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短暂的喘息--备战,备战!
NAPOLEN
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时间,当然不能随便浪费掉。应该说,这不到
一年的时间,袁崇焕过得是相当充实的。
总的来说,袁崇焕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可以归纳成两件事。
一是继续“守为正著”的基本战略。后金军刚从宁远城下撤走,
袁崇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经费大修城堡。这回袁崇焕的身份
地位与当年相比可是鸟枪换炮了--宁远的英雄,新任的封疆大
吏,说起话来和刚升任的小小监军当然不一样,更何况宁远大捷
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凭坚城,用大炮”战略的正确。申请一路绿
灯,不仅批准了重新整修宁远,前屯等城的损坏部分,还批准了
重修后金军撤退时拆毁的锦州,大凌河,中左所3城,将防线重
新推回到锦州一线,控制住整个辽西走廊。天启7年正月,就在
皇太极准备征伐朝鲜之际,明朝4万班军和大批民夫开到了锦州
等城,就在后金军的眼皮底下以惊人的速度抢筑城池。同时宁远
,山海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也都整修一新,“坚雄如前日
之宁远也”。被高第破坏的宁锦防线重新又恢复起来了!
为了充实军备,作长期作战的准备,袁崇焕大兴屯田,贯彻其“
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在国家供应关外的军粮40余万石中抽出
125000石,折成10万两白银,作为屯田经费。(看不出,袁崇焕
还有点市场头脑嘞〕
第二就是开始要打“战为奇著”的主意了。像宁远那样的坚城,
只要明军不犯什么大的失误,后金军是很难攻下来的。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首先,经营一座宁远那样的城池要花相
当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筑城的大批军队和民夫将处于无
依托境地,非常易于受到攻击。除非明军不打算收复失地了,否
则这个问题绝对逃不过。(后来的大凌河之败就是这样,筑城未
毕,后金军就大举来攻〕而且,再怎么坚固的城池,如果后金军
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论你准备多么充分,总有一天城中会弹
尽粮绝,到那时怎么办?(锦州之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应该
说当时祖大寿的准备已经是相当充分了,就在后金军合围前夕还
抢运了16000石粮食入城。围城刚开始的时候,明军还挺自信,
在城上对后金兵说:“我们城里的粮食能吃2,3年,你们围城有
什么用?”下面的后金兵回答:“不管什么2,3年,就算能吃4
年吧,到第5年,你们吃什么?”后金军一围就是整整两年,硬
是弄得锦州城里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援军又在松山大败,无计可
施的祖大寿只得出降〕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要能守就必须能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化贞的看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问题
在于你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能去战,不是说能战就能战了的。
而初期的后金军实际上也不具备对明军重兵守备的城池久困的能
力,因为这种打法对自身的国力也是相当严峻的考验,即使是二
十几年以后,锦州之战后金军到了最后也几乎要支撑不下去了。
〗
要战,就必须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能够与后金军在辽阔的平原
上争雄的骑兵!在练兵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
过去的辽东战事,明朝往往是从全国各地征调部队增援。除了少
数特别精锐的部队外,这些客兵往往战斗力很弱。一方面万里来
援,不适应辽东的环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来没有一
种保家卫国的意识,净想着怎么溜回家。而且,南方兵也不适于
骑兵作战。袁崇焕将这些客兵归纳为“南(江南〕兵脆弱,西(
山西,陕西〕兵善逃”。说到最后,还是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
关系,而且多善骑马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
因此,袁崇焕在归附的十余万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
