乐的出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例如斯卡拉蒂发明奏鸣曲式,大量的弦乐四重奏的出现,为交响乐的结构创造了条件;意大利作曲家萨马尔蒂尼把意大利歌剧快—慢—快三部结构的序曲从歌剧里分离出来;法国作曲家吕利把法国歌剧慢—快—慢三部结构的序曲从歌剧里分离出来搬上舞台演出,为交响乐的慢板引子和第一乐章快板乐章做了准备,尤其是德国曼海姆乐派宫廷乐队的音乐家们,写出并演奏了将近100首的近似交响乐的三乐章的管弦乐曲,为交响乐的产生起到了重大作用,并给予维也纳乐派很大的启示和影响,所以也可以这样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先驱者正是那些风格新颖的曼海姆乐派的音乐家们。

        然而从海顿、莫扎特、贝多芬的作品来看,无论格调、主题、旋律进行还是音型方面,都表现了弦乐四重奏的特征,尽管贝多芬在他的第五、第九交响乐中使用了更多的管乐,将钢琴的气势注入交响音乐,但在这位大师的交响音乐作品中,依然还有室内乐的格调。

        2、交响乐与交响乐队的发展阶段

        浪漫派作曲家们如韦伯、柏辽兹、瓦格纳等人,把交响乐队从贝多芬的双管编制扩大到了三管编制、四管编制。对交响乐和交响乐队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韦伯在他的作品中突破了四重奏的格调,增强了乐队的色彩和戏剧性。法国作曲家柏辽兹为追求交响乐的戏剧性,做出了极大的努力,他从乐器的灵魂出发,来构思他的作品,可称得上是一个将戏剧性的乐队效果用于交响乐曲的作曲家,同时他第一个把英国管和小单簧管引入交响乐队,美中不足的是,他对音乐技术最灿烂的花朵,可称之为作品中交响性的技法——复调,所用无几,然而只有真正应用意义深长的复调技术,才能使一首作品达到乐队音响效果的顶峰。瓦格纳天才地将交响乐中的戏剧性与交响性统一起来,从瓦格纳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极丰富的复调手法,以及将协奏曲中独奏乐器的高难度技术,用于乐队所有乐器之中,然而他的作品也有美中不足,例如过于追求乐队的华丽技巧,主导动机过多难于记忆等,正如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对他的评论:“作为一位作曲家,他无疑是19世纪后期出色人物之一,他富有巨大的音乐想象力,对整个音乐艺术也有着极大影响,他发现并创造了艺术的新形式,可以说他是一位天才,他可以同德国音乐历史中的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和舒曼相提并论,但我也深信他是一个选择错了艺术道路的天才,瓦格纳本应是一位伟大的交响音乐作曲家,而不应该是一位歌剧作家,假如他不把一生献给描写日耳曼神话的歌剧事业,而是从事于交响音乐的写作,那我们今天就很可能得到可以与贝多芬交响乐相比的不朽杰作了”。

        3、交响乐队的发展高峰阶段

        在瓦格纳之后,有些作曲家强调乐队的音响、色彩要从属于作品本身音乐语言的深刻性,力求以较简洁的乐队形式来表达自己丰富的音乐思想,倾向应用扩充了的双管编制的交响乐队,比如勃拉姆斯、德沃夏克,柴可夫斯基,格里格等人。也有些作曲家倾向于对旧乐队配置形式进行革新,力图最大限度发挥交响乐队的音响与色彩表现力,深入探索各乐器间的多功能结合,并把乐队的音响视为音乐形象的直接工具,把大编制的乐队发展到了高峰阶段,代表作曲家有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勋伯格等人。马勒写于1906—1907年的降E大调第八交响曲——《千人交响乐》,于1910年由1000名乐师演出,作品的编制为扩充的五管乐队,并增加了8个声部的独唱,2个童声合唱队,4支小号和3支长号,使交响乐队从规模上达到了顶峰。然而在当今世界交响音乐创作中,最普遍使用的是三管编制的乐队,因为乐队编制小了,相对有管弦乐手法保守、音响色彩稍欠丰富的不足;乐队太大了,有臃肿、手法过于繁琐的弊病,倾向于三管编制的作曲家有里姆斯基—柯萨科夫,拉威尔,奥涅格,李斯特,欣德米特等人。

