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在男高音声型中,除了常规的男高音之外,还有阉人歌手(Castrato)、假声男高音(Falsetto Tenor)和高男高音(Countertenor)之分。世人对这3种特殊男高音的唱法在概念上、认识上、辨别上存有很大争议。其实,这3种声型的男高音是有所区别的,不能混为一谈,现以CD音响为据,评说一二。
阉人歌手,在今人看来似乎是荒谬之事,简直不可思议。不过,在17、18世纪,阉人歌手风靡了整个欧洲,独霸乐坛250年。阉人歌手虽然残酷不人道,在声乐发展史上却是Bel Canto的先驱。
当时,女子被禁止在教堂中说话也不许歌唱,教堂唱诗班就以男童(Boy Soprano)代替女声,但男童遇有变声期问题,歌唱年龄有限,后又以假声歌手来代替。但假声歌手唱法特殊,音色又不自然,不易协调。为了适应演唱复杂的对位技巧的圣咏作品,加上歌剧的兴起,阉人歌手就应运而生了。
阉人歌手一般在男童时期(7岁至12岁)就施行阉割手术,只除掉睾丸。成年后,既有男子的体格和肺活量,又能保持着童声时期的声带和喉头。经过严格声乐训练的阉人歌手,音域具有女声的高度,而气息则有男声的强度,兼有女子般纯净、轻柔、精巧的声音和男子深厚的能量,肺活量与横膈膜支持力惊人,一个音能保持延续一分钟,这是一般歌者所做不到的。
由于阉人歌手的音质柔韧而有光彩,给人以美感,当时的歌剧院聘用了大量的阉人歌手,倍受宠爱。阉人歌手生活奢侈,虽已阉割不育,但仍有性生活(如影片《法里内利——阉人歌手》所见)。在声乐史上著名的阉人歌手有:塞内西诺(F.B.Senesino,1680-1759)、贝纳奇(A.Bernacchi,1685-1756)、卡雷斯蒂尼(G.Carestini,1705-1760)、法里内利(C.Farinelli,1705-1782)、卡法雷利(G.Caffarelli,1710-1783)、瓜达尼(G.Guadagni,1725-1792)、帕齐埃洛蒂(G.Pacchierotti,1740-1821)、马凯西(L.Marchesi,1754-1829)、克雷森蒂尼(G.Crescentini,1762-1846)等。在阉人歌手的传说中,最广泛最流传的法里内利在西班牙宫廷中,每天为国王菲立普五世唱4首相同的歌,连续10年之久,这4首歌是哈塞(J.A.Hesse)歌剧《阿塔塞尔塞》(Artasaserse)中的《太阳暗淡无光》、《甜蜜的拥抱》,阿里奥斯蒂(A,Ariosti)的《我们的痛苦已幸运地过去》和贾科梅利(G.Giacomelli)的《那夜莺》。
18世末阉人歌手开始衰落,到了19世纪初声乐技术发展,男声Close唱法出现,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后继无人。歌剧中最后一位阉人歌手是维鲁蒂(G.B.Vellutti,1781-1861);教堂中最后一位阉人歌手是穆斯塔法(D.Mustafa,1829-1912),而惟一留下一款CD唱片的是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Alessandro Moreschi),即PEARL出品发行的《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最后的阉人歌手》(OPAL 9823)。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阉人歌手演唱录音,是世人研究阉人歌手歌唱艺术的珍贵音响资料。
莫雷斯奇1858年生于意大利罗马蒙泰孔帕特里奥(Montecompatrio),1871年师从管风琴家、作曲家卡波契(G.Capocci),1883年(25岁)加入罗马西斯廷教堂合唱团,担任独唱,唱了不少弥撒曲和神剧,如贝多芬的《基督在橄榄山》等。1898年转任合唱指挥,1913年退休,他在西斯廷教堂合唱团近30年。莫雷斯奇逝世于1922年,终年64岁。
