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Loading...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Ad by
  • 最优利率和cashback可以申请特批,好信用好收入offer更好。请点链接扫码加微信咨询,Scotiabank -- Nick Zhang 6478812600。

好久没有上贴了,转一篇评论故乡青岛的文章《青岛,你为什么这么粗心?》(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有些方面,可以勾勒城市的轮廓;一些具象,可以润色出城市的灵魂,我们称之为一个城市的景商、情商、智商、财商。

  景商:9分

  评价:粗朗


  景商若是指一个城市的“容颜”,那么在城市多姿身影的神秘面纱之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就是就是明眸黛眉,例如青岛的海和老房子,勾勒出北方式粗眉大眼的同时却在疏朗里流露着些许温柔。

  海和老房子撑起了青岛景商的80%,“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表达了天人合一后绚丽色彩给人的心怡。青岛的海在明快的色彩下隐藏着化解冰雪的温柔,作为北方唯一不冻的深水港,青岛吸引着一个世纪前的德国发动战争并最终成功割据。

  温柔外化成为岬湾相间的海岸线上乖顺而与人相依的细软天然沙滩,是青岛景商中无可替代的主角之一。同样是海,不远处的大连就拥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由礁石卵石垒成的海岸硬朗而不羁,一如海明威笔下豪情万丈而百折无悔的海。

  这片温驯的海还未定型,每年以2-3毫米向海面靠拢的胶州湾对海面的渴望颇有当年小美人鱼的风范,海底暗涌的澎湃影响着陆地上相连的梦想。有一座和青岛隔海相望的小岛,被称为黄岛。虽然也是青岛的一部分,但是3.5海里的距离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政府计划着要修一座跨海大桥让天堑变为通途。但是如今一步步变浅的海底正在影响着这个计划,谁都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醒来,发现海面与桥梁之间的高度已经无法通过一艘海轮?

  和自然景观相呼应,老房子是青岛的人文景观中最值得自豪的部分。其实青岛也没什么真正的老房子。即使是最值得一看的德式建筑和里院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的青岛遗留有近三百处、涉及二十多个国家风格的欧式建筑,拥有以关隘命名的八条街道而得名的八大关是这种殖民时期遗留建筑的集中地,其中最著名的一栋据说是1932年一位俄罗斯公爵修的,这栋被称为花石楼的建筑融合了整个西方建筑艺术史上的精华:遵循典型的欧洲古堡式风格的同时融入了希腊罗马艺术的因素还兼有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当然,在青岛最多的还是血统纯正的德式建筑,就地选取的花岗岩、闪绿岩、墨灰石等等建材闪现着取之天地的粗犷与豪情。它们的外围景致因地制宜,山高海下的格局与中式建筑的天人观异曲同工,或者说更像是对中国山水布局的仿拟。于是殖民文化的印痕也终于淡化在与中式生活的融合之中。意味深长的是:德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在青岛得到了相当好的保存,相比之下,德国境内的同期建筑因翻新改造和战争破坏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比较中国盛唐风格的寺庙在日本奈良展现风姿而炎黄古国却荡然无存的事实,不得不惊叹历史的相似。

  翻过侵略历史页面,今天的青岛人对德式建筑接受得心平气和,1903年由建筑师拉查鲁维茨为首任青岛总督托尔帕尔设计建造的官邸于99年五月辟为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德国传教士开办的圣米厄尔教堂,除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之外,每周还有大约两千名教友来这里作弥撒德。今天青岛市人大、政协的所在地是1906年建成的德式建筑,整体造型呈凹字型的建筑采用了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中轴线异常突出。总体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高20米,红筒瓦覆顶,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听说在连日暴雨的肆虐下,青岛曾经出现新城区下水系统全面瘫痪的情况。而老城区由德国建筑师一百年前修造的排水系统,却运作正常。在民间最质朴的认可下,青岛方言里至今仍使用德语词“古利”称呼下水管道的铁盖。