        4、现阶段的交响乐队

        现阶段由于标新创奇的新派作曲家们发展了多元性、多中心的五花八门的作曲技法,从而产生了犹如万花筒般的光怪陆离的作品,所以再谈几管编制的交响乐队,已经失去了意义,但从规模来讲,所用乐队要比马勒,理查·施特劳斯的乐队小得多了,同时也无规律可寻,这个时代的作曲家有勋伯格、斯特拉文斯基、贝尔格,奥涅格,欣德米特,梅西昂,格什温,布里顿等人,他们代表了各种音乐流派,如新古典主义,新印象主义,序列主义,结构主义,12音音乐,无调性音乐,多调性音乐,先锋派音乐等,他们不但反对传统的调性控制,旋律与节奏的进行,而且就平常所用记谱法和乐音音高都有所改变,如微分音的应用等。就拿先锋派作曲家,波兰的潘德雷茨基的作品《献给广岛死难者的哀歌》来看,这是写给52件乐器的乐队作品,内容是反对原子战争,向无辜遭难的广岛受害者致哀,向屠杀人民的罪魁祸首抗议,但乐曲所用的表现手段,全是最新发明,从记谱法,演奏法,一直到乐队发出的实际音响,都极为抽象、奇异和独特。

        四、交响乐团的音乐表现力

        交响乐团的表现力非常丰富,在指挥家指挥棒的控制下,当交响乐团里的四个组成部分的乐器,编织在一起,进行高超的表现时,适合各种复杂的形象塑造和情感抒发,它们不但可以表现历史性、哲理性、史诗性的重大题材,而且还能表达爱情的、故事性的题材,以及表现描述大自然的题材。比如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四乐章由乐队全体奏出的■,表现了经过一番艰苦奋斗,终于取得胜利的喜悦和骄傲。柴可夫斯基的第六交响乐《悲怆》,由小提琴和中提琴声部加弱音器演奏旋律,圆号与木管组的低音区演奏衬托和声的第一乐章副部主题■,则用一种有些朦胧、虽然抒情但又有些冷淡的乐调,表现了梦中对少年时代的美好回忆。又如在德沃夏克第九交响曲的第二乐章里,当大乐队中突然出现一支英国管独奏■时,我们不难体验到,这是一种对祖国和亲人怀念之情的表现,这支旋律有黑人音乐的音调,初演时在场的许多观众都感动得热泪沾巾,有些评论家把它看作是一切交响乐慢板乐章中最好、最动人的一个,当然,这也和当时那位英国管演奏家高超的吹奏表演是分不开的。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交响组曲《舍赫拉查德》的引子里,当全体乐队奏完一个乐句后,乐队中突然出现了整个木管组交置法和弦演奏,那虚幻的木管音色吹奏,仿佛将人带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好象有一个人正在讲故事,“从前呀……”。另外在交响乐作品中,有些作曲家为了某种情感的表达,不但在标准的乐队编制上扩充几件木管或铜管乐器,而且有时整组的给予续加,比如铜管组的加倍,有的加进民族打击乐,有的加进合唱队。例如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在最后的乐章中,增加了一个大型合唱队来和交响乐队一起演唱《欢乐颂》,这是根据诗人席勒的诗谱写的乐曲,这首《欢乐颂》诗,有将近100人为它谱曲,唯有贝多芬在他的第九交响乐中表现得最完美,致使《欢乐颂》流传久远。在交响音乐会的演奏过程中,有时为了盛大的庆贺,或者渲染一种气氛,在大广场上或在较大的体育馆内,整个交响乐队成倍、成10倍的增加,共奏一首作品,比如1872年6月,在美国的波士顿举行的普法停战庆祝会上,有数千人参加演奏,仅小提琴就有300多人参加,还有大量的木管和铜管乐器参加演奏,其阵势的庞大宏伟是有史以来空前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good paste, thank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