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Ad by
  • 推荐 OXIO 加拿大高速网络,最低月费仅$40. 使用推荐码 RCR37MB 可获得一个月的免费服务

回国感触之最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最惊是市政变化***

这次回国,由于全国西南部遭遇降雨量/日最多的雨季,所以没有到其他地方旅游,只是呆在上海。 所以说的感触,仅仅是回沪感触而已

感觉最惊人的是:上海一直在变脸。这一点,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赶不上的。在西方,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仍旧可以找到当年他/她读书的小学校。但在上海,这是很罕见的。

上海轨道交通的发展很迅速,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第八号线路已经运行,正在施工的还有好几条。我家门口不久将有11号线的地铁站。(不知道我应该是喜还是忧,以后的出行是方便了,环境肯定复杂了,安全系数会减少。)轨道交通的现代化,还体现在设施先进的车厢和轨道站,出入上海的轻轨/地铁站,我都会为温哥华简陋的天车站感到乡下人的自卑。

唯一不习惯的是,车厢里的电视,总是嘈杂地播放着广告。

上海另一个持续的变化是,高楼越来越多,多到挡住了住在高楼里人家的视野。行驶在高架上,“新天地”附近那一片市中心的绿肺,其实不过温哥华一个社区的PLAY GROUND 那么点。然后耸立云霄、造型新颖的高楼们,明明白白地宣告着上海都市的风范,在灰色的天空中。

建筑尘埃因此也越来越多,使得上海一切都灰蒙蒙的。亲友们告诉我,秋天是有蓝天的。可是,为什么只有秋天才有蓝天呢?我们回去的45天,晴天大约半个多月,蓝天只有两三天。早上醒来拉开窗帘,望天空,一片灰色,以为是阴天。望地面,有太阳的影子,原来是晴天。

市政的变化,有喜有忧。

***最晕是购物***

一回到上海,我儿子媳妇就给我一张信用卡副卡,说妈妈你想买什么就随便买,还加了句:不要买乱七八糟的便宜货哦。

用孩子们的的钱,偶是心疼的。我寻思着给自己买一件羽绒外套,一件羊绒衫,再加一件羊毛衫就行了。

揣着那最高透支额5万的金卡,财大气粗的老妈进了中山公园商业圈的巴黎春天,一脚迈进去,立马就退出来,那是时尚淑女的服装。

然后我走到隔壁的“龙之梦”,那是一幢八层楼的商场。加拿大地大,温哥华的METRO TOWN(加拿大第二大MALL)因此是横向的两层而已。上海地贵,商场都是竖向的高楼。

一进商场,头就晕了。首先是尺寸看不懂,在加拿大我穿的是M,在中国要XL,甚至XXL。这倒可以忽略不计。主要的是价格看不懂,看得上眼的,都是4位数。虽然都可以砍价,可是不知道砍到哪个百分比才是真正的价格。看中一件标价2900的羽绒衫,砍下来2000元,心算一下,还是比温哥华的贵,且又是打折季节。羊绒衫羊毛衫也恶巨(贵),式样又老土。

还有质量也看不懂,营业员介绍的和标志上的说明都没有关系的。就算标志说明90%的羽绒,摸上去手感也不像。买,还是不买(TO BE,or NOT TO BE), 在上海的商场里是比较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任何商品,都不允许退货的。不像在METRO TOWN,买了件10加币的衣服,回去后悔了,没关系,退了就是了。

这几个看不懂,加上不怎么流通的空气,拥挤的人群,每家店铺的高音喇叭,使得我的头脑晕呼起来。

空手而回,在小区网上发帖问了一下,邻居们建议了几家淮海路南京路的商场。养好精神后又出发了,逛到最后,还是在南京路中百一店买了件羽绒衫,从1450元砍到474元。心想只要比温哥华的便宜就行了,管它羽绒百分比真的还是假的。至于羊毛衫和羊绒衫,还是决定回温哥华买。式样和价格让人放心。

问养老金一千多元的妹妹怎么买衣服的,她说,我们哪会去那些高级商场呀,买买路边摊头的便宜货算了。

***最爽是体检***

回国最爽是体检。

以前我是很迷信市级/区级医院的,但是现在,我相信上海的地段医院医生的水准也不会差。为什么,上海人口多,医生实践的机会就多。熟能生巧嘛,再则,地段医院离家里近。

见了医生,我说要体检,然后一口气报出想检查的项目,医生毫不拒绝,统统开单。

空腹验血得在上午八点以前到抽血处,我七点半赶去,不由倒抽一口冷气,已经有二十多个病人在排队了。前面的病人说,不怕,很快的,里面有两个医生呢。

我想,加拿大抽个血,外面等上老半天,进去坐在一人一间的隔室里,也要老半天,护士向你微笑问你今天好吗?