  相比较于德式建筑是青岛的被动西化,里院是青岛对西方风格的主动拿来。一百多年以来,在青岛市河南路、云南路等地现存的数十家里院中改良的西式楼房里,青岛人享用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同居之美”。里院是二到三层的木头结构房子围成的一种院落,上面巴附着横瓦的瓦顶,门窗基本都开往一侧,说白了就是直排竖分的西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怪胎。全楼无论同居着多少户人家,共享的都是一个水龙头和一个厕所。当年因历史原因,里院完全是旧青岛各机关小职员、小商贩等中下层市民的聚居地,生活在一起的大家相互帮助互敬互爱,唯一缺少的是隐私保护。邀想传说中的崂山道士辛苦学艺,为的也就只是能够穿墙而入。这种洞察他人隐私的愿望,一脉相传着人性中渴望交流的部分。而粗率的个性却忽略了彼此尊重的空间。

  提到这个城市的建筑,不可不提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五四广场上的“五月的风”——空旷广场孑然着的抽象艺术雕塑,旋转的风顶端加个火炬头临海凭风,空荡荡再无其他的空间回荡着北方式的粗犷和大气。听说曾经在20名市民和游客中随机做过一次采访,主题是雕塑的造型到底是什么。认为是“火炬”的为 3人,象征五四运动的革命圣火;说它是“旋风” 的有2人,象征青岛蓬勃发展;1人说它是“足球”;1人说它是“火轮”;1人说它是“冰激凌”;另外12人干脆摇头,不知道鸟生鱼汤为何物也。

  情商:8分

  评价:粗爽

  一个城市的情商无可置疑地应该包括其友善度、自由度、浪漫度等等等等,当然也包括城市沿袭下来的历史个性。比如隶属古代齐国一地的青岛无可避免地传承了齐文化主流特征的开放和霸气。灭了海边东夷民族的齐国在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重农抑商的战国时代唯齐重商,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享乐文化的发达,除了千古流传的“齐人之福”以外,这里还是中国最早出现娼妓的地方。

  延续在青岛人血脉之中的享乐传统,是青岛人成天快快乐乐的先天因素。海浪和啤酒,这两种翻腾着泡沫的物质,支配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喝啤酒,洗海水澡,就是青岛人的日常生活。而啤酒节将这种生活的推向了极端,推向了令人迷狂的高潮。自1903年青岛啤酒厂建厂起,啤酒就溶进了青岛人的血液中,成为青岛文化的一部分。建立在已经成为青岛的传统的啤酒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啤酒节,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公众参与程度高、民间色彩相当强的“新民俗”。

  中国许多城市亦步亦趋于德国慕尼黑啤酒节,蜂拥着推出自己的啤酒节,比如大连天津重庆,今年都在青岛之前启动了啤酒节,大连因为是和中国轻工业协会合办,规格还是国家级的。但像青岛这样,啤酒洞穿了一个世纪的激情,从一个国家的消费启蒙者,沉淀为一个城市的市民性,恐怕是绝无仅有。啤酒节让我们看到了同样是青岛粗的一面,粗野的勃勃生机。

  啤酒在青岛上升为地域性文化徽标始于十三年前啤酒节的上演。这个年度的节日里你可以真正感受啤酒所主宰的一切。比如今年的啤酒城座落在青岛市郊,深夜交通不算便利,专为啤酒节所设的啤酒城一年只能大用一次,时间半个月,门票20元左右,里面由厂商各自装饰特色大棚,邀人品酒,比起其他城市啤酒节的5元门票和临时搭棚,这里显得隆重而贵族化。由于青啤在青岛的市场地位不容置疑,许多国内啤酒商无力也不愿陪太子读书,参节品牌不多,这个节的消费内涵更多地为娱乐性替代。

