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裴在美:逼人的况境──谈哈金的短篇小说
哈金对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自从他的长篇小说「等待」在美获奖并被译为中文出版以来,介绍讨论这部小说的不乏其人。「等待」由于「全国图书奖」的冠冕,名噪一时。但在读罢他所有的小说之后,我以为哈金真正的小说魅力却是在他的短篇故事上。
至今他出版的小说一共五本,除《等待》(Waiting)为长篇之外,《池塘中》(In the Pond)是中篇,其余都是短篇小说集:计有「辞海」Ocean of Words,《光天化日》(Under the Red Flag),以及新近在美上市的《新郎》(The Bridegroom)。哈金几乎本本书得奖,由《辞海》开始到长篇的《等待》,一路拿下 the Pen/ Hemingway Award, the Flannery O'Connor Award for Short Fiction, the Pen/ Faulkner Award, the National Book Award若干主流文学奖。众说纷纭之际,我们不一定需要探究这个拿英语(外语)来写第一手自己祖国故事的作家,究竟靠的是甚么样的能耐才获得这等激赏与殊荣。但不妨平心静气来看看他整体的行文手艺和创作格局。
先说他的叙事语言。哈金的英文书写虽然平易,用字行文却非常精准流畅,同时注入浓厚的中国风味。也就是靠着这种中国化的文风,才得以凸显它所开展的人物图像、社会风情,而掌握了当代共产中国的特殊情调。哈金对英文掌握的审慎以及中文情调的创意正是他能够以英语写中国小说的本钱。从通篇中国成语、谚语的灵活体现,到整段人物与心理的描摹,哈金越来越向流畅毫不隔膜的英语行文靠拢(如新近出版《新郎中《破坏份子》,《糟糕的笑话》,《正式的回覆》等篇章)。但整体而言,他更多的却是忠于原味。忠于描述的背景与文化情境,性格情感及其句法口气。因此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中文为体,英文为器」,甚而互为表里,相依相持,相互为用的英语中文叙事化的创作风格。
正是由于以英文书写,写的却是不折不扣中国的文化和故事,为了书写的便利和读者的易解,按哈金自己的说法是「非得删减以及简化许多」。因此这层本来是为英语书写便捷的筛减设计却(可能始料未及地)造就了他小说的精练与俭朴之美。或许他在风格与选材上确实受到海明威与契柯夫以及诸多帝俄时代作家的影响,但真正使他作品独树一格的,可能靠的还是便给的文采,自身消化世界(现实)的能量,以及对现实的穿透力。
哈金投射的风格就是直接。毫不遮掩,没有迷雾。是甚么就是甚么,直指事物核心,全部暴露光天化日之下。而这样的文风靠的就是一种格外逼真的写实性支撑。哈金坦言,他的故事绝大部分都是真人真事,「或许编排次序上有新的、不同的安排,但基本上我小说中的细节都是真的。好些故事是由好几个事件拼凑而成。…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东西能够真正的虚构。当然像卡夫卡『蜕变』醒来变成一条虫那是不一样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它自有它的逻辑。这跟写实主义的小说是不一样的。」
这段话透露了哈金小说的关键:虚拟与编造再怎么仿效创意可能都无法企及真实的残酷、诡异、繁复和变化。尤其瞄准的是二十世纪下半的共产中国,世上彻底独一无二、历史浩劫的社会变革经验。恐怕任何再高明的作家去虚构想像也不及事实效果的震撼。所以他说「细节实在没有甚么可编的,也没有必要去瞎编」(这儿他所谓的细节 details,亦可以发生之事件incidents称之)。
