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评心而论,朋友圈也学到了很多,我个人觉得发不发朋友圈完全是个人喜好…发朋友圈的热心生活,不发朋友圈的认真生活:)……无可厚非

https://mp.weixin.qq.com/s/QlIsRqGwZzCSoWgCCcv9Kg






你的微信朋友圈,也出现故障了吗?

前几天,一位网友发帖称:

自己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

但没想到,很快就有朋友私聊她:“又偷偷发朋友圈了?”


那一刻,她心跳漏了一拍,以为是自己不小心点错了。

可再三检查后,她确定自己发的是“私密状态”。

于是,她又小心翼翼反问朋友,为什么说“又?偷偷?”。

朋友回复她:

“看朋友圈有红点,显示是她的头像,但点进去什么也看不到。”




帖子发出后,#微信私密朋友圈有bug#的话题,迅速登上了热搜第一。


下面的评论区炸开了锅,大家惊恐万分:

“有点害怕”;

“最担心的事发生了……”;

“被看到我会发疯”。

更有不少人评论,之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还以为是别人发了朋友圈后又删掉了,所以自己才看不见。

很快,微信团队也公开致歉,并回应此bug已彻底修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似乎集体陷入一种困境:

在朋友圈坦率地按下发送按钮,越来越难了。

甚至还流行起一种新的发朋友圈方式:

先私密发送,过一段时间再公开。


用这样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又给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偷偷留了一扇窗。

为什么年龄越大,分享欲却越来越低了?

理由或许有千百种,但十点君觉得,最后原因恐怕殊途同归。


亚里士多德说,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人际关系的旋涡。

年轻时朋友圈分享得风生水起。

可进入社会以后,有了上下级,有了客户,有了同事,还有很多半熟不熟的陌生人。

当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人多了,嘴也杂了。

你发自己加班的照片,有人会觉得你是想在老板面前表现;

你发自己吃喝玩乐的照片,领导可能会觉得你工作不饱和;

你记录自己开心或者特别时刻,买房、买车、孩子优秀什么的,又会被人当成在炫耀;

就连你发宣泄情绪的负能量,还会被人教育不要无病而呻。

用句不太恰当的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

在自己地盘上做事,还得看别人眼色。



所以最后,所有想说的话,吃过的食物,见过的风景,都无一例外咽回了肚子。

分享欲,归零。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断言: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大抵如此。

说白了,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活法。

当你经历得越多,内心受到的框限就越多,分享的壁垒也会越来越高。

发朋友圈也就从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变成了一件需要更多勇气和决心的事情。

再加上站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压力。

人在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很难说话的。

少发或者不发朋友圈,有时不止是低调,也是一个人最大的体面。


朋友小美以前也是一个经常发朋友圈的人,一礼拜至少两三条。

但最近半年,从一礼拜一条,变成半个月一条甚至都不发了。

一次闲聊中她坦言:

每次发朋友圈,都有一种偶像包袱。

一张照片要拍好多遍,姿势和表情既要无可挑剔,又不显得刻意;

文案字不能太多,要兼具内容和思量。

如果发出去5分钟还没有人点赞,她会各种猜想和焦虑:

是不是发的内容太矫情了?是不是别人觉得自己在炫耀?

到后来,她就连出门的动力都变成,拍好看照片,发一组美美的朋友圈。

发出消息后便不停刷新手机,全然没有享受旅途的心思,而是期待他人的点赞与夸奖。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和小美一样的经历。

发个朋友圈,不仅要精心考虑九宫格排放顺序,仔细斟酌文案里的每一个字,甚至连发布时间都有讲究。


发完的那一刻,虚荣心达到顶端,而后开始陷入无尽的较劲中。

每个人都需要被外界关注,被别人认同,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

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心理。

然而,当一个人过多依赖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时,不可避免就会:

把朋友圈的评论和点赞数量和“我不好”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很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情绪里,不断内耗自己。

所以后来,小美决定放下对朋友圈的执念,尝试一点点改变自己的心态。

认真读书,认真散步,认真感受清晨的风、傍晚的太阳,也重新出发将自己的松弛放入这个世界。

她这才意识到,朋友圈里的是风景,朋友圈外的才是人生。


在网上刷到过一个帖子,博主讨论了一个不少人纠结的问题:

要不要关闭朋友圈?