  但是有限的消费选择和相当的消费门槛,却吸纳了众多的人流。据说十五天节日期间的全市旅游收入达到14亿元,是去年十一黄金周的两倍,游客节和市民节的完美共生,也许只能归功于青岛的啤酒主义惯性。小街小巷的烟火气里,随时随地可以“哈”的啤酒是青岛市井文化的显影剂。中国人常说的是酒后吐真言而德国人的话是真理在酒中,其中的微妙口径折射出东西方酒文化差异,一个重在调养另一个则重在享乐。所以,在世界各地,希腊酒神都以放诞松绑着人类的沉重肉身,而在青岛,休闲性的啤酒文化折衷地露了面,又比中国其他地方都更深入城市肌理。

  青岛人的啤酒情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无处不在,走在青岛街头,有少年提着装了啤酒的塑料袋轻跃而过,滴水不漏是手中的酒。——青岛人用塑料袋装啤酒,方便得前所未有的工具和豪爽得一塌糊涂的随意相映成趣。路边的小摊随处可见笑得满脸花开的大嫂,手下的铁桶依稀仿佛是火车上装茶水用的直径一米的铁桶——那是卖啤酒的。容器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喝的爽快。青岛人称喝啤酒为“哈啤酒”,开口呼的“哈”字比起中国传统齐齿呼的“饮”字,自是多了说不出的痛快。在这个啤酒国度里,随时随地你都可以看到有人豪饮这种马尿色的液体,一脸生平畅事莫过于此的感觉。

  海澡是青岛人生活的另一部分,夕阳之下,闪着一片细碎金光的海水里人头攒动。身着浴衣四处走动的人群中有不少青岛的啤酒宝贝,他们大都四十上下,男性人士。名片是凸出的小腹,那里凝聚着他们对这座城市以及城市特产的钟爱。

  这是一个愿意随时向陌生人微笑的城市,在街头的采访中,各色人群纷纷微笑着说明对外地人的欢迎。酒吧里,一名男子回答完问题之后冲着来自湖南的记者伸出大手“来,握个手!”连带着街头的小狗也特兴奋,黝黑黝黑的大眼里充满和人接近的渴望,毛茸茸的卷尾晃得让人不忍拒绝。路过的男孩在和小狗的嬉戏中把青岛的友善发挥得淋漓尽致。

  财商:7分

  评价:粗豪

  城市的财商具象为市民的理财观念,城市的投资环境以及这个城市的实际财经状况等等。

  首先让人联想的当然是青岛的啤酒,溯源而上,别名波打酒的啤酒在青岛的落地归功于1903年,一名德国商人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一个世纪以后的青啤已经出落得艳丽不可方物。没有人会否认啤酒在青岛工业中的重要性。今天的青啤是中国啤酒行业含金量最高的价值品牌,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之外在啤酒之乡——德意志的土地上也享有相当的知名度。有预计说21世纪中国的啤酒消费量会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其中青啤的贡献自是不可低估。

  消费意识超前的青岛人乐于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青岛的消费贷款额居山东省第一,个人消费信贷的主要增长点是住房和汽车的贷款。在湖南卫视的一次街头采访中,曾经现场提问:“如果给你十万块钱,你会怎么用?”对于这笔不大不小的钱,青岛市民们回答的是“买房”、“买房”、“买车”……很切实的理想。只是当消费失去创意,这个城市会不会变得过于实际?

  青岛图书馆的馆长鲁海说:”青岛人不像温州人那样,经商意识特别浓厚。像青岛集中了全国的海洋专家的60%,科研成果十分显著,但是没有一个相关产业,反而是深圳出了个海王集团,我们是把科技成果卖给别人,却没有自己做产业的打算,所以青岛是海洋科技的大市,不是海洋产业的大市。”没有自己创业的奢望,也未曾想过要到外地去发展,青岛人有一种“最好不过青岛”的默想。在湖南卫视现场采访的另外一个问题——有关创业的地点时,青岛人普遍选择留守本地.在街头采访的一位老师冷静地分析着,“现在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也到青岛来了”所以,她会留在青岛。后来,记者在酒吧又遇到这位身着白色吊带裙的文静女子,很怡然自乐的样子.