《辞海》(Ocean of Words)是哈金的第一个短篇集子。虽然一上来有些青涩生硬,但由于写的全是军队里头的事情(哈金于1969青少年时,文革期间加入解放军,为时五年),倒也呈现相当完全齐整的面貌。时值冷战期间,中国大陆与资本主义的「美帝」和走资的「苏修」对立,作为在共产中国之下捍卫维护其主权土地的卒子,地处中苏边境,天候严寒,军旅生涯的种种严峻艰辛,食粮粗简,性压抑与集体性的谎言,青春的蠢动,对知识的渴求……等等,都一一由各式插曲事件裁剪描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像。
其中《太迟了》(Too Late),《空中之爱》(Love in the Air)描写年轻士兵对爱的渴求和性的压抑有极为真切、令人动容的表白。最后一篇《辞海》(Ocean of Words)作为压轴也很着力。虽简单写实得犹如一篇中学生的散文,情节的单纯反愈到后来愈见力道,流露以知识对抗命运不屈的强悍。
《池塘中》是个单行本的中篇。讲一个为单位配给房子不公而怨恨不已的家伙,竟因一时的发泄不满而造就了他的创意,成了一个艺术创作者。他的创造力最后即使被上级收编利用,房子的分配却仍旧没有着落。可能大陆这一类讲单位房荒、相互倾轧的小说太多了,有的又写得实在精采(笑谑讽刺,荒诞生动),以致这篇小说在这类题材上的表现显得较为平凡。
《光天化日》一共收有12个短篇,都是发生于文革时期周边的故事。头一篇《光天化日》(Under the Broad Light)讲文革中几个小伙子观看一桩斗争乡里一个私娼的事件。这样的文革故事比比皆是,但对英语世界的读者可能还是新鲜的。《主权》(Sovereignty)是篇幅最为经济而表现最漂亮有力的一个。说它极具海明威风采毫不为过。没有其他短篇偶会出现几是多余性或者与主轴不那么契合的情节问题,也不是那种太过一般、早被榨乾的题材。故事出自哈金读到的一个小小法律公案,讲两家的种猪互斗,一方的种猪咬伤了对方孩子的事件。哈金运用想像,将其写成一篇极富原始乡村色彩的暴力美学篇章。
《复活》(Resurrection)是另一个精彩的短篇。从一个农民和其小姨子发生暧昧关系而遭到老婆的严词羞辱、村干部更是紧逼不舍要他写自我检讨揭开序幕。作者以干部的步步逼迫揭露一个因桃色事件而遭人唾弃围剿的「罪犯」情绪心理。情节又与心理股脉相编,推波助澜。哈金擅写失意者心理的大段独白(monologue),那种受挫绝望而后生的嘲讽,愚□式的诘谑,不由得使人想起鲁迅的「阿Q」。只是《复活》更具悲剧宿命意味。相似的主题同时也出现在另一个短篇《运》Fortune里:讲一个农民因迷信而弑亲子的故事。
哈金的宿命除了悲剧色彩之外,也有世故温情的一面,挟带些许幽默嘲讽和会心一笑。
《最阔的人》(The Richest Man)、《葬礼风云》(Winds and Clouds over a Funeral),《春风又吹》(Again, The Spring Breeze Blew),《新来的孩子》(New Arrival),《十年》(A Decade),讲的都是在共产党诸多严酷政策之下,与文化人情习俗□格而产生的矛盾;人与人、干部与干部间的阴谋斗争;官吏干部之于小老百姓的威权等等。
总的来说,《光天化日》可能是哈金小说作品中最犀利、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本。比起新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新郎》(The Bridegroom),在题材上更要丰饶动人。「新郎」的时序已跨入改革开放之后。几近半数以上的篇章,触及了改革开放后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法治、政治、政策所带来的冲击。其中《破坏份子》(Saboteur),《荒唐笑话》(A Bad Joke)属于契柯夫式精采的短篇。尤其《破坏份子》以调侃性的低调揭发所谓的人民褓母的横行霸道、腐败且令人丧胆的作为。
