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旺才:网民代表了什么
旺才
天天在网络里喋喋不休,你以为你代表了谁?!其实你谁也代表不了!
日日在网络里争论不停,你以为你说服了谁?!其实你谁也说服不了!
究竟我们在网络里,抑或说是在论坛里表达了什么?或者说我们影响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受众有多少?现在,我表示怀疑。
用凯迪的数据来说明一个中文论坛的情况也许能说明点什么吧,据凯迪关于论坛去年的点击(登陆打开凯迪主页)数为“超过1亿”,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互联网网民超过7000万,相当于平均每人登陆过凯迪主页达1.3次。
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势必强烈影响民间民意和政权的沟通,我想,这是我们乐见的。比如,最近几天,中央关于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显然考虑到了在新的形势下,民意的作用。最近一本叫《中国农民调查》的新书热买,从我昨天购到此书来看,这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书,成稿于2003年10月,而发行是在2004年1月17日,而早在12月,书中的部分内容就浮现在“猫眼看人”里了。新书第一版的印刷数为3万册,而互连网受众的潜在阅读者达千万。不能不说,网络聚集民意的力量是空前强大的。然而,我认为,这些表象看来,似乎我们都太乐观了。
原因是,我认为,把中国这个农业大国9亿农民排斥在发达的互联网之外,是我们这个畸形社会最畸形的社会显示。现在都讲民,“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底层民意没有正常表达的渠道,而就算是农民上访,也是逐级、打压、监视、控制的。我们的网络,虽然可以“正常”表达某些民意和看法,也是受到无数限制和扼杀。而二元化体制下的城乡差别,除了在经济上呈成倍差距外,民意表达的窗口,从来就没有顺畅的到达底层。相反我们看印度,这个我们在互联网倍加嘲笑和轻视的邻居,他们在普及普通大众民众对互联网等高科技中,用最直接的方式把互联网的建设推向了民间,让普通大众的底层人民享受了互连网的便捷和力量。
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阶级?!我们在制造什么样的城乡差别。其实,无论中央发布了多少条一号文件,无论是多么想要搞好农村,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增加农民收入。令行不止,发多少文件,表达对民间多少大的关注,都是徒劳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正在制造更多的愚民。在讨好了城市这个社会高度发达主体的头脑后,我们往下身一看,发现我们这社会除了这代表城市的脑袋空前发达后,我们的躯干,我们的鱼水血肉农民兄弟,都枯萎乃至残废了!
网民究竟代表了谁?!
我想,在我们乐观于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发展之后,我们有理由强烈的反思一下。根据下面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这社会,这畸形发展中,我们的互联网,我们的中文社区,不过是一帮吃饱了给撑出来的
根据CNNIC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普通网民日常上网所涉及到的文化活动中,浏览各类文化内容成为最主要的一项,74.94%的受访者声称自己平时在网上参与主要文化活动是浏览包括新闻在内的各种文化内容。
网上网活动中排在第二位的文化内容是网上聊天交友,65.39%的受访者有过此方面的经历。其他几项网民经常参与的文化活动包括:欣赏及下载音像作品(54.00%);网上玩游戏(44.83%);参与网上讨论区等活动(19.92%)。
《全球互联网项目》是由UCLA的传播政策研究中心于1999年发起互联网研究项目,研究对象包括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网络活动、网络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各种比较研究。
这一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参加了此项有关“数字未来”的调查,并于2004年1月15日同步发布了研究结果。得出结果大致如下:
1、最富的四分之一人口比最穷的四分之一人口更倾向于上网。
2、各国网民在家上网时间各有不同,新加坡网民每周在家上网时间高达8.3小时,而中国等国家上网吧上网时间更长,平均时间多者可达3.2小时。 (但是,根据据CNNIC调查为“大约2/3的网民,每天用于在网上浏览文化内容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根据全部受访者的回答计算的平均时间为每月25.6小时,平均每天仍然不到1小时。”)
3、美国57.3%的55-64岁之间的人上网。 而在中国为(参考了CNNIC网民调查的数据,其中性别配额为男性60%,女性40%;年龄配额为18岁以下15%,18-30岁55%,30-40岁20%,40岁以上10%),也就是说,上网人群中,中国的参与者更年轻。
4、除德国外,有大学或以上学历的人比高中或职业学校的人更可能上网。
5、韩国网民最信任网上信息,69.7%的网民认为网上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可靠的。瑞典网民最不信任网络,36%的人认为网上没有或只有少量信息是可靠和精确的。