  记者逮住了路边一位具有“典型啤酒肚”的男子,提问创业地点。他说去过很多地方,包括南方、北方和西方,发现很少比青岛好的地方。比青岛好的地方大都消费太高,没有青岛这么自在。今年36岁,正值本命年的他笑呵呵地说着本届啤酒节的吉祥物“洋洋”除了可爱和他差不多以外,啤酒肚也有得一拼。此外更多类似的是市民们以毫不犹豫的近似自恋的口气配合着开心的大笑:“当然是青岛”。——这是青岛人的豪爽,绝不扭捏作态.

  智商:5分

  评价:粗陋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民间文化的活跃度,消费文化的格调以及文化的创新度等等圈出的是一个城市的智商。

  青岛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地方,.虽然处于齐鲁文化的辐射地带,但是几千年来传承的是渔民们与礼乐文化隔绝的朴素.唯一的传说是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出海以及崂山道士的荒唐.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分析的,青岛文脉源于四支,一支是小国---东夷民族的海岱文化,一支是后来灭了东夷民族的齐国文化,一支是偏流---崂山的道教方士文化,还有一支就是殖民时期带来的西洋近代文化,而这几种合力里,就数齐文化对今天的青岛影响最弱,因为时代太过久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青岛人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文化,所以才修建了“五四广场”,而实在也是自知文化意味上的缺失,所以偌大的广场除了地标雕塑“五月的风”之外别无它物。那个火炬上凝固着延续了八十年的文化记忆,但是在惊心动魄的激越中,青岛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线的作用,中心终究是北京和上海。就象在近现代的文化史上,青岛并不缺少显赫的名士,康有为、老舍、闻一多、蒲松龄、洪深、梁实秋、萧军、萧红等等,但他们始终只是青岛的过客,仅仅路过或者度假,呆的时间最长的康有为也只是安度晚年而已。

  曾经精雕细刻地爱赞过青岛的闻一多,对青岛的文化终究是不满的:“我们这青岛,凡属自然的都好,属于人事的种种趣味,缺憾太多,谈话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然而这一点便不容易满足。”不是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不太多的机会阻挡了外来文化精英的脚步。在文化上,青岛之所以做不到和同为后起移民城市的上海平起平坐,或许一个很重要的原由就在于它的这种尴尬位置。即使有文化人来,也只能在此短暂游居,终将因这窒息的文化氛围而离开。所以青岛会有值得一提的游居文化,却始终缺乏原创的声音。闻一多早已向友人说出了他的抱怨,今天的青岛文化延续了一个世纪,而历史依旧在轮回。

  现代的声光色影里凝聚着最新的文化信息。足以展示一个城市最现代的文化状态。一家店名为“音像总汇”的碟店,是青岛文化圈内人经常光顾的地方。记者迈步走进这家并不打眼的门面,向店主声明做青岛城市文化专题的来意,弯腰整理新碟的店主头也不抬地打断记者“青岛哪有文化?”这是一场刚开头就已经注定了基调的采访,笃定得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

  白纸黑字的印刷书籍仍是许多人的最爱,所以一个城市书店的语态不妨看成它文化灵魂的风向标。很不幸,青岛的书店现在时进行得只能让人扼腕。虽号称着有一家据说大而全、上下三层的书城,但大而全的超市式格局无疑限制了其向纵深的发展。没有人可以想象一家真正的书店会挂出“11元/斤”的招牌,这是青岛人将超市和书市的完美融合。而且,就是这样一个书店,青岛人中同样有别样的意见。“文化氛围不大好。书城虽然人那么多,但真正买书的或感兴趣的并不多,他需要的书他并不去买,他只是去转一转、逛一逛。”