《荒唐笑话》讽刺箝制言论的严酷不在话下,更有莫泊桑的味道。命名此书的短篇《新郎》反而比较一般。讲述一名男同性恋的遭遇,被当成病患予以可怖治疗的过程,足以让西方世界咋舌诟病。最后两篇《纽约来的女人》(The Woman from New York),《牛仔炸鸡进城来》(After Cowboy Chicken Came to Town)则都属改革开放后的现象。《纽约来的女人》比较微弱平淡。《牛仔炸鸡进城来》由美商雇员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大陆人民拥抱与适应资本主义商业行为的种种撞碰与磕绊。却因主要角色是年轻一代,在语气与情感流露上,哈金较没能表现出一贯的酣畅淋漓。
题材上比较不同的是:《活着就好》(Alive)和《幼稚园里》(In the Kindergarten)。《活着就好》讲一个因地震而失去记忆的人,于异地开始新生活的同时,也失去了他旧有世界中的位置。直至某日他忽而记起了过去的一切。这里哈金坦率点出个人的存在无关紧要、甚至消失好过存在。特别是在房荒严重、贫穷壅塞的地区。《幼稚园里》由一个小女孩窥见成人世界的诡异和欺骗,以及孩童愚蛮的报复,物质缺乏的窘境。值得一提的是《破》(Broken)由单位里一女子因性丑闻被人揭发开始,到某青年与其发生离奇的狎淫事件。开展某种既荒谬虚妄却又真实无欺的真假辩证,究竟性幻想(幻象)与艳遇(真实)熟真熟假?狎淫者与制裁者何者更虚矫虚妄?哈金情色暴力场面虽是一贯地逼真写实,但因溶入人物真实强烈的感受,使其书写达到煽情的极致。「破身」里的情色段落就是一个最佳例证。
最近读到哈金《新郎》等诸篇的中文翻译(译者金亮)。发现哈金的小说以中文读来,竟不似英语阅读的那般魅力。即使故事全然完好的保存,翻译得也相当成功。但就好似那个在英文里生龙活虎的哈金竟然在中文里缺席了。
其原因一)在于哈金为英语书写便捷而刻意维持的精简,翻译成中文之后,反成缺失。
二)哈金小说在译为中文后,完全等于中国作家写的中国故事。它们无可避免地汇入近代中国小说浩瀚的海洋。在前有沈从文、鲁迅、茅盾、老舍、巴金、萧红等诸大家,后有当代的残雪、刘恒、李锐、莫言、余华、贾平凹等与哈金差不多路数的作品比较之下,顿使哈金的小说略显轻薄,他那种海明威式简洁精练的书写,翻译到中文竟变得简单甚而有些单调了。
三)总括来说,也就是缺乏中文小说一贯的文字渲染功夫和感染力。只是叙说故事,而没有某种深植人物、情节中的力道与余韵。但跳回英文,哈金原文小说不仅魅力大增,且份量也不薄。原因是这样的中国文学在英语书写世界凤毛麟角。中国作家写英文小说还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对广大的英语读者而言,哈金带他们走进一个原味的共产中国,几乎是以亲身的贴切,感受共党箝制下的个人生活(思想,信仰,领导、工作,经济,住房,性,言论,婚姻,触法等),更扩及中国处理一般现代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诟病,诸如同性恋、司法制度、罪犯、自由经济中劳资双方的□格等。使英语读者得以进入一个几乎前所未有、全新的阅读世界和深度的中国经验。