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
所回升,开始敢于与后金军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
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
“关宁铁骑”,熟悉明末历史的人应当知道,这个名字在当时意
味着什么。【到了闯王进京的时候,全国的明军都不在李自成的
话下,唯独吴三桂手下那仅存的一点点关宁铁骑,还让大顺寝食
不安。要知道,这时候吴三桂的所谓关宁铁骑与当年袁崇焕的关
宁铁骑早已差了不知多少!】
虽然当时这支部队还没有参加过实战,但袁崇焕心里明白,接受
考验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短暂的喘息--又一次经抚不和
NAPOLEN
在皇太极的后金大军来考验新筑的宁锦防线之前,明方内部又出
了一点让人们着实捏了一把汗的小插曲。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的地位比之以前大大的提高了。官大了,
脾气不免也要跟着大些,更何况袁崇焕本来就是个性格特别刚强
的倔汉子。一个人倔倒也问题不大,可问题是倔的不止他一个,
刚以在宁远的战功晋升右都督的蒙古人满桂在这方面就绝不亚于
他。其实两个人都是好汉子,可就是处不到一块去。刚修筑宁远
城和宁远大战的时候,为了大局起见,也是因为自己的地位权力
还很有限,袁崇焕不得不克制自己一点,受点气也得和满桂“同
心戮力,共保宁城”。现在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宁远大捷之后才
几个月,从天启6年4,5月开始,两个人就互相指责,上表弹劾
。袁崇焕在奏折中坚决要求将满桂“乞移之别镇,以关外事权归
率教”毕竟辽东巡抚比右都督还是要大些,朝廷几乎就要同意袁
崇焕的要求了。可还有官更大的在,接替高第的新任辽东经略(
天启6年3月改称辽东督师〕王之臣来插了一腿,力陈“三军易得,
一将难求”,恳请将满桂留下,改调山海关。本来嘛,有人来拉
拉架也是好事,可这个王之臣似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拉了偏
架,在奏章中颇揭了揭袁崇焕的短。这下袁崇焕的倔脾气上来了,
立即上书“乞休”,要告老还乡了。王之臣也不甘示弱,上书申
请“引退”。事情是越闹越大。
这下可把朝廷给急坏了〖好嘛,要没人干活了〗,这不跟广宁之
败前熊廷弼和王化贞闹得一模一样吗!?要是历史重演......人
们不敢再想下去了。6月6日,当年的重臣会议又开场了。不过好
在这些大臣们毕竟不是傻瓜,明摆在眼前的教训还是能够接受的,
虽然结论仍是经抚都留用,但不是像上次那样来个含含糊糊的“功
罪一体”,而是明确了两人的职责划分:以中前所为界,关外防
务属袁崇焕,关内防务属王之臣,各负其责,互不相扰。
这下大家总算都满意了,袁崇焕和王之臣均表示“各捐去成心”,
袁崇焕又表态同意满桂留任。于是朝廷正式下令:满桂调任山海
关,总兵赵率教移宁远,左辅驻前屯。
这样一来袁崇焕实际上成了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除了朝廷之外
没有了任何婆婆,真正是称心如意,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为了表示忠于职守,与城共存亡的决心,袁崇焕和赵率教均将家
属迁到宁锦前线。现在关外形势可以说是面貌一新,文武上下空
前团结,万事俱备,严阵以待的明军就等着跟八旗大军再较量较
量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NAPOLEN
好不容易争取来的时间,当然不能随便浪费掉。应该说,这不到
一年的时间,袁崇焕过得是相当充实的。
总的来说,袁崇焕所做的一系列工作主要可以归纳成两件事。
一是继续“守为正著”的基本战略。后金军刚从宁远城下撤走,
袁崇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申请经费大修城堡。这回袁崇焕的身份
地位与当年相比可是鸟枪换炮了--宁远的英雄,新任的封疆大
吏,说起话来和刚升任的小小监军当然不一样,更何况宁远大捷
的胜利已经证明了“凭坚城,用大炮”战略的正确。申请一路绿
灯,不仅批准了重新整修宁远,前屯等城的损坏部分,还批准了
重修后金军撤退时拆毁的锦州,大凌河,中左所3城,将防线重
新推回到锦州一线,控制住整个辽西走廊。天启7年正月,就在
皇太极准备征伐朝鲜之际,明朝4万班军和大批民夫开到了锦州
等城,就在后金军的眼皮底下以惊人的速度抢筑城池。同时宁远
,山海关,前屯,中后所,中右所也都整修一新,“坚雄如前日
之宁远也”。被高第破坏的宁锦防线重新又恢复起来了!
为了充实军备,作长期作战的准备,袁崇焕大兴屯田,贯彻其“
以辽土养辽人”的战略。在国家供应关外的军粮40余万石中抽出
125000石,折成10万两白银,作为屯田经费。(看不出,袁崇焕
还有点市场头脑嘞〕
第二就是开始要打“战为奇著”的主意了。像宁远那样的坚城,
只要明军不犯什么大的失误,后金军是很难攻下来的。但是,这
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了。首先,经营一座宁远那样的城池要花相
当长的时间,而在这段时间里,筑城的大批军队和民夫将处于无