  青岛并非没有真正的书店,虽然带着几分悲壮的惨淡。张兵林,青岛一家真正的书店“学苑书店”的老板,他的书店坐落在街角里有些寂寞,和正在支撑中的西西弗书店以及已经关门的博尔赫斯书店属于同类。“看学术书的少,但也有人需要”“经营商业的书,为了效益”“文化类《书城》卖得最好,像《读书》什么他们都看不惯。”“生存得有点艰难……”“青岛总的来说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虽然感叹自己生存得有点艰难,张兵林还是在青岛的新城区又开了一家分店,并且装修得挺不错的。所以,叹归叹,他对青岛文化的前景还是寄予厚望的。青岛看似暗淡的文脉上终有一抹乐观的亮色。只要好书有人读,就终究是有希望的。

  如果传统的文化氛围体现于街角的书店和碟店,那么能够体现一个城市文化暗地活力前卫新潮的可能地点往往是咖啡店和酒吧。一家名为“自由人”的咖啡吧,听说是摄影与摩托爱好者的集中地。店里回旋着爵士,墙上一幅哈雷机车的木雕是“自由”的点睛,速度与光影完美结合后,灵动的世界凝聚为冷静的狂喜。粗犷的意境于是漫溢。瘦瘦高高、休闲味道十足的吧主说起这家bar胎出的原由,一群爱好摄影和摩托的朋友找不到一起玩的合适地点,所以喜欢音乐的三兄妹辞职搞起了这个小资唯美的bar。下午时分,店里除了记者一行,别无他人,蓝调得有些清冷。与“自由人”氛围背道而驰的是“街角”,推开吧门时音乐轰鸣而来,敲击入门者的耳膜。胖得可以模仿尹相杰的吧主宣称自己的风格是大雅大俗,号称自己热爱格瓦纳。不大的吧内音乐和人声鼎沸,掷骰子、踢桌上足球正在不亦乐乎地进行中。情绪至高处,可看到中年的伯伯幸福地跳房子。

  青岛的酒吧虽是一应俱全,但泡吧的人群并不活跃,就是那么几个人,在几个酒吧之间轮流转换,不管去哪个地方碰到的都是同样的面孔。还没形成那种很多人共同的意识:我们在家里吃完饭,我们去泡吧。即使是青岛最好的酒吧之一——“音乐厨房”都有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感觉,经营者虽然也有一头长发扎成马尾,并不另类得异类,他说自己算是比较正统的。冷静分析青岛文化现状的时候,他的嗓音低沉而磁性。“那些敢往前冲的人太少了。观众也好,热爱音乐的人也好,人群非常少。你像地下演出,就是那批人。”

  “黄梁公主”是青岛首屈一指的地下乐队,他们不仅仅搞音乐,前段时间他们刚搞了一个先锋小话剧演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青岛首屈一指的乐队,在全国的影响也是很有限的。他们的主创,平时有着一份稳固的职业,乐队更多地只是他的一种爱好。这种沉寂的状态是和青岛酒吧的氛围相适应的,青岛缺少的不是酒吧,而是泡吧的意识;青岛并非没有地下音乐,只是缺少对它的狂热。但是,谈到地下音乐和酒吧的前景,吧主充满着希望“应该还可以,要培养一些人,总有一些人会成长”。

  碟店、书店、咖啡吧、和酒吧立体勾勒着整个青岛的文化地图。当每一个单项都指向寂寞与冷落,青岛文化整体的粗疏甚至粗陋就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从文化沙漠到文化边城。这始终是一个只适合旅游休闲的城市,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呆久了终究会觉得很压抑。

  一个美丽的城市,拥有卓越的景商,可是智商却着实让人不敢恭维。还有表面上不错的财商和实在不错的情商。像很多人所说的,这是一个适于休憩的城市,一个适于观望的城市。粗犷的景商加上粗豪的情商,粗朴的财商以及粗疏的智商,象形痛感——青岛,你为什么这么“粗心”?若精致是小气的另外一种说法,那么粗心又会是什么的昵称呢?

