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土地的国有制,是为了防止豪强兼并,加强集权。而把工商业纳入国有化体系之中,除了对资本和劳动力的集中掌控,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动机。
春秋战国时代,既是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个丰富多彩的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旧制度的解体,商业资本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相比于新兴地主阶层,工商业者的崛起更加迅速。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记:“ 猗顿用盬盐起。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 同时出现的大商业家还有蜀山卓氏、山东程郑、宛孔氏、鲁国曹邴等,都是"铁器千石,比千乘之家。"
那时跟现在一样,金钱的魔力也是惊人的,其中之一就是商人对政治的影响力。如吕振羽先生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中所说:"和商业资本一同出现的高利贷资本,渐次把在战争等重荷下感受财政困难的领主变成其债务者",领主们则以其领地上的赋税作担保,或甚至以土地偿债,变相地受到大商人的支配。进入战国时期,巨商们利用巨额资本,交结诸侯,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
如孔子的学生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① 。还有战国末期卫国商人吕不韦,用金钱替在赵国作人质的秦王孙异人铺路,最终扶持他即位为秦庄襄王。自己位至丞相,成了秦始皇的“仲父”。
这些都还只是典型人物,其实当时虽然还没有正式的行会、商团等组织,但商人已普遍成为共同进退的利益集团,甚至还有自己的武装。如《左传》载定公八年,“王孙贾曰:苟卫国有难,工商未常不为患。”
法家思想的核心要旨就是高度集权。当时工商资本阶级逐渐形成一个政治势力,是不可轻视的威胁,因而有必要采取严厉的手段打击。实际上其他朝代又何尝不如此,只不过没有做到罢了。用汉代晁错的话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②
而商鞅之法,不仅没有削弱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还极为有效地打消了战国末期正在兴起的工商资本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的可能。这种"一石二鸟"之策,不能不说是相当出色的。连富商吕不韦到秦国之后,以嬴政干爹的身份,也没有做"官倒"的机会。从此只能专心从政,多余的精力便花在招揽宾客写他的《吕氏春秋》,转行搞学术了。
秦国当局在经济上全面而高度的垄断,用汉儒的话来诠释,就变成了:"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③,其实"奉其政"三字倒并没有全错。这种国有制经济体制,与后代许多封建政权盲目地重敛于民、涸泽而渔截然相反,它并非为了"与民争利"、"夺民衣食"来供统治阶级挥霍,而是为了藏富于国。
一方面"收太半之赋" ④,尤其对行商坐贾"关市重征","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 ⑤。另一方面,国家全权掌握土地,工商业生产,以及壹山泽之利,资源高度集中。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云梦秦简中的《仓律》里一条记录:“栎阳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一积”,不管什么时候,中央政府的粮仓都要保持这样储备。正因为如此,《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两段记载才显得不那么难以理解:
秦王嬴政三年,"岁大饥",第二年又发生严重的蝗灾,继而是瘟疫。一般来说,国家遭此重创,本该元气大伤。秦军却依然生龙活虎,同时向韩、魏发动猛烈进攻,连陷篸、有诡等十五座城。嬴政十七年,又连续发生地震和饥荒,但第二年秦国仍能"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围邯郸城",次年便一举灭亡赵国。
假如没有实行集中化的经济政策,把粮食、盐铁及大量劳动力掌握在国家手里,在频繁天灾之际,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③ 《汉书·食货志》
④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⑤《商君书》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春秋战国时代,既是个动荡的时代,也是个丰富多彩的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旧制度的解体,商业资本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相比于新兴地主阶层,工商业者的崛起更加迅速。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记:“ 猗顿用盬盐起。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 同时出现的大商业家还有蜀山卓氏、山东程郑、宛孔氏、鲁国曹邴等,都是"铁器千石,比千乘之家。"
那时跟现在一样,金钱的魔力也是惊人的,其中之一就是商人对政治的影响力。如吕振羽先生在《史前期中国社会研究》一书中所说:"和商业资本一同出现的高利贷资本,渐次把在战争等重荷下感受财政困难的领主变成其债务者",领主们则以其领地上的赋税作担保,或甚至以土地偿债,变相地受到大商人的支配。进入战国时期,巨商们利用巨额资本,交结诸侯,更加积极地参与政治活动。
如孔子的学生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① 。还有战国末期卫国商人吕不韦,用金钱替在赵国作人质的秦王孙异人铺路,最终扶持他即位为秦庄襄王。自己位至丞相,成了秦始皇的“仲父”。
这些都还只是典型人物,其实当时虽然还没有正式的行会、商团等组织,但商人已普遍成为共同进退的利益集团,甚至还有自己的武装。如《左传》载定公八年,“王孙贾曰:苟卫国有难,工商未常不为患。”
法家思想的核心要旨就是高度集权。当时工商资本阶级逐渐形成一个政治势力,是不可轻视的威胁,因而有必要采取严厉的手段打击。实际上其他朝代又何尝不如此,只不过没有做到罢了。用汉代晁错的话说:“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故俗之所贵,主之所贱也;吏之所卑,法之所尊也。” ②
而商鞅之法,不仅没有削弱工商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还极为有效地打消了战国末期正在兴起的工商资本阶级分享政治权利的可能。这种"一石二鸟"之策,不能不说是相当出色的。连富商吕不韦到秦国之后,以嬴政干爹的身份,也没有做"官倒"的机会。从此只能专心从政,多余的精力便花在招揽宾客写他的《吕氏春秋》,转行搞学术了。
秦国当局在经济上全面而高度的垄断,用汉儒的话来诠释,就变成了:"竭天下之资财以奉其政"③,其实"奉其政"三字倒并没有全错。这种国有制经济体制,与后代许多封建政权盲目地重敛于民、涸泽而渔截然相反,它并非为了"与民争利"、"夺民衣食"来供统治阶级挥霍,而是为了藏富于国。
一方面"收太半之赋" ④,尤其对行商坐贾"关市重征","重其租,令十倍其朴(原价)” ⑤。另一方面,国家全权掌握土地,工商业生产,以及壹山泽之利,资源高度集中。
有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云梦秦简中的《仓律》里一条记录:“栎阳二万石一积,咸阳十万一积”,不管什么时候,中央政府的粮仓都要保持这样储备。正因为如此,《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两段记载才显得不那么难以理解:
秦王嬴政三年,"岁大饥",第二年又发生严重的蝗灾,继而是瘟疫。一般来说,国家遭此重创,本该元气大伤。秦军却依然生龙活虎,同时向韩、魏发动猛烈进攻,连陷篸、有诡等十五座城。嬴政十七年,又连续发生地震和饥荒,但第二年秦国仍能"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围邯郸城",次年便一举灭亡赵国。
假如没有实行集中化的经济政策,把粮食、盐铁及大量劳动力掌握在国家手里,在频繁天灾之际,能取得如此巨大的军事成功是不可想象的。
①《史记·货殖列传》
② 西汉-晁错-《论贵粟疏》
③ 《汉书·食货志》
④ 《史记·淮南衡山列传》
⑤《商君书》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