然而无论中英或任何文字,都无法抹煞其人物与情节的互动,匀整平衡的框架结构,及其现实的穿透力。哈金小说另一个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它:一边具备社会真实面的营造基础,一边以宿命、矛盾、生存的挣扎、性与暴力的□□等为戏剧主轴要素,直使读者似是亲临一种前有猛虎,后无退路,无所适从却又不得不从的况境;以或调侃嘲讽或无柰忿怨甚或乾脆低头认命的基调,吹奏出写实的乐章。哈金只需秉持这个方向和此等选择处理题材的方式,他到哪里,写任何社会,都会是成功的小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哈金对读者而言已不再陌生。自从他的长篇小说「等待」在美获奖并被译为中文出版以来,介绍讨论这部小说的不乏其人。「等待」由于「全国图书奖」的冠冕,名噪一时。但在读罢他所有的小说之后,我以为哈金真正的小说魅力却是在他的短篇故事上。
至今他出版的小说一共五本,除《等待》(Waiting)为长篇之外,《池塘中》(In the Pond)是中篇,其余都是短篇小说集:计有「辞海」Ocean of Words,《光天化日》(Under the Red Flag),以及新近在美上市的《新郎》(The Bridegroom)。哈金几乎本本书得奖,由《辞海》开始到长篇的《等待》,一路拿下 the Pen/ Hemingway Award, the Flannery O'Connor Award for Short Fiction, the Pen/ Faulkner Award, the National Book Award若干主流文学奖。众说纷纭之际,我们不一定需要探究这个拿英语(外语)来写第一手自己祖国故事的作家,究竟靠的是甚么样的能耐才获得这等激赏与殊荣。但不妨平心静气来看看他整体的行文手艺和创作格局。
先说他的叙事语言。哈金的英文书写虽然平易,用字行文却非常精准流畅,同时注入浓厚的中国风味。也就是靠着这种中国化的文风,才得以凸显它所开展的人物图像、社会风情,而掌握了当代共产中国的特殊情调。哈金对英文掌握的审慎以及中文情调的创意正是他能够以英语写中国小说的本钱。从通篇中国成语、谚语的灵活体现,到整段人物与心理的描摹,哈金越来越向流畅毫不隔膜的英语行文靠拢(如新近出版《新郎中《破坏份子》,《糟糕的笑话》,《正式的回覆》等篇章)。但整体而言,他更多的却是忠于原味。忠于描述的背景与文化情境,性格情感及其句法口气。因此展现出来的是一种「中文为体,英文为器」,甚而互为表里,相依相持,相互为用的英语中文叙事化的创作风格。
正是由于以英文书写,写的却是不折不扣中国的文化和故事,为了书写的便利和读者的易解,按哈金自己的说法是「非得删减以及简化许多」。因此这层本来是为英语书写便捷的筛减设计却(可能始料未及地)造就了他小说的精练与俭朴之美。或许他在风格与选材上确实受到海明威与契柯夫以及诸多帝俄时代作家的影响,但真正使他作品独树一格的,可能靠的还是便给的文采,自身消化世界(现实)的能量,以及对现实的穿透力。
哈金投射的风格就是直接。毫不遮掩,没有迷雾。是甚么就是甚么,直指事物核心,全部暴露光天化日之下。而这样的文风靠的就是一种格外逼真的写实性支撑。哈金坦言,他的故事绝大部分都是真人真事,「或许编排次序上有新的、不同的安排,但基本上我小说中的细节都是真的。好些故事是由好几个事件拼凑而成。…我不认为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东西能够真正的虚构。当然像卡夫卡『蜕变』醒来变成一条虫那是不一样的,现实中不可能发生这样的事,但它自有它的逻辑。这跟写实主义的小说是不一样的。」
这段话透露了哈金小说的关键:虚拟与编造再怎么仿效创意可能都无法企及真实的残酷、诡异、繁复和变化。尤其瞄准的是二十世纪下半的共产中国,世上彻底独一无二、历史浩劫的社会变革经验。恐怕任何再高明的作家去虚构想像也不及事实效果的震撼。所以他说「细节实在没有甚么可编的,也没有必要去瞎编」(这儿他所谓的细节 details,亦可以发生之事件incidents称之)。