6、中国人通过网络极大的增加了和相同政治观点、爱好、信仰的人群的交往,而同亲朋好友交往和原来没太大变化。美国人正好相反。
7、西班牙和网民见面的最多(平均跟2.3个网友见面),而日本则不到1个(0.6),但中国网民中从未和网友见面的人数最高。
8、网民平均每周的锻炼时间多于非网民,日本除外。
9、在大多国家里,网民每周平均读书时间多于非网民,德国和美国除外。
10、网民平均看电视时间少于非网民。
11、被调查的大多数人不相信互联网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批评政府的政策,唯有中国例外。
12、大多数人并不相信上网能够使人们更好的理解政治,中国和美国外。
13、这么看,网民真是勤奋学习、积极锻炼、乐于交往的大大的好公民。
14、讨论区也是网民比较喜欢的一类虚拟社区,目前许多新闻类网站都针对热点问题开设了一些讨论区,供网民发表自己的观点。有24.2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固定地访问一些讨论区,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
15. 受访者认为如果设立网络警察对于人们的上网情况进行监控,对于网络社区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对于设立网络警察监控人们的上网情况,受访者意见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多数人对此持赞成态度。42.47%的受访者认为这样做会促进网上社区的发展,31.54%表示无所谓,认为会限制社区发展的,占25.99%。
比较而言,年龄较大的受访者对于设立网络警察的态度更为消极。不过,女性受访者中,认为设立网络警察将促进社区发展的,占到了51.49%,而男性中同一比例仅为35.81%,可见,在社区中,女性对于安全性的需要更为强烈一些。
根据金兼斌先生对互联网扩散的研究显示:从实际的网民构成情况看,网民也基本上属于经济收入比较高、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城镇非农业人群。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2/1)》,网民中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只占10.2%,绝大部分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65%以上的用户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上,如果考虑到学生用户大多数为无收入人群,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上的用户比例会更高。而从用户的行业分布和职业分布中,则更可以清楚地看出,用户基本上属于城镇非农业人口,农林牧渔水利业通共才占1.3%。绝大部分用户都属于国家机关和各商业、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以及学生,而在我国,这些人基本上属于市镇非农业人口。
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看,其使用需要有软硬件投资,还需要具备起码的文化水平和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绝大多数农民拒之于互联网的大门之外。
总部设在北京的ChinaBuzz.com总裁Steven Schwankert (Virtual China,November 9,1)在谈到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前景时,批评西方很多投资者对大陆市场抱有天真的13亿消费者这样的"迷思"(1.3 billion consumers market myth)。在他看来,中国大陆的潜在网络消费者,充其量不过1个亿,即那些住在大中城市的人们。我们相信,选择"城镇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互联网在我国扩散的饱和点,虽然在理论上不无可商榷之处,但在实际应用上,至少在现阶段,应该是恰当的。
我在前些日子一篇文字(《旺才:从矿难事故看底层民意的无奈》http://club.cat898.com/oldbbs200401/dispbbs.asp?boardID=1&replyID=209880&ID=25188&skin=1)中谈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在其研究的非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揭示:由于信息资源的拥有不平衡,“ 隐藏行动带来道德风险,行动不容易被观察到的人追求自我利益时会不负责任地损害他人利益。”我想,事件的最终原因正是如此,一方在占据强大信息资源的同时在最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另一方在没有任何警示和对相关信息的甚至无知状态下成了不折不扣的受害者。...”
也许,互联网这个中国城市人的特权品说明的只能如此,我们所忠爱的中文社区,我们这些网民,只能代表我们自己,其实,不管我们通过互联网再呼吁什么,再看到了什么,那不过,只能是,我们自己而已。
一切都表明:一个没有平等的社会,一切表象上合理的事物,都是建立在不平等上的畸形社会下发生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旺才
天天在网络里喋喋不休,你以为你代表了谁?!其实你谁也代表不了!
日日在网络里争论不停,你以为你说服了谁?!其实你谁也说服不了!
