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北美探亲游记系列之 在纽约买票看音乐剧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美国音乐剧(纽约华人习惯称为歌舞剧),融戏剧、舞蹈、音乐于一体,以娱乐性、观赏性招徕观众。名声之大,使世界各国每年几百万到纽约旅游的观光客涌向它,如同要去看自由女神像、华尔街、联合国总部一样,也要去观看音乐剧,否则就不算到过纽约。我既已到了纽约,音乐剧就在身边,怎能不看。

百老汇时代广场高楼林立,摩天大楼上巨大的霓虹灯音乐剧海报大白天也光芒闪灼耀眼夺目,让你不能不注意它,却看不见据说也是剧院林立的剧院在哪里。走到剧院门前,看到的是一个小门面,和北京那些高台阶宽门面气势非凡的剧院相比真是太寒碜了,它不过是街边一个窄小的门脸,与它的名声似不相称,然而普通观众感到亲切。进得里面,见有一个只能算作过道不能称为厅的前厅,卖票窗口没有人排队(另有方便的电话购票和其他售票处),我可以在售票员出示的座位图上慢慢挑选满意座位.

纽约各剧场一周演出六个晚场,星期一休息,上座率好时星期三、六、日加演日场,日场不是好时段,票价视情况打折(有专卖折扣票的售票亭).如《阿依达》日场高价位的100美元折扣为85美元,70美元的折扣为65美元。以盈利为目的的百老汇刻意迎合观众,演出追求豪华,投资很大,票价也贵,看一场音乐剧也是高消费,观众主要是世界各地和美国各州来纽约的观光客,据说真正的纽约本地观众也许是看多了,对那些剧目很熟悉,比较挑剔,要选来选去,常常去外百老汇、外外百老汇看更便宜的新戏。我没有别的选择,就在百老汇看了三个戏,票价各不相同。“新阿姆斯特丹剧院”的《狮子王》分4个等级,由低到高依次是35美元、55美元、75美元、100美元;“宫殿剧院”的《阿依达》(新版本)分5个等级,依次是25美元、45美元、55美元、70美元、100美元;“42街剧院”的《42街》分4个等级,依次是31.20美元、41.20美元、56.20美元、101.20美元。三个戏的最高价位一样,低价位和级差则各不相同。你也许注意到了,在《42街》各个价位上都出现了1.20美元的尾数,为什么会有这么小尾数的票价?后来知道这是剧院为了维护演出设备在原票价之外增收的部分,并在《42街》价目表下面又发出通告,从2004年3月24日起再增收5美分。增加5美分还要提前通告观众,这当然也是一种“要看便宜戏早点来”的广告操作,但也说明他们票价制定的透明度。对照我们的剧院,三百两百爱加多少加多少,实在是太随意太专制了。

我看了两个日场一个夜场,因为机会难得,不惜花重金,挑最好的位子,买最好的票。进了剧场就像进了人种展览厅,黑头发、白头发、金、红头发;白面孔、黑面孔、棕、黄面孔,什么人种都有。我以为是进了微缩世界景观园而不是美国,友人说这就是美国,纽约800万人口,就有151个族裔,世界5个人种齐全,满街走的都是观光客,剧场里什么观众都有。开演了,观众入情入神地看,我虽然不懂英语,说的什么唱的什么都不明白,了解个大意也能看得兴趣盎然。这也许正是美囯音乐剧高明之处,让内行有“门道”看,让外行有“热闹”看。富丽堂皇的布景、变幻莫测的灯光、五彩缤纷的服装、热情奔放的音乐舞蹈和舞台迁换的高速度、节奏感和准确度,让观众看得如醉如痴。我虽然没有如醉如痴甚至还以我在演出团体几十年演出经验存心要找点茬,但除了《狮子王》男主演将头上的假面具掉下又机智地从容拾起外,没出别的漏洞。整个演出严丝合缝,自然流畅。看后的感觉良好,我的所谓"花重金"不过是花100美元和101.20美元,说实话,票价并不贵。我拿人民币换美元,100美元等于800元人民币,显出贵来,其实不能拿人民币和美元汇率1比8来计算票价,在各自的国家里,拿本国的薪水在本国花,一百就是一百,不会多也不会少。100元看了一场高水平演出的好戏,还不值得吗?回头看我们,动辄一千、八百、一千二。1200元是什么概念?是北京一般工薪阶层一个月收入的一大半,稍低一点的则不够一张戏票钱,看一场戏就要一个月揭不开锅,谁受得了?

票价是否合理,要参照工薪收入和物价指数。不妨比较一下纽约和北京工薪阶层一般收入水平和两城市的物价:纽约工薪阶层一般水平是年薪4万(税前),北京是月薪两千(一年两万四),纽约比北京约高近一倍;物价以今冬同期日常生活必需品来看,纽约:大米 1.00美元2.5磅(1磅=0.454公斤),面粉1.00美元1磅,鸡蛋 1.29美元1打,猪肉 1.99美元1磅,糖0.60美元1磅;北京:大米 1.20元1斤,面粉1.50元1斤,鸡蛋 2.60元1斤,猪肉 7.00元1斤,糖2.60元1斤。以较高的收入与较低的物价和较低的收入与较高的物价相比,二者差距进一步拉大,纽约的票价就显得更便宜;我们的票价则显得更贵。从物价角度看,我们的物价高票价也高一点自有一定道理;从收入角度看,我们的收入低票价也应低一些也有一定道理。二者之间的平衡点在哪里,是需要精心计算的,不可随意。