  青岛,在痛爱中走过的城市。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Report

Replies, comments and Discussions:

  • 枫下沙龙 / 游山玩水 / 好久没有上贴了,转一篇评论故乡青岛的文章《青岛,你为什么这么粗心?》(ZT)
    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有些方面,可以勾勒城市的轮廓;一些具象,可以润色出城市的灵魂,我们称之为一个城市的景商、情商、智商、财商。

      景商:9分

      评价:粗朗


      景商若是指一个城市的“容颜”,那么在城市多姿身影的神秘面纱之后,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就是就是明眸黛眉,例如青岛的海和老房子,勾勒出北方式粗眉大眼的同时却在疏朗里流露着些许温柔。

      海和老房子撑起了青岛景商的80%,“红瓦绿树,碧海蓝天”表达了天人合一后绚丽色彩给人的心怡。青岛的海在明快的色彩下隐藏着化解冰雪的温柔,作为北方唯一不冻的深水港,青岛吸引着一个世纪前的德国发动战争并最终成功割据。

      温柔外化成为岬湾相间的海岸线上乖顺而与人相依的细软天然沙滩,是青岛景商中无可替代的主角之一。同样是海,不远处的大连就拥有着截然不同的风格,由礁石卵石垒成的海岸硬朗而不羁,一如海明威笔下豪情万丈而百折无悔的海。

      这片温驯的海还未定型,每年以2-3毫米向海面靠拢的胶州湾对海面的渴望颇有当年小美人鱼的风范,海底暗涌的澎湃影响着陆地上相连的梦想。有一座和青岛隔海相望的小岛,被称为黄岛。虽然也是青岛的一部分,但是3.5海里的距离造成了青黄不接的局面,政府计划着要修一座跨海大桥让天堑变为通途。但是如今一步步变浅的海底正在影响着这个计划,谁都不知道会不会有一天醒来,发现海面与桥梁之间的高度已经无法通过一艘海轮?

      和自然景观相呼应,老房子是青岛的人文景观中最值得自豪的部分。其实青岛也没什么真正的老房子。即使是最值得一看的德式建筑和里院也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现在的青岛遗留有近三百处、涉及二十多个国家风格的欧式建筑,拥有以关隘命名的八条街道而得名的八大关是这种殖民时期遗留建筑的集中地,其中最著名的一栋据说是1932年一位俄罗斯公爵修的,这栋被称为花石楼的建筑融合了整个西方建筑艺术史上的精华:遵循典型的欧洲古堡式风格的同时融入了希腊罗马艺术的因素还兼有哥特式建筑的特色。

      当然,在青岛最多的还是血统纯正的德式建筑,就地选取的花岗岩、闪绿岩、墨灰石等等建材闪现着取之天地的粗犷与豪情。它们的外围景致因地制宜,山高海下的格局与中式建筑的天人观异曲同工,或者说更像是对中国山水布局的仿拟。于是殖民文化的印痕也终于淡化在与中式生活的融合之中。意味深长的是:德国殖民时期的建筑在青岛得到了相当好的保存,相比之下,德国境内的同期建筑因翻新改造和战争破坏早已变得面目全非。比较中国盛唐风格的寺庙在日本奈良展现风姿而炎黄古国却荡然无存的事实,不得不惊叹历史的相似。

      翻过侵略历史页面,今天的青岛人对德式建筑接受得心平气和,1903年由建筑师拉查鲁维茨为首任青岛总督托尔帕尔设计建造的官邸于99年五月辟为博物馆并正式对外开放。 德国传教士开办的圣米厄尔教堂,除了络绎不绝的参观者之外,每周还有大约两千名教友来这里作弥撒德。今天青岛市人大、政协的所在地是1906年建成的德式建筑,整体造型呈凹字型的建筑采用了19世纪欧洲公共建筑的对称平面,中轴线异常突出。总体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高20米,红筒瓦覆顶,砖石和钢木混合结构。听说在连日暴雨的肆虐下,青岛曾经出现新城区下水系统全面瘫痪的情况。而老城区由德国建筑师一百年前修造的排水系统,却运作正常。在民间最质朴的认可下,青岛方言里至今仍使用德语词“古利”称呼下水管道的铁盖。

