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第一个裘冕,又叫大裘之冕,按照《新唐书•车服志》规定:大裘之冕无旒,金饰玉簪导,组带为缨,色如其绶。冕板、十二章服。这话翻译过来就是:头上的冕板没有珠子,戴的时候用一根玉簪导向穿过发髻。红丝绦组带,同色的绶带。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火、宗彝八章在衣;藻、粉米、黼、黻四章在裳。衣画,裳绣,以象天地之色也。
下面左图是《贞观之治》中李世民的裘冕,没有珠子。中图的十二章看的较为清楚。肩上红色圆圈里面有只鸟的那个是日。另一侧是月。日下面那三个点其实是用线连着的,是星。在衣服的背面应该也有星。这三章取"肩挑日月,背负星辰"之意。日那一侧的胳膊上,有个象树枝带树叶的,是藻。画的不象。它下面有个火焰,是火。袖子中间那个对称的弯曲图案,是黻(发音:符)。黻下面那个图案是山。这张剧照涵盖了这几种章纹,除了日月两种以外,其他位置都错了。右图是天子十二章纹的详细图。有兴趣可以去找明代皇帝们的冕服像,看看他们身上的其它纹。从周朝开始一直到明,无论位置形状没变过。
衮冕也是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就是那些珠子。按照周制冕服, 那些珠子应该采用五彩玉珠12个,按赤、白、青、黃、黑的pattern重复。但是我从未见到过哪部剧里用五色珠,都是白的。下面左图是明代万历皇帝的定陵出土实物,皇帝的十二旒冕冠。右面是它的复原物。
隋唐五代时期的女子服饰,是中国服装史上最华丽的时期,其女子服饰中,主要是襦裙服、其次还有男装、胡服。襦裙服主要指上着短襦式衫,下着长裙,披帛,半臂,穿凤头丝履或精编草履,头上花髻,出门戴幂或帷帽。
帷帽:帷帽原属胡装,最开始的样式叫幂蓠,一般用皂纱(黑纱)制成,四周有一宽檐,檐下制有下垂的丝网或薄绢。左边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阿斯塔那,唐代西州豪门39厘米。泥质彩绘。
襦:是一种狭窄短小的夹衣或棉衣。领型有多种,圆领、方领、斜领、直领、袒领等。衫:一般指丝帛单衣,质地轻软.裙:裙是当时女子非常重视的下裳,唐初一般穿较紧身的长裙,中唐以后,华夏意识加强,服装中加强了华夏的传统审美观念,衣服越来越肥大。
《捣练图》,绢本。唐代画家张萱所绘。工笔重彩,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图中女子的对襟纱罗衫、长裙、披帛。
隋唐时期贵族女子流行钗钿礼衣,就是现在日本和服十二单的鼻祖。唐代的钿钗礼衣到底什么样子,已经有很多的争论。大部分考古工作者认为是敦煌壁画里边供养人的装束,另一派否定这种说法,认为供养人穿的不过是裙襦大衫。唐代的女子礼服种类很多,包括皇后的青色袆衣,钿钗礼衣,(佩带首饰和佩绶,参见、礼见时穿,与袆衣同制,只是颜色为彩色。)公服,大袖连裳等等。
供养人就是出资修建制作圣像、开凿石窟、 修建宗教场所等形式弘扬教义的虔诚信徒。应该都是贵族。因为信仰,他们愿与佛菩萨更近些,便请画师将自己的像画在石窟壁画的下方或某个不起眼的局部,以求陪侍。下面左图为敦煌壁画供养人,梳宝髻,广插簪钗梳蓖,穿直领大袖衫,高胸裙,束绅带,披帛,笏头履。中间为复原图,右为演员郑爽的王皇后。两人肩上均绣翟鸟。细节仿制的很好。
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要簪有金翠花钿。唐代女子发髻的形制异常丰富。簪花高髻是唐代贵族妇女的时髦打扮。梳理时真、假发结合,向头的顶部分层卷梳而成,髻旁插玉簪,髻上插串珠步摇,顶上戴梳蓖簪花。左为捣练图局部。右为林芳兵版杨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