还有成本投入与票价的关系是另一种计算。成本投入各家不同,看谁家能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搞出好戏来。戏好看,票价高一点还可以接受。然而投入不论大小也不能在几场演出中收回。美国音乐剧的投入很大,不然如何豪华。成本的收回,除了增加演出场次没有他途。然而并不是每个戏都有好票房。要是都能像那些走红的保留剧目一演七、八、十来年,三千五千场,当然不必发愁。事实上不可能。在市场竞争中,并不都是蒸蒸日上,常常面临危机。他们也有很多观众不买账演几天就收摊的剧目。遇有这种情况马上就得换剧目。这使我想起中国过去的戏曲,戏码挂出去听说观众不喜欢立即更换。观众才是衣食父母,要想方设法把观众吸引到剧场里来。不如此就不能生存,就砸了自己的饭碗。他们不得不把两眼盯着一般观众,揣摩观众的喜好,计算观众的钱袋,怎么搞出又好看又便宜的好戏来。好戏不是随便可以生产出来的,票价也不是随意可以提高的,要增收5分钱维护费还得提前通告,每场演出结束全体演员登台谢幕时要恳请观众捐助,请大家或捐助现款(退场门口有专人收捐款),或购买本剧光盘。可见他们也不容易,不得不兢兢业业。

我们怎样呢?说个泄气的话,人家的经验再好,对我们也没什么用。我们就没有美国那样固定时间长年演出的剧院,没有一演多年不衰的剧目,没有合理的票价,也没有增加5分钱还要提前通告观众的做法,更没有全体演员登台向观众恳请捐助的道理。我们的剧院三年五载不演戏,不会倒闭,十年八年搞不出一个戏,照样有饭吃,偶而搞出一个戏来就像出来一位英雄,拼命地炒作,又是得了什么最高奖,“填补”了什么“空白”,有了什么“新突破”……总之,身份高贵,架子不小。结果呢?都是短命的,演几场就收摊。短命的原因,有剧院自身的,有领导方面的,是说不清楚的。但有一点可以向人家借鉴,就是面向一般观众,努力平民化。这本来曾是我们的优势,现在却不得不向人家学。
我国歌剧曾有一种得天独厚的“优势”叫做领导关怀,一度冷淡之后,如今已演化为“长官工程”,成了一种大家见怪不怪的怪现象。人人皆知,我国官场腐败表现之一就是所谓“形象工程”也就是面子工程,就是为长官的面子而做的工程也叫做政绩工程。不知从何时起,搞一个好戏也是一项形象工程。只要机会一到,比如汇演、调演、艺术节等等评奖活动,或是长官灵感来潮,要搞点文化点缀,创造一个戏以显示政绩,便亲自出马,不仅要人有人,要钱有钱,要艺术也大大的有;主持此项工程的各级长官一夜之间都成了艺术家,导演、表演、音乐、舞蹈,无一不通,事无巨细,事必躬亲。艺术家尝尽了“关心”太多之苦,长官则乐此不疲。因为他“懂”得愈多,关心愈细,“官”劳愈大,面子愈大,政绩愈显。长官尝到了权力即学问的良好感受。事情办成了,名也是要挂的,主创人员一大串,策划、创意、监制……名目繁多,利益均沾,编剧、作曲反而放在角落里。长官领先挂名表示承担责任,大家也就放心。不少歌剧、音乐剧就是这样搞出来的。这样搞戏,往往不计成本。反正钱是公家的,或拉赞助拉来的,不花自己的钱不心疼。戏不求好,但要出名,动员媒体,加紧炒作,炒作不是为了吸引观众进剧场,而是吸引上司的目光。于是大话说绝,假话说真,不择手段抬高身价,抬高票价,新闻发布会开了,戏开场了,普通观众买不起票,谁来看戏呢?公司老总,他们请客,搞文化消费,花大价钱买几张歌剧票请客人,票价比酒价还便宜,又很文化,很体面,又满足了客人附庸风雅的心理要求,何乐而不为;演员自己为回报老师、亲友,要买些票赠送;还有赠票即所谓礼宾票,官员、专家必须赠送,不送,你为什么演这个戏?剧场坐不满怎么办?卖团体票,所谓“团体票”就是公款买票,领导在自己的权限之内,指示下属花公款买“团体”票“保底”(保证剧场坐满)。首长来了,专家到了,夸也夸了,像也照了,目的达到,不需要太多的演出,收摊等着得奖开庆祝会。得了奖,长官有了面子,就有了以后升迁的本钱。形象工程已成了一种升官术。什么普通观众,都不在视线之内。歌剧、音乐剧就是这样越来越越小众化,越来越贵族化,把普通观众拒之门外。

艺术家们何尝不懂得,何尝不知道该怎么办,但又有什么办法呢?他们甚至无可奈何地认可,没有“形象工程”,没有长官参与,没有得奖的驱动,连搞戏的机会都没有,别的都谈不到了。

这就是我们的歌剧、音乐剧的危险病症、艺术家的悲哀。什么时候才能把普通观众请进剧场来看戏呢?谁来看戏,关系着歌剧、音乐剧的繁荣。繁荣的标志是拥有广大的一般观众。这种盛况过去有过,何时再有,我们在等待。待到普通观众拥进剧场之时,就是歌剧、音乐剧繁荣之日。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Sign in and Reply
Modify
Repo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