轮到我了,医生没有对我微笑,他没空。核对名字也没有和我目光接触,他忙。然而,他的抽血动作非常娴熟快速。我想起朋友宇秀的女儿,四岁那年第一次去中国看病,抱怨上海的医生和护士一点也不“NICE”。我那时很有同感。但是这次回国,我不再抱怨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的态度了,把肌肉挤向两边的微笑是需要时间的,时间就是黄金呵,在节奏匆忙的大上海;否则他们如何应付人流如潮的病人呢?

第二天就可以拿化验结果单。在加拿大,化验项目有限,且化验结果也不知情。化验报告一周后寄往家庭医生那里。医生只是简单地说“不错”,或者某项不合格,给你开点药。我估计,加拿大人在医学方面的常识因此也被限制了。而国内的化验结果单,明确地列出标准的数据,以及病人的检测数据。病人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项指标有问题。

拿着化验结果单再去看医生,坐在那里等候医生的时候,病人们互相交流,对数据倒背如流,很内行的样子。轮到看医生了,医生很详细地对我一项项解释,应该注意些什么。(比较加拿大的家庭医生,至少我们那位家庭医生的态度实在不敢恭维,总是急急忙忙的样子,让你不敢多问。)我对医生说,感觉心脏早搏,但是两分钟的心电图没有查到。医生说:可以做个24小时的监测。我心里立刻“耶~”了一声。

去心电图室戴仪器,那里没有多少病人,毕竟检测费200多元算是比较贵的。年轻姑娘医生悠闲地坐在房间那头,问了句什么话,我没听到:“啊?对不起,我有点耳聋。” 姑娘大声说:“你的名字?” 我连忙告知。 姑娘走过来给我戴仪器,然后在我耳边喊道:“明早八点来还仪器! ”声音之大,把我着实吓了一跳,我忙说好的好的。 等我一脚跨出门,医生在后面又尖声吼了一声:“侬走好哦,再会噢!” 我一路微笑,这个小女孩医生真可爱。

最后把体检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血粘度高 - 要多喝水。胆固醇高 - 少吃蛋黄和海鲜。血糖在上限 - 少吃淀粉类。室性早搏600次/日,不属于器质性问题,服点中成药即可。

其他一切正常。

***最累是应酬***

我们中国人食为天。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一代人似乎改不了这个习惯了。虽说金融危机,但是饭店里还是爆满。说到金融危机,想起一件事,我有天去曹家渡的花市买花和茶壶,那个花市比HOME DEPO大多了,入门处悬挂一横幅:全球金融危机,唯有中国独好。我当时还笑了。可是当那天应邀去长寿路上的一家豪华饭馆吃饭时,我确实体验到“唯有中国独好”的实例。

这家餐馆总共有八层楼,我们坐玻璃电梯上楼,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层楼坐满了杯觥交错、酒酣耳熟的人们。

我们的主人订了包房,比较安静。客人们开始很客气,说这个年龄了,都有三高(血脂/血压/胆固醇),少喝点酒多吃素菜吧。主人更客气,海鲜都朝贵得点,上的冷盘九荤一素,热菜也是九荤一素。那个高血压的喝了两瓶啤酒,说是今天真戒酒了-戒了白酒。坦言要吃素的那位客人的筷子还是徐徐朝那油炸的热炒伸。主人朝我挤挤眼,你看,不要说我多点了。我老公吃素,我是基本吃素,因此却影响了同桌们的食欲。酒过三巡,大家开始随意了,狂贬我们不地道,当然是开玩笑的。

公筷自然是没有的,其实我们知道在座有人患过乙型肝炎也有人带螺旋杆菌。可是怎么办呢?没有这个习俗~我在家请客都设有公筷,亲戚们不怪,然而朋友们就会不习惯。不过,我们去任何家吃饭,饭桌上抽烟倒是杜绝的。而在饭店里的客人,对禁烟的标志就可以熟视无睹。那天桌上有三位吞云吐雾,其中两位还是医生,就坐在我老公旁边。这顿饭吃了整整两个半小时,我们也吸了两个半小时的二手烟。