      相比较于德式建筑是青岛的被动西化,里院是青岛对西方风格的主动拿来。一百多年以来,在青岛市河南路、云南路等地现存的数十家里院中改良的西式楼房里,青岛人享用着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的”同居之美”。里院是二到三层的木头结构房子围成的一种院落,上面巴附着横瓦的瓦顶,门窗基本都开往一侧,说白了就是直排竖分的西式商住一体楼房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围合式平房相结合的怪胎。全楼无论同居着多少户人家,共享的都是一个水龙头和一个厕所。当年因历史原因,里院完全是旧青岛各机关小职员、小商贩等中下层市民的聚居地,生活在一起的大家相互帮助互敬互爱,唯一缺少的是隐私保护。邀想传说中的崂山道士辛苦学艺,为的也就只是能够穿墙而入。这种洞察他人隐私的愿望,一脉相传着人性中渴望交流的部分。而粗率的个性却忽略了彼此尊重的空间。

      提到这个城市的建筑,不可不提的还有一点,那就是五四广场上的“五月的风”——空旷广场孑然着的抽象艺术雕塑,旋转的风顶端加个火炬头临海凭风,空荡荡再无其他的空间回荡着北方式的粗犷和大气。听说曾经在20名市民和游客中随机做过一次采访,主题是雕塑的造型到底是什么。认为是“火炬”的为 3人,象征五四运动的革命圣火;说它是“旋风” 的有2人,象征青岛蓬勃发展;1人说它是“足球”;1人说它是“火轮”;1人说它是“冰激凌”;另外12人干脆摇头,不知道鸟生鱼汤为何物也。

      情商:8分

      评价:粗爽

      一个城市的情商无可置疑地应该包括其友善度、自由度、浪漫度等等等等,当然也包括城市沿袭下来的历史个性。比如隶属古代齐国一地的青岛无可避免地传承了齐文化主流特征的开放和霸气。灭了海边东夷民族的齐国在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重农抑商的战国时代唯齐重商,伴随经济发展而来的是享乐文化的发达,除了千古流传的“齐人之福”以外,这里还是中国最早出现娼妓的地方。

      延续在青岛人血脉之中的享乐传统,是青岛人成天快快乐乐的先天因素。海浪和啤酒,这两种翻腾着泡沫的物质,支配了这座城市的灵魂。喝啤酒,洗海水澡,就是青岛人的日常生活。而啤酒节将这种生活的推向了极端,推向了令人迷狂的高潮。自1903年青岛啤酒厂建厂起,啤酒就溶进了青岛人的血液中,成为青岛文化的一部分。建立在已经成为青岛的传统的啤酒文化的基础之上的啤酒节,就有可能成为一种公众参与程度高、民间色彩相当强的“新民俗”。

      中国许多城市亦步亦趋于德国慕尼黑啤酒节,蜂拥着推出自己的啤酒节,比如大连天津重庆,今年都在青岛之前启动了啤酒节,大连因为是和中国轻工业协会合办,规格还是国家级的。但像青岛这样,啤酒洞穿了一个世纪的激情,从一个国家的消费启蒙者,沉淀为一个城市的市民性,恐怕是绝无仅有。啤酒节让我们看到了同样是青岛粗的一面,粗野的勃勃生机。

      啤酒在青岛上升为地域性文化徽标始于十三年前啤酒节的上演。这个年度的节日里你可以真正感受啤酒所主宰的一切。比如今年的啤酒城座落在青岛市郊,深夜交通不算便利,专为啤酒节所设的啤酒城一年只能大用一次,时间半个月,门票20元左右,里面由厂商各自装饰特色大棚,邀人品酒,比起其他城市啤酒节的5元门票和临时搭棚,这里显得隆重而贵族化。由于青啤在青岛的市场地位不容置疑,许多国内啤酒商无力也不愿陪太子读书,参节品牌不多,这个节的消费内涵更多地为娱乐性替代。