博主自述,有一段时间,她一打开朋友圈整个人就非常焦虑。

一起毕业的同学已经买房又买车,她还在为下个月的房租焦头烂额;

同期做短视频的同行又出爆款了,她的稿子第三次被客户打回了;

又一个朋友官宣二胎,而她还在面对父母的催婚……

看到大家的生活都在闪闪发光,她觉得自己很失败很受挫:

明明大家都是同龄人,以前上学成绩甚至没有自己好,为什么现在都过得比自己好?

说实话,这样的情绪每个人或许多少都有过。

看着朋友圈里的光鲜亮丽,再看看一事无成的自己,和眼前平庸的日子,真的很难不受影响。


毕竟人的痛苦来源之一就在于,跟别人比较。

就连北大才女李雪琴也没不例外。

在一档节目里李雪琴谈到,以前的她看到朋友圈里同龄人又录了什么节目,拍了什么戏,也会自我怀疑。

但其实,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

只是用心经营朋友圈的人,总是擅长展示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对于旁观者而言,如果自身内核不稳的话,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眼里只看得到别人的光芒。

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关闭朋友圈,与浮躁虚妄的世界隔绝,也让自己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也许将来有一天,她们还会重新开启。

而那时的她们,已经足够强大,足够自信,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


信息时代,微信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也拉近了我们的社交距离。

很多人一开始发朋友圈,也是冲着分享生活、发表想法,希望通过发表的内容与朋友们创造社交链接。

只是人生很多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有些甜注定无法分享,有些苦必须自己去尝。

想起有位朋友,因为工作需要经常会采访一些行业的前辈,有时活动结束后也会发几张合影,分享自己的收获。

有一次她发了自己搬新家的朋友圈,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在背后议论她:

“认识的人多就是好,怪不得这么快就能买房”。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为了攒钱买房,她无数次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通宵加班,买完了房又到处出差,忙着挣钱还贷款。

但这就是朋友圈的现实,表面互捧,背地诋毁。



世上哪有那么多感同身受。

你分享自己的幸福,可能会成为别人恼火和仇视的原罪。

你诉说自己的不幸,他们更不会主动去理解,不在你身上撒盐的已经算得上是“善意”。

所以,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

我们没必要在朋友圈展示自己今天吃了什么大餐,去了哪里旅行。

也不必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晋升,老公又换了新车……

没必要让所有人知道真实你的人,因为很少有人会真的关心你。

如果有,很多也只是好奇和窥探罢了。

比起分享朋友圈,不如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收窄自己的表达面积。

你不需要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过得很好,你真的过得很好才最重要。


有人说,不发朋友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渐渐成熟的过程。

先是每天有分享不完的蓝天白云、一蔬一饭,紧接着那种激情、澎湃、兴奋的感觉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害怕被凝视,担心被解读,各式各样的标签、分组越来越多。

直到最后将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彻底隐藏起来,索然无味销声匿迹。

我也承认,我也是朋友圈中“沉默的大多数”。

除了偶尔分享自己的文章,转发公司新活动、新项目,基本成为生活的倾听者。

但不发归不发,我不反感别人发,甚至还挺佩服那些一直在朋友圈活跃,记录着朴实又精彩的生活的人。

我有一位读者,四十多岁了,每月会发15条朋友圈。

有时候是记录生活、记录心情,有时候是拍照片做视频,很真实也很热情,每条朋友圈都饱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情绪。


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炫耀打扰。

但我相信,更多的是和我一样欣赏她的人。

多么鲜活,多么勇敢,多么积极,多么自由。

也正是还有这样的人围绕在我们的朋友圈,让我们日益枯燥乏味的生活里,变得灵动有趣起来。

正如她的个人简介:“这是一个美好的私人纪念馆。”

有人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朋友圈:

“朋友圈就像是自己的房子一样,每一条内容都是室内设计,我只要我的房子好看,不需要人人都来参观我的房子。”