回到家里,老公说这样的应酬你以后一个人去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谈天说地 / 回国感触之最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最惊是市政变化***

    这次回国,由于全国西南部遭遇降雨量/日最多的雨季,所以没有到其他地方旅游,只是呆在上海。 所以说的感触,仅仅是回沪感触而已

    感觉最惊人的是:上海一直在变脸。这一点,任何一个西方国家都赶不上的。在西方,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仍旧可以找到当年他/她读书的小学校。但在上海,这是很罕见的。

    上海轨道交通的发展很迅速,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第八号线路已经运行,正在施工的还有好几条。我家门口不久将有11号线的地铁站。(不知道我应该是喜还是忧,以后的出行是方便了,环境肯定复杂了,安全系数会减少。)轨道交通的现代化,还体现在设施先进的车厢和轨道站,出入上海的轻轨/地铁站,我都会为温哥华简陋的天车站感到乡下人的自卑。

    唯一不习惯的是,车厢里的电视,总是嘈杂地播放着广告。

    上海另一个持续的变化是,高楼越来越多,多到挡住了住在高楼里人家的视野。行驶在高架上,“新天地”附近那一片市中心的绿肺,其实不过温哥华一个社区的PLAY GROUND 那么点。然后耸立云霄、造型新颖的高楼们,明明白白地宣告着上海都市的风范,在灰色的天空中。

    建筑尘埃因此也越来越多,使得上海一切都灰蒙蒙的。亲友们告诉我,秋天是有蓝天的。可是,为什么只有秋天才有蓝天呢?我们回去的45天,晴天大约半个多月,蓝天只有两三天。早上醒来拉开窗帘,望天空,一片灰色,以为是阴天。望地面,有太阳的影子,原来是晴天。

    市政的变化,有喜有忧。

    ***最晕是购物***

    一回到上海,我儿子媳妇就给我一张信用卡副卡,说妈妈你想买什么就随便买,还加了句:不要买乱七八糟的便宜货哦。

    用孩子们的的钱,偶是心疼的。我寻思着给自己买一件羽绒外套,一件羊绒衫,再加一件羊毛衫就行了。

    揣着那最高透支额5万的金卡,财大气粗的老妈进了中山公园商业圈的巴黎春天,一脚迈进去,立马就退出来,那是时尚淑女的服装。

    然后我走到隔壁的“龙之梦”,那是一幢八层楼的商场。加拿大地大,温哥华的METRO TOWN(加拿大第二大MALL)因此是横向的两层而已。上海地贵,商场都是竖向的高楼。

    一进商场,头就晕了。首先是尺寸看不懂,在加拿大我穿的是M,在中国要XL,甚至XXL。这倒可以忽略不计。主要的是价格看不懂,看得上眼的,都是4位数。虽然都可以砍价,可是不知道砍到哪个百分比才是真正的价格。看中一件标价2900的羽绒衫,砍下来2000元,心算一下,还是比温哥华的贵,且又是打折季节。羊绒衫羊毛衫也恶巨(贵),式样又老土。

    还有质量也看不懂,营业员介绍的和标志上的说明都没有关系的。就算标志说明90%的羽绒,摸上去手感也不像。买,还是不买(TO BE,or NOT TO BE), 在上海的商场里是比较激烈的思想斗争。因为任何商品,都不允许退货的。不像在METRO TOWN,买了件10加币的衣服,回去后悔了,没关系,退了就是了。

    这几个看不懂,加上不怎么流通的空气,拥挤的人群,每家店铺的高音喇叭,使得我的头脑晕呼起来。

    空手而回,在小区网上发帖问了一下,邻居们建议了几家淮海路南京路的商场。养好精神后又出发了,逛到最后,还是在南京路中百一店买了件羽绒衫,从1450元砍到474元。心想只要比温哥华的便宜就行了,管它羽绒百分比真的还是假的。至于羊毛衫和羊绒衫,还是决定回温哥华买。式样和价格让人放心。

    问养老金一千多元的妹妹怎么买衣服的,她说,我们哪会去那些高级商场呀,买买路边摊头的便宜货算了。

    ***最爽是体检***

    回国最爽是体检。

    以前我是很迷信市级/区级医院的,但是现在,我相信上海的地段医院医生的水准也不会差。为什么,上海人口多,医生实践的机会就多。熟能生巧嘛,再则,地段医院离家里近。

    见了医生,我说要体检,然后一口气报出想检查的项目,医生毫不拒绝,统统开单。

    空腹验血得在上午八点以前到抽血处,我七点半赶去,不由倒抽一口冷气,已经有二十多个病人在排队了。前面的病人说,不怕,很快的,里面有两个医生呢。

    我想,加拿大抽个血,外面等上老半天,进去坐在一人一间的隔室里,也要老半天,护士向你微笑问你今天好吗?

