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听乐杂文系列之 感受巴赫 - 记2005年多伦多国际巴赫音乐节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2005年10月第一次现场感受巴赫康塔塔曲,经历令人难忘。写流水账一篇,特此纪念~~~

这个乐季之初有几场接触欣赏偶像型音乐家的机会,但都因票价不菲而与我无缘。 当我正为无法观赏Kissin演奏贝多芬协奏曲而惋惜时,突然在一份杂志上看到如下消息,令人欣喜振奋,非常及时的打破了之前的失落感:著名合唱指挥家、巴赫专家Helmuth Rilling将在多伦多大学主持今年的巴赫音乐节,并分几个晚上亲自讲解巴赫的康塔塔曲。 面对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要比郎朗和基辛的音乐会更具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涉及到的曲目。 巴赫的宗教作品一般不会在音乐厅上演。都市人生活浮躁,似乎更愿意从浪漫音乐中寻得即时的快感,因此对这类需要静心体会的音乐不太容易接受。从硬件方面看,因为要同时用到乐队、合唱团、和独唱者,除非特殊场合,一般的教堂也不具备上演这些作品的能力,这就使观看巴赫康塔塔的机会变得非常渺茫。 多伦多的这个巴赫音乐节已经有几年的历史,它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位广博的作曲家的窗口。

从1703年的阿恩施塔德(Arnstadt),到1708年的魏玛(Weimar),最后到1723年的莱比锡,巴赫在整个音乐生涯中都坚持着康塔塔曲的创作;应该说,康塔塔这个作品群非常均匀的分散在巴赫创作的各个时期。 巴赫在器乐写作上的成就,在复调和声方面的拓展,都综合的反映在他的康塔塔曲中;这些作品在情感上的丰富深刻也令人们为之动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巴赫音乐的复兴,其中涌现出不少以研究古乐出身的人物,还有很多并非古乐演奏家、但却为复苏巴赫做出重要贡献的音乐家。 Helmuth Rilling就是来自那个时代的一员,是当今硕果仅存的巴赫专家之一。此次能够听到大师亲自讲解并演奏他致力于多年的音乐,真是一生难求的机会。

周二傍晚,我来到学术气氛浓郁的多伦多大学音乐系。经过被爬山虎包裹着的老式建筑群,闻听着从木窗中传出的断断续续的练琴声。 在乐韵书香的萦绕中聆听百年历史的老作品,感受音乐中朴实温厚的气息,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一件事。 当晚的曲目是巴赫的一首葬礼康塔塔,名为《Gottes Zeit ist die allerbeste Zeit》(上帝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编号106(BWV 106),属于早期作品。这部康塔塔是为葬礼仪式所写的,但不同寻常的是,这里感受不到死亡的悲伤和沉重,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安详和肃穆。 开篇的器乐乐章,两支竖笛在古大提琴和通奏低音的陪衬下吹出祥和而悠扬的旋律,好似人们为失去的亲人敛心默祷,心里受到信仰力量的支撑,平和坦荡,全无哀婉之意。 这里我注意了一下“传说中”的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 这种大提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撑脚(end pin),因此演奏者要将琴夹于两腿之间,这就防止了一部分声音由撑脚传入地面。古大提琴配上羊肠弦后,发出的声音温暖松弛,与竖笛一起演奏绵长柔和的旋律,可谓珠联璧合。

这首康塔塔的唱词是从新约、旧约、和路德等人所写的经文中汇编成的。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第三段到第七段,以教众和耶稣基督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男高音上下求索一般的呼唤基督。基督便以男低音的声音显现,提示人们做好与凡世诀别的准备。此时合唱团重复“人必消亡,这是古老的法则”的乐句,提醒世人无法逃避的严肃的现实。女高音则穿插游走于其间,呼唤耶稣的降临,与合唱团形成呼应。这段唱词让我想起与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中的“花草必将凋谢,人生亦然”有异曲同工的地方。结尾时,当乐队和合唱团沉寂下来后,女高音仍独自孤零零的吟唱“来吧,耶稣”;对天堂无限渴望之余,又有一种对人世恋恋不舍的感觉,好像人之将去,却又放不下。这种情感上的勾勒,细细品来,令人赞叹不已。 此处竖笛的助奏旋律飘忽不定,如烛火般闪烁,越来越弱,直到熄灭。 大师认为这正是巴赫的神来之笔。按照传统,竖笛这件乐器多出现在葬礼上,因此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巴赫在这里的意象描写可谓入木三分。 下一段,女中音唱出“我将灵魂托付给你,拯救我的主,”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人虽死,但灵魂将皈依上天,在那里享受安宁。 灵魂得到寄托和安抚,死亡也就不再恐惧。 这也许就是基督教安魂曲里所谓的eternal peace吧。 果不其然,扮演耶稣角色的男低音对此做出了回应,“今日你将随我进天堂,”以慈祥的语气给于安慰。