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后的1902-1904年,莫雷斯奇联同西斯廷教堂合唱团灌录了17款唱片,即CD的17首作品,有普拉泰西(Pratesi)的《钉在十字架上》,托斯蒂的《理想佳人》、《祈愿》,梅露齐(Meluzzi)的《圣体颂》,莫扎特的《圣体颂》,罗西尼的《钉在十字架上》,莱巴赫(Leibach)的《主耶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阉人歌手,在今人看来似乎是荒谬之事,简直不可思议。不过,在17、18世纪,阉人歌手风靡了整个欧洲,独霸乐坛250年。阉人歌手虽然残酷不人道,在声乐发展史上却是Bel Canto的先驱。
当时,女子被禁止在教堂中说话也不许歌唱,教堂唱诗班就以男童(Boy Soprano)代替女声,但男童遇有变声期问题,歌唱年龄有限,后又以假声歌手来代替。但假声歌手唱法特殊,音色又不自然,不易协调。为了适应演唱复杂的对位技巧的圣咏作品,加上歌剧的兴起,阉人歌手就应运而生了。
阉人歌手一般在男童时期(7岁至12岁)就施行阉割手术,只除掉睾丸。成年后,既有男子的体格和肺活量,又能保持着童声时期的声带和喉头。经过严格声乐训练的阉人歌手,音域具有女声的高度,而气息则有男声的强度,兼有女子般纯净、轻柔、精巧的声音和男子深厚的能量,肺活量与横膈膜支持力惊人,一个音能保持延续一分钟,这是一般歌者所做不到的。
由于阉人歌手的音质柔韧而有光彩,给人以美感,当时的歌剧院聘用了大量的阉人歌手,倍受宠爱。阉人歌手生活奢侈,虽已阉割不育,但仍有性生活(如影片《法里内利——阉人歌手》所见)。在声乐史上著名的阉人歌手有:塞内西诺(F.B.Senesino,1680-1759)、贝纳奇(A.Bernacchi,1685-1756)、卡雷斯蒂尼(G.Carestini,1705-1760)、法里内利(C.Farinelli,1705-1782)、卡法雷利(G.Caffarelli,1710-1783)、瓜达尼(G.Guadagni,1725-1792)、帕齐埃洛蒂(G.Pacchierotti,1740-1821)、马凯西(L.Marchesi,1754-1829)、克雷森蒂尼(G.Crescentini,1762-1846)等。在阉人歌手的传说中,最广泛最流传的法里内利在西班牙宫廷中,每天为国王菲立普五世唱4首相同的歌,连续10年之久,这4首歌是哈塞(J.A.Hesse)歌剧《阿塔塞尔塞》(Artasaserse)中的《太阳暗淡无光》、《甜蜜的拥抱》,阿里奥斯蒂(A,Ariosti)的《我们的痛苦已幸运地过去》和贾科梅利(G.Giacomelli)的《那夜莺》。
18世末阉人歌手开始衰落,到了19世纪初声乐技术发展,男声Close唱法出现,阉人歌手逐渐被淘汰,后继无人。歌剧中最后一位阉人歌手是维鲁蒂(G.B.Vellutti,1781-1861);教堂中最后一位阉人歌手是穆斯塔法(D.Mustafa,1829-1912),而惟一留下一款CD唱片的是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Alessandro Moreschi),即PEARL出品发行的《亚历山德罗·莫雷斯奇——最后的阉人歌手》(OPAL 9823)。这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阉人歌手演唱录音,是世人研究阉人歌手歌唱艺术的珍贵音响资料。
莫雷斯奇1858年生于意大利罗马蒙泰孔帕特里奥(Montecompatrio),1871年师从管风琴家、作曲家卡波契(G.Capocci),1883年(25岁)加入罗马西斯廷教堂合唱团,担任独唱,唱了不少弥撒曲和神剧,如贝多芬的《基督在橄榄山》等。1898年转任合唱指挥,1913年退休,他在西斯廷教堂合唱团近30年。莫雷斯奇逝世于1922年,终年64岁。
在录音技术发明之后的1902-1904年,莫雷斯奇联同西斯廷教堂合唱团灌录了17款唱片,即CD的17首作品,有普拉泰西(Pratesi)的《钉在十字架上》,托斯蒂的《理想佳人》、《祈愿》,梅露齐(Meluzzi)的《圣体颂》,莫扎特的《圣体颂》,罗西尼的《钉在十字架上》,莱巴赫(Leibach)的《主耶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