说到底,我们来这个世界是来体验生活的,不是来演绎完美的。

不发朋友圈,是为了沉下心来过好眼前的生活。

发朋友圈,也是为了呈现每个当下的鲜活。

没事的时候翻看以前那些零散而又美好的记录,回忆我们,如何在短暂又漫长的一生里,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无论如何,我们的最终目的 ,是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点个“在看”,只要能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够了。

现在的你还经常发朋友圈吗?欢迎来留言区一起聊聊吧。


作者 | 小嗲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林溪安,视频号:林溪安。每日清晨和你说早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家园 / 人到中年 / 评心而论,朋友圈也学到了很多,我个人觉得发不发朋友圈完全是个人喜好…发朋友圈的热心生活,不发朋友圈的认真生活:)……无可厚非

    https://mp.weixin.qq.com/s/QlIsRqGwZzCSoWgCCcv9Kg






    你的微信朋友圈,也出现故障了吗?

    前几天,一位网友发帖称:

    自己发了一条“仅自己可见”的朋友圈。

    但没想到,很快就有朋友私聊她:“又偷偷发朋友圈了?”


    那一刻,她心跳漏了一拍,以为是自己不小心点错了。

    可再三检查后,她确定自己发的是“私密状态”。

    于是,她又小心翼翼反问朋友,为什么说“又?偷偷?”。

    朋友回复她:

    “看朋友圈有红点,显示是她的头像,但点进去什么也看不到。”




    帖子发出后,#微信私密朋友圈有bug#的话题,迅速登上了热搜第一。


    下面的评论区炸开了锅,大家惊恐万分:

    “有点害怕”;

    “最担心的事发生了……”;

    “被看到我会发疯”。

    更有不少人评论,之前就发现了这个问题,还以为是别人发了朋友圈后又删掉了,所以自己才看不见。

    很快,微信团队也公开致歉,并回应此bug已彻底修复。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似乎集体陷入一种困境:

    在朋友圈坦率地按下发送按钮,越来越难了。

    甚至还流行起一种新的发朋友圈方式:

    先私密发送,过一段时间再公开。


    用这样的方式,记录自己的生活,又给真正关心自己的人偷偷留了一扇窗。

    为什么年龄越大,分享欲却越来越低了?

    理由或许有千百种,但十点君觉得,最后原因恐怕殊途同归。


    亚里士多德说,从本质上讲,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所以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陷入人际关系的旋涡。

    年轻时朋友圈分享得风生水起。

    可进入社会以后,有了上下级,有了客户,有了同事,还有很多半熟不熟的陌生人。

    当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人多了,嘴也杂了。

    你发自己加班的照片,有人会觉得你是想在老板面前表现;

    你发自己吃喝玩乐的照片,领导可能会觉得你工作不饱和;

    你记录自己开心或者特别时刻,买房、买车、孩子优秀什么的,又会被人当成在炫耀;

    就连你发宣泄情绪的负能量,还会被人教育不要无病而呻。

    用句不太恰当的形容,那种感觉就像是:

    在自己地盘上做事,还得看别人眼色。



    所以最后,所有想说的话,吃过的食物,见过的风景,都无一例外咽回了肚子。

    分享欲,归零。

    心理学家阿德勒曾断言:一切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

    大抵如此。

    说白了,人在每一个阶段,都有每一个阶段的活法。

    当你经历得越多,内心受到的框限就越多,分享的壁垒也会越来越高。

    发朋友圈也就从一件自然而然的事,变成了一件需要更多勇气和决心的事情。

    再加上站在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各有各的苦,各有各的压力。

    人在咬紧牙关的时候,是很难说话的。

    少发或者不发朋友圈,有时不止是低调,也是一个人最大的体面。


    朋友小美以前也是一个经常发朋友圈的人,一礼拜至少两三条。

    但最近半年,从一礼拜一条,变成半个月一条甚至都不发了。

    一次闲聊中她坦言:

    每次发朋友圈,都有一种偶像包袱。

    一张照片要拍好多遍,姿势和表情既要无可挑剔,又不显得刻意;

    文案字不能太多,要兼具内容和思量。

    如果发出去5分钟还没有人点赞,她会各种猜想和焦虑:

    是不是发的内容太矫情了?是不是别人觉得自己在炫耀?