大师逐个段落的讲解个中玄妙,揭示巴赫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的用意。以前我听巴赫的宗教作品都是当作背景音乐听,沉溺于此起彼伏的稠密的和声,和古朴的器乐伴奏,从没在唱词和内容上用过心。 这场演出我受到的启迪非常大,从中了解到唱词和音乐结合起来原来有这么大的学问;乐曲行进中的启呈转折都可以在唱词中得到相应的依据;一些被认为是点缀性的细节,当它们的含义被挖掘后,往往对展现作品完整风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师完全越过和声和调性这些纯技术的层面,从人文和宗教的角度切入,以一颗基督徒的赤子之心体验审度巴赫的作品,斟词酌句的对每一个乐句加以分析,以求达到对作曲家原旨最大程度的解读。这种对待艺术的态度对年轻一辈有很大的启发。 想来也是,巴赫当年写这些康塔塔时,心中考虑的肯定不是枝节末端的技术问题,更多的时候则是想着如何通过自己的艺术荣耀上帝。 正因为如此,在每一部康塔塔的扉页上,巴赫都写下了拉丁文“Soli Deo Gloria”(To the Glory of God Alone)几个字的缩写。

当晚演出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向满头白发的大师抱以感激的掌声。音乐厅虽小,其间洋溢的气氛较之大场合却多了一份温情。 难怪主办方将音乐会贴切的命名为“Intimate Evenings”。 通过这场音乐会,我对巴赫宗教音乐的兴趣被重新点燃。之后几天,我去学校都带上巴赫康塔塔的CD,尽可能的让自己浸泡在那美妙和感人至深的境界里。

这次音乐节为期一个星期,除每晚的康塔塔表演外,其间夹带的还有管风琴独奏会,巴赫艺术研讨会,和著名的Tafelmusik的巴洛克音乐会。十月九日,正值感恩节的头一天,也是巴赫音乐节结束的一天,主办方安排在多伦多市中心的Trinity-St. Paul’s United Church举行庄严的感恩节礼赞,将音乐节的重心又移回巴赫的宗教康塔塔上。 这天选用的康塔塔名为《Wir danken dir, Gott, wir danken dir》,BWV 29,是作曲家1731年为莱比锡市议会的落成仪式所作的,阳光普照,壮丽辉煌,与我周二观看的康塔塔气氛迥异。那天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始的管弦乐序曲里,嘹亮的小号穿透力很强,和隆隆的定音鼓一起,挑起了整个场面的半壁江山。管风琴如沐春风般纵情的欢舞,那旋律竟是独奏小提琴组曲第三号的前奏曲旋律。原来巴赫将这支给小提琴所写的旋律移植到了管风琴上,说实话,我还从没听过它被演奏得如此秀丽恬畅,连管风琴演奏者也情不自禁,随着音乐的律动摇摆起身子。 乐章之间,教堂牧师和犹太拉比用英语、希伯莱语、和德语三种语言主持礼赞,祷读颂词。 整个仪式很热闹,很多家长把自己的baby也带去了,可能合唱团的气势过于“强悍”,几个baby被吓得吭哧吭哧地哭了起来。哈哈,真难为孩子了~


相关资料:

《Gottes Zeit ist die allerbeste Zeit》(Actus Tragicus), BWV 106. Composed 1707, Muhlhausen. Scoring: Soprano, Alto, Tenor, Bass, 4-part Chorus; 2 recorders, 2 violas da gamba, bass continuo.

《Wir danken dir, Gott, wir danken dir》, cantata for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Leipzig Town Council, BWV 29. Composed 1731, Leipzig. Scoring: Soprano, Alto, Tenor, Bass, Four-part Chorus; 3 trumpets, timpani, 2 oboes, strings, bass continuo.