依托境地,非常易于受到攻击。除非明军不打算收复失地了,否
则这个问题绝对逃不过。(后来的大凌河之败就是这样,筑城未
毕,后金军就大举来攻〕而且,再怎么坚固的城池,如果后金军
采取长期围困的方式,不论你准备多么充分,总有一天城中会弹
尽粮绝,到那时怎么办?(锦州之败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应该
说当时祖大寿的准备已经是相当充分了,就在后金军合围前夕还
抢运了16000石粮食入城。围城刚开始的时候,明军还挺自信,
在城上对后金兵说:“我们城里的粮食能吃2,3年,你们围城有
什么用?”下面的后金兵回答:“不管什么2,3年,就算能吃4
年吧,到第5年,你们吃什么?”后金军一围就是整整两年,硬
是弄得锦州城里一点办法都没有了,援军又在松山大败,无计可
施的祖大寿只得出降〕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要能守就必须能战
!〖从这个角度来说,王化贞的看法并不是没有一点道理,问题
在于你要有相应的物质基础才能去战,不是说能战就能战了的。
而初期的后金军实际上也不具备对明军重兵守备的城池久困的能
力,因为这种打法对自身的国力也是相当严峻的考验,即使是二
十几年以后,锦州之战后金军到了最后也几乎要支撑不下去了。
〗
要战,就必须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能够与后金军在辽阔的平原
上争雄的骑兵!在练兵的问题上,袁崇焕力主“以辽人守辽土”。
过去的辽东战事,明朝往往是从全国各地征调部队增援。除了少
数特别精锐的部队外,这些客兵往往战斗力很弱。一方面万里来
援,不适应辽东的环境;另一方面,家不在此,打起仗来没有一
种保家卫国的意识,净想着怎么溜回家。而且,南方兵也不适于
骑兵作战。袁崇焕将这些客兵归纳为“南(江南〕兵脆弱,西(
山西,陕西〕兵善逃”。说到最后,还是民风剽悍,有切身利害
关系,而且多善骑马的辽人最适于守辽土。
因此,袁崇焕在归附的十余万辽民中精选身体强壮者,充实各军,
同时大力栽培祖大寿等一大批辽将。借着宁远大捷后明军士气有
所回升,开始敢于与后金军作战的机会,袁崇焕苦练出了一支兵
力并不很大,但战斗力相当强的骑兵。这支部队后来被人们称作
“关宁铁骑”,熟悉明末历史的人应当知道,这个名字在当时意
味着什么。【到了闯王进京的时候,全国的明军都不在李自成的
话下,唯独吴三桂手下那仅存的一点点关宁铁骑,还让大顺寝食
不安。要知道,这时候吴三桂的所谓关宁铁骑与当年袁崇焕的关
宁铁骑早已差了不知多少!】
虽然当时这支部队还没有参加过实战,但袁崇焕心里明白,接受
考验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短暂的喘息--又一次经抚不和
NAPOLEN
在皇太极的后金大军来考验新筑的宁锦防线之前,明方内部又出
了一点让人们着实捏了一把汗的小插曲。
宁远大捷之后,袁崇焕的地位比之以前大大的提高了。官大了,
脾气不免也要跟着大些,更何况袁崇焕本来就是个性格特别刚强
的倔汉子。一个人倔倒也问题不大,可问题是倔的不止他一个,
刚以在宁远的战功晋升右都督的蒙古人满桂在这方面就绝不亚于
他。其实两个人都是好汉子,可就是处不到一块去。刚修筑宁远
城和宁远大战的时候,为了大局起见,也是因为自己的地位权力
还很有限,袁崇焕不得不克制自己一点,受点气也得和满桂“同
心戮力,共保宁城”。现在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宁远大捷之后才
几个月,从天启6年4,5月开始,两个人就互相指责,上表弹劾
。袁崇焕在奏折中坚决要求将满桂“乞移之别镇,以关外事权归
率教”毕竟辽东巡抚比右都督还是要大些,朝廷几乎就要同意袁
崇焕的要求了。可还有官更大的在,接替高第的新任辽东经略(
天启6年3月改称辽东督师〕王之臣来插了一腿,力陈“三军易得,
一将难求”,恳请将满桂留下,改调山海关。本来嘛,有人来拉
拉架也是好事,可这个王之臣似乎没有摆正自己的位置,拉了偏
架,在奏章中颇揭了揭袁崇焕的短。这下袁崇焕的倔脾气上来了,
立即上书“乞休”,要告老还乡了。王之臣也不甘示弱,上书申
请“引退”。事情是越闹越大。
这下可把朝廷给急坏了〖好嘛,要没人干活了〗,这不跟广宁之
败前熊廷弼和王化贞闹得一模一样吗!?要是历史重演......人
们不敢再想下去了。6月6日,当年的重臣会议又开场了。不过好
在这些大臣们毕竟不是傻瓜,明摆在眼前的教训还是能够接受的,
虽然结论仍是经抚都留用,但不是像上次那样来个含含糊糊的“功
罪一体”,而是明确了两人的职责划分:以中前所为界,关外防
务属袁崇焕,关内防务属王之臣,各负其责,互不相扰。
这下大家总算都满意了,袁崇焕和王之臣均表示“各捐去成心”,
袁崇焕又表态同意满桂留任。于是朝廷正式下令:满桂调任山海
关,总兵赵率教移宁远,左辅驻前屯。
这样一来袁崇焕实际上成了关外明军的最高统帅,除了朝廷之外
没有了任何婆婆,真正是称心如意,能够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
为了表示忠于职守,与城共存亡的决心,袁崇焕和赵率教均将家
属迁到宁锦前线。现在关外形势可以说是面貌一新,文武上下空
前团结,万事俱备,严阵以待的明军就等着跟八旗大军再较量较
量了。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