    轮到我了,医生没有对我微笑,他没空。核对名字也没有和我目光接触,他忙。然而,他的抽血动作非常娴熟快速。我想起朋友宇秀的女儿,四岁那年第一次去中国看病,抱怨上海的医生和护士一点也不“NICE”。我那时很有同感。但是这次回国,我不再抱怨医生护士和工作人员的态度了,把肌肉挤向两边的微笑是需要时间的,时间就是黄金呵,在节奏匆忙的大上海;否则他们如何应付人流如潮的病人呢?

    第二天就可以拿化验结果单。在加拿大,化验项目有限,且化验结果也不知情。化验报告一周后寄往家庭医生那里。医生只是简单地说“不错”,或者某项不合格,给你开点药。我估计,加拿大人在医学方面的常识因此也被限制了。而国内的化验结果单,明确地列出标准的数据,以及病人的检测数据。病人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哪项指标有问题。

    拿着化验结果单再去看医生,坐在那里等候医生的时候,病人们互相交流,对数据倒背如流,很内行的样子。轮到看医生了,医生很详细地对我一项项解释,应该注意些什么。(比较加拿大的家庭医生,至少我们那位家庭医生的态度实在不敢恭维,总是急急忙忙的样子,让你不敢多问。)我对医生说,感觉心脏早搏,但是两分钟的心电图没有查到。医生说:可以做个24小时的监测。我心里立刻“耶~”了一声。

    去心电图室戴仪器,那里没有多少病人,毕竟检测费200多元算是比较贵的。年轻姑娘医生悠闲地坐在房间那头,问了句什么话,我没听到:“啊?对不起,我有点耳聋。” 姑娘大声说:“你的名字?” 我连忙告知。 姑娘走过来给我戴仪器,然后在我耳边喊道:“明早八点来还仪器! ”声音之大,把我着实吓了一跳,我忙说好的好的。 等我一脚跨出门,医生在后面又尖声吼了一声:“侬走好哦,再会噢!” 我一路微笑,这个小女孩医生真可爱。

    最后把体检结果向大家汇报一下: 血粘度高 - 要多喝水。胆固醇高 - 少吃蛋黄和海鲜。血糖在上限 - 少吃淀粉类。室性早搏600次/日,不属于器质性问题,服点中成药即可。

    其他一切正常。

    ***最累是应酬***

    我们中国人食为天。经历过三年自然灾害的一代人似乎改不了这个习惯了。虽说金融危机,但是饭店里还是爆满。说到金融危机,想起一件事,我有天去曹家渡的花市买花和茶壶,那个花市比HOME DEPO大多了,入门处悬挂一横幅:全球金融危机,唯有中国独好。我当时还笑了。可是当那天应邀去长寿路上的一家豪华饭馆吃饭时,我确实体验到“唯有中国独好”的实例。

    这家餐馆总共有八层楼,我们坐玻璃电梯上楼,可以清楚地看到每层楼坐满了杯觥交错、酒酣耳熟的人们。

    我们的主人订了包房,比较安静。客人们开始很客气,说这个年龄了,都有三高(血脂/血压/胆固醇),少喝点酒多吃素菜吧。主人更客气,海鲜都朝贵得点,上的冷盘九荤一素,热菜也是九荤一素。那个高血压的喝了两瓶啤酒,说是今天真戒酒了-戒了白酒。坦言要吃素的那位客人的筷子还是徐徐朝那油炸的热炒伸。主人朝我挤挤眼,你看,不要说我多点了。我老公吃素,我是基本吃素,因此却影响了同桌们的食欲。酒过三巡,大家开始随意了,狂贬我们不地道,当然是开玩笑的。

    公筷自然是没有的,其实我们知道在座有人患过乙型肝炎也有人带螺旋杆菌。可是怎么办呢?没有这个习俗~我在家请客都设有公筷,亲戚们不怪,然而朋友们就会不习惯。不过,我们去任何家吃饭,饭桌上抽烟倒是杜绝的。而在饭店里的客人,对禁烟的标志就可以熟视无睹。那天桌上有三位吞云吐雾,其中两位还是医生,就坐在我老公旁边。这顿饭吃了整整两个半小时,我们也吸了两个半小时的二手烟。