    到后来,她就连出门的动力都变成,拍好看照片,发一组美美的朋友圈。

    发出消息后便不停刷新手机,全然没有享受旅途的心思,而是期待他人的点赞与夸奖。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过和小美一样的经历。

    发个朋友圈,不仅要精心考虑九宫格排放顺序,仔细斟酌文案里的每一个字,甚至连发布时间都有讲究。


    发完的那一刻,虚荣心达到顶端,而后开始陷入无尽的较劲中。

    每个人都需要被外界关注,被别人认同,以此来满足自己的存在感。

    这是最正常不过的心理。

    然而,当一个人过多依赖他人的看法和评价时,不可避免就会:

    把朋友圈的评论和点赞数量和“我不好”联系在一起。

    这样的观念一旦形成,就很容易陷入患得患失的情绪里,不断内耗自己。

    所以后来,小美决定放下对朋友圈的执念,尝试一点点改变自己的心态。

    认真读书,认真散步,认真感受清晨的风、傍晚的太阳,也重新出发将自己的松弛放入这个世界。

    她这才意识到,朋友圈里的是风景,朋友圈外的才是人生。


    在网上刷到过一个帖子,博主讨论了一个不少人纠结的问题:

    要不要关闭朋友圈?

    博主自述,有一段时间,她一打开朋友圈整个人就非常焦虑。

    一起毕业的同学已经买房又买车,她还在为下个月的房租焦头烂额;

    同期做短视频的同行又出爆款了,她的稿子第三次被客户打回了;

    又一个朋友官宣二胎,而她还在面对父母的催婚……

    看到大家的生活都在闪闪发光,她觉得自己很失败很受挫:

    明明大家都是同龄人,以前上学成绩甚至没有自己好,为什么现在都过得比自己好?

    说实话,这样的情绪每个人或许多少都有过。

    看着朋友圈里的光鲜亮丽,再看看一事无成的自己,和眼前平庸的日子,真的很难不受影响。


    毕竟人的痛苦来源之一就在于,跟别人比较。

    就连北大才女李雪琴也没不例外。

    在一档节目里李雪琴谈到,以前的她看到朋友圈里同龄人又录了什么节目,拍了什么戏,也会自我怀疑。

    但其实,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

    只是用心经营朋友圈的人,总是擅长展示自己光鲜亮丽的一面。

    但对于旁观者而言,如果自身内核不稳的话,就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眼里只看得到别人的光芒。

    于是越来越多人选择关闭朋友圈,与浮躁虚妄的世界隔绝,也让自己静下心来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也许将来有一天,她们还会重新开启。

    而那时的她们,已经足够强大,足够自信,坦然接受自己的一切。


    信息时代,微信改变了我们的沟通方式,也拉近了我们的社交距离。

    很多人一开始发朋友圈,也是冲着分享生活、发表想法,希望通过发表的内容与朋友们创造社交链接。

    只是人生很多时候其实是孤独的,有些甜注定无法分享,有些苦必须自己去尝。

    想起有位朋友,因为工作需要经常会采访一些行业的前辈,有时活动结束后也会发几张合影,分享自己的收获。

    有一次她发了自己搬新家的朋友圈,没想到第二天就有人在背后议论她:

    “认识的人多就是好,怪不得这么快就能买房”。

    但这些人不知道的是,为了攒钱买房,她无数次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通宵加班,买完了房又到处出差,忙着挣钱还贷款。

    但这就是朋友圈的现实,表面互捧,背地诋毁。



    世上哪有那么多感同身受。

    你分享自己的幸福,可能会成为别人恼火和仇视的原罪。

    你诉说自己的不幸,他们更不会主动去理解,不在你身上撒盐的已经算得上是“善意”。

    所以,越来越多人开始意识到:

    我们没必要在朋友圈展示自己今天吃了什么大餐,去了哪里旅行。

    也不必炫耀自己的孩子有多优秀,自己的工作得到了晋升,老公又换了新车……

    没必要让所有人知道真实你的人,因为很少有人会真的关心你。

    如果有,很多也只是好奇和窥探罢了。

    比起分享朋友圈,不如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收窄自己的表达面积。

    你不需要所有的人都知道你过得很好,你真的过得很好才最重要。


    有人说,不发朋友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人渐渐成熟的过程。

    先是每天有分享不完的蓝天白云、一蔬一饭,紧接着那种激情、澎湃、兴奋的感觉逐渐消失。

    取而代之的是害怕被凝视,担心被解读,各式各样的标签、分组越来越多。

    直到最后将自己的生活和情绪,彻底隐藏起来,索然无味销声匿迹。

    我也承认,我也是朋友圈中“沉默的大多数”。

    除了偶尔分享自己的文章,转发公司新活动、新项目,基本成为生活的倾听者。

    但不发归不发,我不反感别人发,甚至还挺佩服那些一直在朋友圈活跃,记录着朴实又精彩的生活的人。

    我有一位读者,四十多岁了,每月会发15条朋友圈。

    有时候是记录生活、记录心情,有时候是拍照片做视频,很真实也很热情,每条朋友圈都饱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大大方方展示自己的情绪。


    也许在有的人看来这是一种炫耀打扰。

    但我相信,更多的是和我一样欣赏她的人。

    多么鲜活,多么勇敢,多么积极,多么自由。

    也正是还有这样的人围绕在我们的朋友圈,让我们日益枯燥乏味的生活里,变得灵动有趣起来。

    正如她的个人简介:“这是一个美好的私人纪念馆。”

    有人曾这样形容自己的朋友圈:

    “朋友圈就像是自己的房子一样,每一条内容都是室内设计,我只要我的房子好看,不需要人人都来参观我的房子。”

    说到底,我们来这个世界是来体验生活的,不是来演绎完美的。

    不发朋友圈,是为了沉下心来过好眼前的生活。

    发朋友圈,也是为了呈现每个当下的鲜活。

    没事的时候翻看以前那些零散而又美好的记录,回忆我们,如何在短暂又漫长的一生里,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无论如何,我们的最终目的 ,是经营好自己的生活。

    点个“在看”,只要能活出自己想要的生活,那就够了。

    现在的你还经常发朋友圈吗?欢迎来留言区一起聊聊吧。


    作者 | 小嗲

    编辑 | 张敬,两眼带刀混账到老。

    主播 | 林溪安,视频号:林溪安。每日清晨和你说早安。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下方卡片 发现更多美文

    • 发朋友圈就是把自己的日记给大家看。跟这个坛子上发贴讲自己家那点事差不多。 +5
      • 我觉得发朋友圈是 80% 的晒 (expose) 自己的生活;肉联是 80% 是交流 (info exchange)。 +3
        • 很多都是晒娃的
          • 晒 = 晒 humans + 晒 objects + 晒 processes (including life styles)
            • 有的微友发朋友圈的速度远高于我们点赞的速度,自愧不如啊
    • 微信这种东西,现在真是不怎么用。朋友圈更是不看不参与。
    • 一发不可收拾😄
    • 看朋友圈有红点,显示是他的头像,但点进去什么也看不到。这事前一阵我见过,看到一个久未联系也从不发圈的高中同学头像红点,但点进去什么都没有,着实纳闷了一下
      • 红码?
      • 应该是发了朋友圈,但是你是被屏蔽的。
        • 伤害极大了
    • 现在基本上不看朋友圈,也没有发朋友圈的欲望,一年可能会偶尔发一两次 +2
      • 差不多,我也是每年元旦发一次。
    • 链接中的标题是“ “新型朋友圈”正在流行:当一个人,开始长期不发朋友圈,要恭喜了!“….. 估计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点的链接:)
    • 有的人 天天发 作为旁观者有些烦~~~ 还有一个同学,每天早上 6 AM 一大早都发问候,都是人工智能自动生成的煽情文字 我看着烦 而且是一种干扰 就把他拉黑了
    • 哈哈,微信不让你保护隐私,有些人用朋友圈当日记用的,还是被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