究竟我们在网络里,抑或说是在论坛里表达了什么?或者说我们影响了什么?有什么作用?受众有多少?现在,我表示怀疑。
用凯迪的数据来说明一个中文论坛的情况也许能说明点什么吧,据凯迪关于论坛去年的点击(登陆打开凯迪主页)数为“超过1亿”,也就是说,目前中国互联网网民超过7000万,相当于平均每人登陆过凯迪主页达1.3次。
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势必强烈影响民间民意和政权的沟通,我想,这是我们乐见的。比如,最近几天,中央关于农民问题的一号文件,显然考虑到了在新的形势下,民意的作用。最近一本叫《中国农民调查》的新书热买,从我昨天购到此书来看,这本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新书,成稿于2003年10月,而发行是在2004年1月17日,而早在12月,书中的部分内容就浮现在“猫眼看人”里了。新书第一版的印刷数为3万册,而互连网受众的潜在阅读者达千万。不能不说,网络聚集民意的力量是空前强大的。然而,我认为,这些表象看来,似乎我们都太乐观了。
原因是,我认为,把中国这个农业大国9亿农民排斥在发达的互联网之外,是我们这个畸形社会最畸形的社会显示。现在都讲民,“权为民所用 利为民所谋”,底层民意没有正常表达的渠道,而就算是农民上访,也是逐级、打压、监视、控制的。我们的网络,虽然可以“正常”表达某些民意和看法,也是受到无数限制和扼杀。而二元化体制下的城乡差别,除了在经济上呈成倍差距外,民意表达的窗口,从来就没有顺畅的到达底层。相反我们看印度,这个我们在互联网倍加嘲笑和轻视的邻居,他们在普及普通大众民众对互联网等高科技中,用最直接的方式把互联网的建设推向了民间,让普通大众的底层人民享受了互连网的便捷和力量。
我们在培养什么样的阶级?!我们在制造什么样的城乡差别。其实,无论中央发布了多少条一号文件,无论是多么想要搞好农村,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办法来增加农民收入。令行不止,发多少文件,表达对民间多少大的关注,都是徒劳的。原因就是,我们的社会正在制造更多的愚民。在讨好了城市这个社会高度发达主体的头脑后,我们往下身一看,发现我们这社会除了这代表城市的脑袋空前发达后,我们的躯干,我们的鱼水血肉农民兄弟,都枯萎乃至残废了!
网民究竟代表了谁?!
我想,在我们乐观于互联网带给我们的便利和发展之后,我们有理由强烈的反思一下。根据下面一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们这社会,这畸形发展中,我们的互联网,我们的中文社区,不过是一帮吃饱了给撑出来的
根据CNNIC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普通网民日常上网所涉及到的文化活动中,浏览各类文化内容成为最主要的一项,74.94%的受访者声称自己平时在网上参与主要文化活动是浏览包括新闻在内的各种文化内容。
网上网活动中排在第二位的文化内容是网上聊天交友,65.39%的受访者有过此方面的经历。其他几项网民经常参与的文化活动包括:欣赏及下载音像作品(54.00%);网上玩游戏(44.83%);参与网上讨论区等活动(19.92%)。
《全球互联网项目》是由UCLA的传播政策研究中心于1999年发起互联网研究项目,研究对象包括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网民、网络活动、网络的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各种比较研究。
这一次,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参加了此项有关“数字未来”的调查,并于2004年1月15日同步发布了研究结果。得出结果大致如下:
1、最富的四分之一人口比最穷的四分之一人口更倾向于上网。
2、各国网民在家上网时间各有不同,新加坡网民每周在家上网时间高达8.3小时,而中国等国家上网吧上网时间更长,平均时间多者可达3.2小时。 (但是,根据据CNNIC调查为“大约2/3的网民,每天用于在网上浏览文化内容的时间,不超过40分钟。根据全部受访者的回答计算的平均时间为每月25.6小时,平均每天仍然不到1小时。”)
3、美国57.3%的55-64岁之间的人上网。 而在中国为(参考了CNNIC网民调查的数据,其中性别配额为男性60%,女性40%;年龄配额为18岁以下15%,18-30岁55%,30-40岁20%,40岁以上10%),也就是说,上网人群中,中国的参与者更年轻。
4、除德国外,有大学或以上学历的人比高中或职业学校的人更可能上网。
5、韩国网民最信任网上信息,69.7%的网民认为网上的大部分信息都是可靠的。瑞典网民最不信任网络,36%的人认为网上没有或只有少量信息是可靠和精确的。