    回到家里,老公说这样的应酬你以后一个人去吧。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Skytrain让人感慨是没有闸口, 全靠人们自觉
      • 是呀。但是除了这一点外,温哥华的站比较实惠,没有华丽的设计。还有,上海的自动扶梯上都注明:请靠右边站立,左边行人。可是人们似乎熟视无睹的样子,照旧站在左边。
        • 这些人文的东东需要几十年时间才能逐步实现的, 上海软件方面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 所以,表面的豪华容易学,骨子里的,就要等一两代人的时间了,
            • 恐怕这不是几代人的问题,是资源的分配和享用资源的人群数的冲突,如果减少一半的人口,人均资源不再匮乏,你期望的东西才可能有出现的机会。
              • 我这一代五十年代的人去世的话,就可以减少很多了。
                • 仓廪实而知礼仪,东西方文明的差异不是一点半点,经历了文革,人文的东西支离破碎。再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想来鲁迅的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很适合现在的中国文化状况:重新寻找支点。
                  • 除了物质的欲望,精神空前贫乏,其实也就是信仰的问题吧。
                    • 我想不是信仰问题,而是压制信仰的问题。
    • 浦东的中央公园还不错,感觉至少没有那么挤。
      • 我LG和我妹夫去了一次,说到处也是人,和两年前不一样了。或许是应为周末的缘故,而且偶尔出太阳的周末。
    • 公筷,不是每家饭店都可以多要几双筷子的么?
      • 我们可以去要,可是同桌的朋友们会不习惯的。
        • 可能你的亲友也以为你们会不习惯用公筷而没有开声而已,,,印象中,我们在国内用公筷有10年了。
          时间长了不见,总有人会客气一下的。
          • 我们也觉得应该用公筷呀,还问了非典时候的习惯为什么又没了呢?可能我这个圈子里年龄关系。年纪大的人比较不适应新的习惯。
            • 如果人多,我们通常都是先给一些小费给服务员,然后请服务员分菜。 这样就可以免了公筷。
              • 如果我们是主人,就可以。是客人的话,就不便了。
                • 是的,你真是个很明事理的人
          • 对啊,国内用公筷已经很久了。好多朋友亲戚家里也用公筷。
            • 是上海吗?要么上海落伍,要么我家亲戚落伍
    • 很有意思,希望看到更多类似的帖子。我今年五月也要去上海,我的第一次
      • 五月份没那么湿冷了,祝旅途愉快~
        • 谢谢!
    • 好文章。您老砍价的水平不赖呵, 比我强多了,哈
      • 儿子媳妇教的,对于反季服装,先砍到10%,在慢慢上个20%。当季的就砍到30%,上个20%。这个算术,不是每个摊位都灵光的。
    • 全球金融危机,唯有中国独好....HoHo!
      • 有意思伐?我也笑了
    • 最累是应酬--同意!
      • 应酬之累不仅仅是吃的内容不一样,还有谈话内容也不一样了。坐在那里听着大家讲股票/金融/国家领导人的变动,我觉得自己真是太傻了,怎么都无法关心起来?
    • 写的真好。阿姨有空再写点吧,好多年没有回国了,看到您的文章感觉很幽默,很亲切。
      • 谢谢鼓励,那偶就有信心发帖了
        • “早上醒来拉开窗帘,望天空,一片灰色,以为是阴天。望地面,有太阳的影子,原来是晴天。“--写得很风趣呵。
          • 真的也。退休前也出国,最多三个礼拜。那时候就没有这样的感受。现在在加拿大住久了回去,感觉很多色彩怎么看也不对头。
    • 我打开帖子就读,读到一半,觉得怎么那么象温哥华老大姐。赶紧翻到头顶看作者,果然是卉樱果。不错不错。
      • 是滴,是偶。是不是语气和年轻人不同呀,哈哈
        • 并不是与年轻人有什么异同,而是你有自己特别的语言特点。那种语调,那种心态,我也不知道怎么形容。反正就是你啦。
          • 谢谢鼓励哈,刚才又贴了一篇:http://www.rolia.net/f/post.php?f=0&b=60&c=6200&tno=582613&pno=5154966&。
    • good one!
      • thank you kakevin
    • 老大姐,你写得很好!谢谢!
      • 谢谢MM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