《辞海》(Ocean of Words)是哈金的第一个短篇集子。虽然一上来有些青涩生硬,但由于写的全是军队里头的事情(哈金于1969青少年时,文革期间加入解放军,为时五年),倒也呈现相当完全齐整的面貌。时值冷战期间,中国大陆与资本主义的「美帝」和走资的「苏修」对立,作为在共产中国之下捍卫维护其主权土地的卒子,地处中苏边境,天候严寒,军旅生涯的种种严峻艰辛,食粮粗简,性压抑与集体性的谎言,青春的蠢动,对知识的渴求……等等,都一一由各式插曲事件裁剪描绘成一幅幅生动的图像。
其中《太迟了》(Too Late),《空中之爱》(Love in the Air)描写年轻士兵对爱的渴求和性的压抑有极为真切、令人动容的表白。最后一篇《辞海》(Ocean of Words)作为压轴也很着力。虽简单写实得犹如一篇中学生的散文,情节的单纯反愈到后来愈见力道,流露以知识对抗命运不屈的强悍。
《池塘中》是个单行本的中篇。讲一个为单位配给房子不公而怨恨不已的家伙,竟因一时的发泄不满而造就了他的创意,成了一个艺术创作者。他的创造力最后即使被上级收编利用,房子的分配却仍旧没有着落。可能大陆这一类讲单位房荒、相互倾轧的小说太多了,有的又写得实在精采(笑谑讽刺,荒诞生动),以致这篇小说在这类题材上的表现显得较为平凡。
《光天化日》一共收有12个短篇,都是发生于文革时期周边的故事。头一篇《光天化日》(Under the Broad Light)讲文革中几个小伙子观看一桩斗争乡里一个私娼的事件。这样的文革故事比比皆是,但对英语世界的读者可能还是新鲜的。《主权》(Sovereignty)是篇幅最为经济而表现最漂亮有力的一个。说它极具海明威风采毫不为过。没有其他短篇偶会出现几是多余性或者与主轴不那么契合的情节问题,也不是那种太过一般、早被榨乾的题材。故事出自哈金读到的一个小小法律公案,讲两家的种猪互斗,一方的种猪咬伤了对方孩子的事件。哈金运用想像,将其写成一篇极富原始乡村色彩的暴力美学篇章。
《复活》(Resurrection)是另一个精彩的短篇。从一个农民和其小姨子发生暧昧关系而遭到老婆的严词羞辱、村干部更是紧逼不舍要他写自我检讨揭开序幕。作者以干部的步步逼迫揭露一个因桃色事件而遭人唾弃围剿的「罪犯」情绪心理。情节又与心理股脉相编,推波助澜。哈金擅写失意者心理的大段独白(monologue),那种受挫绝望而后生的嘲讽,愚□式的诘谑,不由得使人想起鲁迅的「阿Q」。只是《复活》更具悲剧宿命意味。相似的主题同时也出现在另一个短篇《运》Fortune里:讲一个农民因迷信而弑亲子的故事。
哈金的宿命除了悲剧色彩之外,也有世故温情的一面,挟带些许幽默嘲讽和会心一笑。
《最阔的人》(The Richest Man)、《葬礼风云》(Winds and Clouds over a Funeral),《春风又吹》(Again, The Spring Breeze Blew),《新来的孩子》(New Arrival),《十年》(A Decade),讲的都是在共产党诸多严酷政策之下,与文化人情习俗□格而产生的矛盾;人与人、干部与干部间的阴谋斗争;官吏干部之于小老百姓的威权等等。
总的来说,《光天化日》可能是哈金小说作品中最犀利、也最具代表性的一本。比起新近出版的短篇小说集《新郎》(The Bridegroom),在题材上更要丰饶动人。「新郎」的时序已跨入改革开放之后。几近半数以上的篇章,触及了改革开放后无论是资本主义的经济、法治、政治、政策所带来的冲击。其中《破坏份子》(Saboteur),《荒唐笑话》(A Bad Joke)属于契柯夫式精采的短篇。尤其《破坏份子》以调侃性的低调揭发所谓的人民褓母的横行霸道、腐败且令人丧胆的作为。