6、中国人通过网络极大的增加了和相同政治观点、爱好、信仰的人群的交往,而同亲朋好友交往和原来没太大变化。美国人正好相反。
7、西班牙和网民见面的最多(平均跟2.3个网友见面),而日本则不到1个(0.6),但中国网民中从未和网友见面的人数最高。
8、网民平均每周的锻炼时间多于非网民,日本除外。
9、在大多国家里,网民每周平均读书时间多于非网民,德国和美国除外。
10、网民平均看电视时间少于非网民。
11、被调查的大多数人不相信互联网可以使人们有更多的机会批评政府的政策,唯有中国例外。
12、大多数人并不相信上网能够使人们更好的理解政治,中国和美国外。
13、这么看,网民真是勤奋学习、积极锻炼、乐于交往的大大的好公民。
14、讨论区也是网民比较喜欢的一类虚拟社区,目前许多新闻类网站都针对热点问题开设了一些讨论区,供网民发表自己的观点。有24.2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经常固定地访问一些讨论区,参与热点话题的讨论。
15. 受访者认为如果设立网络警察对于人们的上网情况进行监控,对于网络社区发展会有什么影响
对于设立网络警察监控人们的上网情况,受访者意见存在一定的分歧,但多数人对此持赞成态度。42.47%的受访者认为这样做会促进网上社区的发展,31.54%表示无所谓,认为会限制社区发展的,占25.99%。
比较而言,年龄较大的受访者对于设立网络警察的态度更为消极。不过,女性受访者中,认为设立网络警察将促进社区发展的,占到了51.49%,而男性中同一比例仅为35.81%,可见,在社区中,女性对于安全性的需要更为强烈一些。
根据金兼斌先生对互联网扩散的研究显示:从实际的网民构成情况看,网民也基本上属于经济收入比较高、教育程度比较高的城镇非农业人群。据最新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2/1)》,网民中文化程度在高中以下的只占10.2%,绝大部分具有高中或高中以上学历:65%以上的用户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上,如果考虑到学生用户大多数为无收入人群,人均月收入在500元以上的用户比例会更高。而从用户的行业分布和职业分布中,则更可以清楚地看出,用户基本上属于城镇非农业人口,农林牧渔水利业通共才占1.3%。绝大部分用户都属于国家机关和各商业、企事业单位的员工以及学生,而在我国,这些人基本上属于市镇非农业人口。
从互联网本身的特点看,其使用需要有软硬件投资,还需要具备起码的文化水平和计算机素养(computer literacy)。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把绝大多数农民拒之于互联网的大门之外。
总部设在北京的ChinaBuzz.com总裁Steven Schwankert (Virtual China,November 9,1)在谈到中国的互联网市场前景时,批评西方很多投资者对大陆市场抱有天真的13亿消费者这样的"迷思"(1.3 billion consumers market myth)。在他看来,中国大陆的潜在网络消费者,充其量不过1个亿,即那些住在大中城市的人们。我们相信,选择"城镇非农业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作为互联网在我国扩散的饱和点,虽然在理论上不无可商榷之处,但在实际应用上,至少在现阶段,应该是恰当的。
我在前些日子一篇文字(《旺才:从矿难事故看底层民意的无奈》http://club.cat898.com/oldbbs200401/dispbbs.asp?boardID=1&replyID=209880&ID=25188&skin=1)中谈到:“...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阿克洛夫、斯宾塞和斯蒂格利茨,在其研究的非对称信息市场分析方面揭示:由于信息资源的拥有不平衡,“ 隐藏行动带来道德风险,行动不容易被观察到的人追求自我利益时会不负责任地损害他人利益。”我想,事件的最终原因正是如此,一方在占据强大信息资源的同时在最求利益的最大化,而另一方在没有任何警示和对相关信息的甚至无知状态下成了不折不扣的受害者。...”
也许,互联网这个中国城市人的特权品说明的只能如此,我们所忠爱的中文社区,我们这些网民,只能代表我们自己,其实,不管我们通过互联网再呼吁什么,再看到了什么,那不过,只能是,我们自己而已。
一切都表明:一个没有平等的社会,一切表象上合理的事物,都是建立在不平等上的畸形社会下发生的!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