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以宝钗之大体一番劝解多方面都照顾到. 首先安抚王夫人,先顺其心意过此心槛(请看王夫人在宝钗劝解之前,对金钏事件的回述是避重就轻的,可见内心已愧疚到不敢面对的地步, 学佛之人怎不知佛前是看心的,怎可有所隐瞒), 二提醒多照顾资助金钏家人,三从此善待玉钏, 四把自己的贴身衣服给了金钏穿了送别, 如果真是各位姐儿说的,冷漠,封建,迷性,遵循传统礼教之辈,谁肯与之以遭晦气? 系数点名十二钗他人. 黛玉, 妙玉, 三春, 凤姐等不是自生洁癖,避秽还恐不及, 就是无此悟性,根本讲不出这番得体之话, 最后此番话竟出自一位十四岁女孩之口,此等心胸,悟性当今世人大凡年过半百之人也未必及之万一.
还是一句回问, 倘若换你该如何劝? 帮着死人套活人的公道, 死揪不妨, 揭其嘴脸, 扒其伪善? 该不会学焦大之流, 一吐骂个痛快吧, 又于事无补.
金钏一事, 主因在两小自失检点, 在王夫人面前妄做轻薄之事, 完全忘了主仆之别, 金钏也仗自己多年服侍夫人, 以丫鬟之位, 行于主子都不妥之事.被训斥是必然的, 又心高气傲, 自认位一品丫鬟多年, 如今退回. 主因是面子上过不去. 并非是失节为主, 又无人化解.才走此极端. 别以封建卫道士扣王夫人, 你以心比心, 就算换当今社会, 你家请个佣人, 和你家幼子在你面前行苟且之事, 全然不把你放在眼里, 你做何处置?
宝玉更是纨绔无知, 事发后唯唯诺诺,毫无男人做事担当的风范,看夫人动怒,也不敢自己求饶也罢,蠢到连姐妹都不求,躲起来不见人.导致最终悲剧.其倘若能够在事前求宝钗的话, 必定结局不是这样.
同样晴雯之死,主因也在宝晴二人不会做人导致, 其结果是必然的. 不必埋怨他人. 所以宝玉自是青梗峰下多余的痴心顽石一块. 在人间多再一刻也是平添一分孽缘
看红楼梦此章节最后埋怨和此事最无关联,却最尽人事的宝钗,也是令人颇为深思的.
以下是转贴他人的内容, 甚合我意,
自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没人说宝玉是反面典型。普遍认为他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但宗春启在《反看红楼梦》一书中指出,贾宝玉本是作者批评的对象。曹雪芹不厌琐碎、不厌细腻地讲述贾宝玉的故事,目的是给贵族青年、纨绔子弟们树立一个反面榜样:如果像贾宝玉这样富贵不知乐业、辜负大好时光,不通世务、不读文章,甘心做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废人,最后难免落得个“贫穷难耐凄凉”的下场。宗春启是反读《红楼梦》读出来的观点。其实,无需反读,只要按正常心态去品读,就能解读出《红楼梦》真正的主旨——作品已明白无误地明确了主旨:“寄言纨袴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这部巨著,应该说一直被世人反着读了。世人过于神化作品,总以为作品高深莫测,犯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错误。其实,作为潦倒不堪的曹雪芹,他自己最能感受到富贵不知乐业、辜负大好时光的恶果。他在“贫穷难耐凄凉”的处境里,更多的是自我反省、检讨,甚至是悔恨。如果只把宝玉作为一个正面形象欣赏,就与作者自己的心境不一致了。言为心声,这是创作的一个共性;知人论事,这是解读文本的一个常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还是一句回问, 倘若换你该如何劝? 帮着死人套活人的公道, 死揪不妨, 揭其嘴脸, 扒其伪善? 该不会学焦大之流, 一吐骂个痛快吧, 又于事无补.
金钏一事, 主因在两小自失检点, 在王夫人面前妄做轻薄之事, 完全忘了主仆之别, 金钏也仗自己多年服侍夫人, 以丫鬟之位, 行于主子都不妥之事.被训斥是必然的, 又心高气傲, 自认位一品丫鬟多年, 如今退回. 主因是面子上过不去. 并非是失节为主, 又无人化解.才走此极端. 别以封建卫道士扣王夫人, 你以心比心, 就算换当今社会, 你家请个佣人, 和你家幼子在你面前行苟且之事, 全然不把你放在眼里, 你做何处置?
宝玉更是纨绔无知, 事发后唯唯诺诺,毫无男人做事担当的风范,看夫人动怒,也不敢自己求饶也罢,蠢到连姐妹都不求,躲起来不见人.导致最终悲剧.其倘若能够在事前求宝钗的话, 必定结局不是这样.
同样晴雯之死,主因也在宝晴二人不会做人导致, 其结果是必然的. 不必埋怨他人. 所以宝玉自是青梗峰下多余的痴心顽石一块. 在人间多再一刻也是平添一分孽缘
看红楼梦此章节最后埋怨和此事最无关联,却最尽人事的宝钗,也是令人颇为深思的.
以下是转贴他人的内容, 甚合我意,
自新中国成立后,几乎没人说宝玉是反面典型。普遍认为他是封建家族的叛逆者,是新兴资产阶级的代表,是那个时代的先进人物。但宗春启在《反看红楼梦》一书中指出,贾宝玉本是作者批评的对象。曹雪芹不厌琐碎、不厌细腻地讲述贾宝玉的故事,目的是给贵族青年、纨绔子弟们树立一个反面榜样:如果像贾宝玉这样富贵不知乐业、辜负大好时光,不通世务、不读文章,甘心做一个“于国于家无望”的废人,最后难免落得个“贫穷难耐凄凉”的下场。宗春启是反读《红楼梦》读出来的观点。其实,无需反读,只要按正常心态去品读,就能解读出《红楼梦》真正的主旨——作品已明白无误地明确了主旨:“寄言纨袴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这部巨著,应该说一直被世人反着读了。世人过于神化作品,总以为作品高深莫测,犯了“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错误。其实,作为潦倒不堪的曹雪芹,他自己最能感受到富贵不知乐业、辜负大好时光的恶果。他在“贫穷难耐凄凉”的处境里,更多的是自我反省、检讨,甚至是悔恨。如果只把宝玉作为一个正面形象欣赏,就与作者自己的心境不一致了。言为心声,这是创作的一个共性;知人论事,这是解读文本的一个常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