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它几种:
重楼子花冠:广五寸,高盈尺,叠细层层象顶着个阁楼一样,戴这种高冠进出房间需前后四人扶着。图为《招凉仕女图》中右侧女子的重楼子花冠。
团冠: 白沙宋墓壁画中女子头戴的团冠
山口冠。在团冠基础上,削其两侧,高其前后,前后两侧高耸如山峰,中间凹下如山口。 左为《砖刻厨娘图》中的山口冠。右为老电影《毕升》剧照。
宋代男子服饰:襕衫
中国汉民族传统服饰之一,始现于唐,兴于宋明,古时多为士人所服。因其于衫下施横襕为裳,故称:“襕衫”。是一种裳下摆接一横襕的男人长衫。多为宋明时期学子所穿着。此图中儒生头带万字巾。
公服(即常服)
基本承袭唐代的款式曲领(圆领)大袖,下裾加横襴,腰间束以革带,头上戴幞头,脚登靴或革履。公服三品以上用紫,五品以上用朱,七品以上绿色,九品以上青色。
幞头是宋代常服的首服,戴用非常广泛,宋代的幞头内衬木骨,或以藤草编成巾子为里,外罩漆纱,做成可以随意脱戴的幞头帽子,不像唐初那种以巾帕系裹的软脚幞头,后来索性废去藤草,专衬木骨,平整美观。《梦溪笔谈》卷一说:“本朝幞头有直脚、局脚、交脚、朝天、顺风,凡五等,唯直脚贵贱通服之。”直脚又名平脚或展脚,即两脚平直向外伸展的幞头。局脚是两脚弯曲的,《东京梦华录》卷九称为卷脚幞头,幞头角向上卷起。宋代人称幞头为“幞头帽子”。可见在宋代人心目中,已把幞头当作帽子看待了。
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卿墓壁。画左1戴的是交脚幞头。左3这位戴的是方顶硬壳幞头。右边图分别是赵阳版公孙策戴的交脚幞头和方顶硬壳幞头。此老兄在这部剧里把宋代幞头几乎戴了个遍。
软脚幞头。左图为宋代风俗画。中间打鼓人戴的软脚幞头,右为旧版晁天王。
宋式展脚幞头。最为大众熟悉,宋代专利品。据说是宋太宗发明,他发现大臣们上朝总慢不精心,交头接耳还做各种不规范的小动作,于是把原来官帽上的短翅加长,只要大臣们稍微转动脑袋,坐上面就能发现。他对自己的发明创造十分满意,结果这对脚后来越来越长,最长的时候有一丈多,拖在地上。。《南熏殿图像.宋代帝后像》中皇帝均身穿红色朝服,头带展脚幞头。左图为王安石像。
元代画家钱选临摹的《宋太祖蹴鞠图》,画中宋太祖赵匡胤举足蹴鞠,宋太宗及诸大臣在旁观。中间的宋太宗头戴圆顶漆纱幞头。转过头来就是右图的样子。最左边的白面文人头上戴一顶方桶形的帽子,叫做东坡巾。好象外城墙套一层内城墙。右为头戴东坡巾身穿斜襟长衫的利玛窦。这种的对襟长衫,袖子大大的,袖口、领口、衫角都镶有黑边,与东坡巾配套,是宋明两代退休的官员和士大夫便服。
皇帝的通天冠。又名卷云冠,冠上缀卷梁二十四道,高一尺,卷梁宽一尺,戴时用玉犀簪导之。所穿纱袍用绛色,衬里用红色,领、袖、襟、裾均缘黑边。下着纱裙及蔽膝也用绛色。颈项下垂白罗方心曲领一个,腰束金玉大带,足穿白袜黑舄,另挂佩绶。
下左图是宋人所绘范仲淹像,服貂蝉冠(笼巾展筒前有金博山,饰以金附白玉蝉,冠侧后部饰以貂尾),美女貂蝉,本就是汉宫中管理貂蝉冠的女婢。貂尾与蝉羽皆古代显官冠上之饰物。《宋史•舆服》四:“貂蝉冠,一名笼巾,织藤漆上,形正方,如平巾帻。饰以银,前有银花,上缀玳瑁蝉,左右为三小蝉,衔玉鼻,左插貂尾。三公、亲王侍祠大朝会,则加于进贤冠而服之。”
中图1是新版水浒里群臣服貂蝉冠,貂尾变成了孔雀翎。中图2高俅近照,胸前白罗方心曲领,也太白了吧。蝉到是没错,金博山银花都省略了。右图为貂蝉冠发展到明代的样子。图中人物是王阳明,梁冠外罩貂蝉笼巾。竖直的白道子是梁,官阶不同梁的数量也不同,比如王公为8梁,侯为7梁...弯曲象弹簧一样上面有个红樱的,叫立笔。明代在立笔上也大做文章。官阶不同立笔绕的弯也不同,越高越多。立笔五折还是四折,8梁还是7梁,是等级尊卑的原则问题。御史们整天拿眼睛盯着,谁穿错了衣服,多绕了一折...那时候读书人不注意用眼卫生,10个有9个是近视眼,光这一项任务要耗多少精力。繁文襦节之多,精力全用在这上面了,哪里还顾的上富国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