参考网站:http://www.bach-cantatas.com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拾英 / 乐韵书香 / 听乐杂文系列之 感受巴赫 - 记2005年多伦多国际巴赫音乐节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2005年10月第一次现场感受巴赫康塔塔曲,经历令人难忘。写流水账一篇,特此纪念~~~

    这个乐季之初有几场接触欣赏偶像型音乐家的机会,但都因票价不菲而与我无缘。 当我正为无法观赏Kissin演奏贝多芬协奏曲而惋惜时,突然在一份杂志上看到如下消息,令人欣喜振奋,非常及时的打破了之前的失落感:著名合唱指挥家、巴赫专家Helmuth Rilling将在多伦多大学主持今年的巴赫音乐节,并分几个晚上亲自讲解巴赫的康塔塔曲。 面对这样的活动,对我来说要比郎朗和基辛的音乐会更具吸引力,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涉及到的曲目。 巴赫的宗教作品一般不会在音乐厅上演。都市人生活浮躁,似乎更愿意从浪漫音乐中寻得即时的快感,因此对这类需要静心体会的音乐不太容易接受。从硬件方面看,因为要同时用到乐队、合唱团、和独唱者,除非特殊场合,一般的教堂也不具备上演这些作品的能力,这就使观看巴赫康塔塔的机会变得非常渺茫。 多伦多的这个巴赫音乐节已经有几年的历史,它的出现为人们打开了一扇了解这位广博的作曲家的窗口。

    从1703年的阿恩施塔德(Arnstadt),到1708年的魏玛(Weimar),最后到1723年的莱比锡,巴赫在整个音乐生涯中都坚持着康塔塔曲的创作;应该说,康塔塔这个作品群非常均匀的分散在巴赫创作的各个时期。 巴赫在器乐写作上的成就,在复调和声方面的拓展,都综合的反映在他的康塔塔曲中;这些作品在情感上的丰富深刻也令人们为之动容。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经历了巴赫音乐的复兴,其中涌现出不少以研究古乐出身的人物,还有很多并非古乐演奏家、但却为复苏巴赫做出重要贡献的音乐家。 Helmuth Rilling就是来自那个时代的一员,是当今硕果仅存的巴赫专家之一。此次能够听到大师亲自讲解并演奏他致力于多年的音乐,真是一生难求的机会。

    周二傍晚,我来到学术气氛浓郁的多伦多大学音乐系。经过被爬山虎包裹着的老式建筑群,闻听着从木窗中传出的断断续续的练琴声。 在乐韵书香的萦绕中聆听百年历史的老作品,感受音乐中朴实温厚的气息,这是多么令人惬意的一件事。 当晚的曲目是巴赫的一首葬礼康塔塔,名为《Gottes Zeit ist die allerbeste Zeit》(上帝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编号106(BWV 106),属于早期作品。这部康塔塔是为葬礼仪式所写的,但不同寻常的是,这里感受不到死亡的悲伤和沉重,取而代之的是无比的安详和肃穆。 开篇的器乐乐章,两支竖笛在古大提琴和通奏低音的陪衬下吹出祥和而悠扬的旋律,好似人们为失去的亲人敛心默祷,心里受到信仰力量的支撑,平和坦荡,全无哀婉之意。 这里我注意了一下“传说中”的古大提琴(viola da gamba)。 这种大提琴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没有撑脚(end pin),因此演奏者要将琴夹于两腿之间,这就防止了一部分声音由撑脚传入地面。古大提琴配上羊肠弦后,发出的声音温暖松弛,与竖笛一起演奏绵长柔和的旋律,可谓珠联璧合。

    这首康塔塔的唱词是从新约、旧约、和路德等人所写的经文中汇编成的。最令我感兴趣的是第三段到第七段,以教众和耶稣基督一问一答的形式表现出来。首先,男高音上下求索一般的呼唤基督。基督便以男低音的声音显现,提示人们做好与凡世诀别的准备。此时合唱团重复“人必消亡,这是古老的法则”的乐句,提醒世人无法逃避的严肃的现实。女高音则穿插游走于其间,呼唤耶稣的降临,与合唱团形成呼应。这段唱词让我想起与勃拉姆斯《德意志安魂曲》中的“花草必将凋谢,人生亦然”有异曲同工的地方。结尾时,当乐队和合唱团沉寂下来后,女高音仍独自孤零零的吟唱“来吧,耶稣”;对天堂无限渴望之余,又有一种对人世恋恋不舍的感觉,好像人之将去,却又放不下。这种情感上的勾勒,细细品来,令人赞叹不已。 此处竖笛的助奏旋律飘忽不定,如烛火般闪烁,越来越弱,直到熄灭。 大师认为这正是巴赫的神来之笔。按照传统,竖笛这件乐器多出现在葬礼上,因此象征着生命的消逝,巴赫在这里的意象描写可谓入木三分。 下一段,女中音唱出“我将灵魂托付给你,拯救我的主,”这句话直接表达了人们对死亡的态度。人虽死,但灵魂将皈依上天,在那里享受安宁。 灵魂得到寄托和安抚,死亡也就不再恐惧。 这也许就是基督教安魂曲里所谓的eternal peace吧。 果不其然,扮演耶稣角色的男低音对此做出了回应,“今日你将随我进天堂,”以慈祥的语气给于安慰。