《荒唐笑话》讽刺箝制言论的严酷不在话下,更有莫泊桑的味道。命名此书的短篇《新郎》反而比较一般。讲述一名男同性恋的遭遇,被当成病患予以可怖治疗的过程,足以让西方世界咋舌诟病。最后两篇《纽约来的女人》(The Woman from New York),《牛仔炸鸡进城来》(After Cowboy Chicken Came to Town)则都属改革开放后的现象。《纽约来的女人》比较微弱平淡。《牛仔炸鸡进城来》由美商雇员的角度,具体描绘了大陆人民拥抱与适应资本主义商业行为的种种撞碰与磕绊。却因主要角色是年轻一代,在语气与情感流露上,哈金较没能表现出一贯的酣畅淋漓。
题材上比较不同的是:《活着就好》(Alive)和《幼稚园里》(In the Kindergarten)。《活着就好》讲一个因地震而失去记忆的人,于异地开始新生活的同时,也失去了他旧有世界中的位置。直至某日他忽而记起了过去的一切。这里哈金坦率点出个人的存在无关紧要、甚至消失好过存在。特别是在房荒严重、贫穷壅塞的地区。《幼稚园里》由一个小女孩窥见成人世界的诡异和欺骗,以及孩童愚蛮的报复,物质缺乏的窘境。值得一提的是《破》(Broken)由单位里一女子因性丑闻被人揭发开始,到某青年与其发生离奇的狎淫事件。开展某种既荒谬虚妄却又真实无欺的真假辩证,究竟性幻想(幻象)与艳遇(真实)熟真熟假?狎淫者与制裁者何者更虚矫虚妄?哈金情色暴力场面虽是一贯地逼真写实,但因溶入人物真实强烈的感受,使其书写达到煽情的极致。「破身」里的情色段落就是一个最佳例证。
最近读到哈金《新郎》等诸篇的中文翻译(译者金亮)。发现哈金的小说以中文读来,竟不似英语阅读的那般魅力。即使故事全然完好的保存,翻译得也相当成功。但就好似那个在英文里生龙活虎的哈金竟然在中文里缺席了。
其原因一)在于哈金为英语书写便捷而刻意维持的精简,翻译成中文之后,反成缺失。
二)哈金小说在译为中文后,完全等于中国作家写的中国故事。它们无可避免地汇入近代中国小说浩瀚的海洋。在前有沈从文、鲁迅、茅盾、老舍、巴金、萧红等诸大家,后有当代的残雪、刘恒、李锐、莫言、余华、贾平凹等与哈金差不多路数的作品比较之下,顿使哈金的小说略显轻薄,他那种海明威式简洁精练的书写,翻译到中文竟变得简单甚而有些单调了。
三)总括来说,也就是缺乏中文小说一贯的文字渲染功夫和感染力。只是叙说故事,而没有某种深植人物、情节中的力道与余韵。但跳回英文,哈金原文小说不仅魅力大增,且份量也不薄。原因是这样的中国文学在英语书写世界凤毛麟角。中国作家写英文小说还是一个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对广大的英语读者而言,哈金带他们走进一个原味的共产中国,几乎是以亲身的贴切,感受共党箝制下的个人生活(思想,信仰,领导、工作,经济,住房,性,言论,婚姻,触法等),更扩及中国处理一般现代社会现象与问题的诟病,诸如同性恋、司法制度、罪犯、自由经济中劳资双方的□格等。使英语读者得以进入一个几乎前所未有、全新的阅读世界和深度的中国经验。
然而无论中英或任何文字,都无法抹煞其人物与情节的互动,匀整平衡的框架结构,及其现实的穿透力。哈金小说另一个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它:一边具备社会真实面的营造基础,一边以宿命、矛盾、生存的挣扎、性与暴力的□□等为戏剧主轴要素,直使读者似是亲临一种前有猛虎,后无退路,无所适从却又不得不从的况境;以或调侃嘲讽或无柰忿怨甚或乾脆低头认命的基调,吹奏出写实的乐章。哈金只需秉持这个方向和此等选择处理题材的方式,他到哪里,写任何社会,都会是成功的小说。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