    大师逐个段落的讲解个中玄妙,揭示巴赫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的用意。以前我听巴赫的宗教作品都是当作背景音乐听,沉溺于此起彼伏的稠密的和声,和古朴的器乐伴奏,从没在唱词和内容上用过心。 这场演出我受到的启迪非常大,从中了解到唱词和音乐结合起来原来有这么大的学问;乐曲行进中的启呈转折都可以在唱词中得到相应的依据;一些被认为是点缀性的细节,当它们的含义被挖掘后,往往对展现作品完整风貌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大师完全越过和声和调性这些纯技术的层面,从人文和宗教的角度切入,以一颗基督徒的赤子之心体验审度巴赫的作品,斟词酌句的对每一个乐句加以分析,以求达到对作曲家原旨最大程度的解读。这种对待艺术的态度对年轻一辈有很大的启发。 想来也是,巴赫当年写这些康塔塔时,心中考虑的肯定不是枝节末端的技术问题,更多的时候则是想着如何通过自己的艺术荣耀上帝。 正因为如此,在每一部康塔塔的扉页上,巴赫都写下了拉丁文“Soli Deo Gloria”(To the Glory of God Alone)几个字的缩写。

    当晚演出结束后,观众全体起立,向满头白发的大师抱以感激的掌声。音乐厅虽小,其间洋溢的气氛较之大场合却多了一份温情。 难怪主办方将音乐会贴切的命名为“Intimate Evenings”。 通过这场音乐会,我对巴赫宗教音乐的兴趣被重新点燃。之后几天,我去学校都带上巴赫康塔塔的CD,尽可能的让自己浸泡在那美妙和感人至深的境界里。

    这次音乐节为期一个星期,除每晚的康塔塔表演外,其间夹带的还有管风琴独奏会,巴赫艺术研讨会,和著名的Tafelmusik的巴洛克音乐会。十月九日,正值感恩节的头一天,也是巴赫音乐节结束的一天,主办方安排在多伦多市中心的Trinity-St. Paul’s United Church举行庄严的感恩节礼赞,将音乐节的重心又移回巴赫的宗教康塔塔上。 这天选用的康塔塔名为《Wir danken dir, Gott, wir danken dir》,BWV 29,是作曲家1731年为莱比锡市议会的落成仪式所作的,阳光普照,壮丽辉煌,与我周二观看的康塔塔气氛迥异。那天给我印象深刻的是,开始的管弦乐序曲里,嘹亮的小号穿透力很强,和隆隆的定音鼓一起,挑起了整个场面的半壁江山。管风琴如沐春风般纵情的欢舞,那旋律竟是独奏小提琴组曲第三号的前奏曲旋律。原来巴赫将这支给小提琴所写的旋律移植到了管风琴上,说实话,我还从没听过它被演奏得如此秀丽恬畅,连管风琴演奏者也情不自禁,随着音乐的律动摇摆起身子。 乐章之间,教堂牧师和犹太拉比用英语、希伯莱语、和德语三种语言主持礼赞,祷读颂词。 整个仪式很热闹,很多家长把自己的baby也带去了,可能合唱团的气势过于“强悍”,几个baby被吓得吭哧吭哧地哭了起来。哈哈,真难为孩子了~


    相关资料:

    《Gottes Zeit ist die allerbeste Zeit》(Actus Tragicus), BWV 106. Composed 1707, Muhlhausen. Scoring: Soprano, Alto, Tenor, Bass, 4-part Chorus; 2 recorders, 2 violas da gamba, bass continuo.

    《Wir danken dir, Gott, wir danken dir》, cantata for the inauguration of the Leipzig Town Council, BWV 29. Composed 1731, Leipzig. Scoring: Soprano, Alto, Tenor, Bass, Four-part Chorus; 3 trumpets, timpani, 2 oboes, strings, bass continuo.

    参考网站:http://www.bach-cantatas.com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好文~故顶之~
    • 正文2600余字,八个自然段, 四种文字,三项内容,两个坚持,一个主题,属于牛帖,再顶一下
    • 牛贴先走。
    • 好!
    • 这位兄弟, 以后有这类活动, 要早点告诉大家. 让我错过了这么好的机会.
      • 之前发贴通报过啊~
    • 顶置的精华区!
      这就是最近带着老花镜和放大镜,在“乐韵书香”要找的.........
    • 既有专业点评,又有纪实特写,还有引经据典,兼有写手的调侃,后生可畏啊,看来没钱不等于没文化。。。
    • 千言万语一个字:好。
    • 还没进精华区? 顶!
    • G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