      但是有限的消费选择和相当的消费门槛,却吸纳了众多的人流。据说十五天节日期间的全市旅游收入达到14亿元,是去年十一黄金周的两倍,游客节和市民节的完美共生,也许只能归功于青岛的啤酒主义惯性。小街小巷的烟火气里,随时随地可以“哈”的啤酒是青岛市井文化的显影剂。中国人常说的是酒后吐真言而德国人的话是真理在酒中,其中的微妙口径折射出东西方酒文化差异,一个重在调养另一个则重在享乐。所以,在世界各地,希腊酒神都以放诞松绑着人类的沉重肉身,而在青岛,休闲性的啤酒文化折衷地露了面,又比中国其他地方都更深入城市肌理。

      青岛人的啤酒情缘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得无处不在,走在青岛街头,有少年提着装了啤酒的塑料袋轻跃而过,滴水不漏是手中的酒。——青岛人用塑料袋装啤酒,方便得前所未有的工具和豪爽得一塌糊涂的随意相映成趣。路边的小摊随处可见笑得满脸花开的大嫂,手下的铁桶依稀仿佛是火车上装茶水用的直径一米的铁桶——那是卖啤酒的。容器无足轻重,重要的是喝的爽快。青岛人称喝啤酒为“哈啤酒”,开口呼的“哈”字比起中国传统齐齿呼的“饮”字,自是多了说不出的痛快。在这个啤酒国度里,随时随地你都可以看到有人豪饮这种马尿色的液体,一脸生平畅事莫过于此的感觉。

      海澡是青岛人生活的另一部分,夕阳之下,闪着一片细碎金光的海水里人头攒动。身着浴衣四处走动的人群中有不少青岛的啤酒宝贝,他们大都四十上下,男性人士。名片是凸出的小腹,那里凝聚着他们对这座城市以及城市特产的钟爱。

      这是一个愿意随时向陌生人微笑的城市,在街头的采访中,各色人群纷纷微笑着说明对外地人的欢迎。酒吧里,一名男子回答完问题之后冲着来自湖南的记者伸出大手“来,握个手!”连带着街头的小狗也特兴奋,黝黑黝黑的大眼里充满和人接近的渴望,毛茸茸的卷尾晃得让人不忍拒绝。路过的男孩在和小狗的嬉戏中把青岛的友善发挥得淋漓尽致。

      财商:7分

      评价:粗豪

      城市的财商具象为市民的理财观念,城市的投资环境以及这个城市的实际财经状况等等。

      首先让人联想的当然是青岛的啤酒,溯源而上,别名波打酒的啤酒在青岛的落地归功于1903年,一名德国商人在此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啤酒厂。一个世纪以后的青啤已经出落得艳丽不可方物。没有人会否认啤酒在青岛工业中的重要性。今天的青啤是中国啤酒行业含金量最高的价值品牌,占领了整个中国市场之外在啤酒之乡——德意志的土地上也享有相当的知名度。有预计说21世纪中国的啤酒消费量会超过美国而居世界第一,其中青啤的贡献自是不可低估。

      消费意识超前的青岛人乐于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青岛的消费贷款额居山东省第一,个人消费信贷的主要增长点是住房和汽车的贷款。在湖南卫视的一次街头采访中,曾经现场提问:“如果给你十万块钱,你会怎么用?”对于这笔不大不小的钱,青岛市民们回答的是“买房”、“买房”、“买车”……很切实的理想。只是当消费失去创意,这个城市会不会变得过于实际?

      青岛图书馆的馆长鲁海说:”青岛人不像温州人那样,经商意识特别浓厚。像青岛集中了全国的海洋专家的60%,科研成果十分显著,但是没有一个相关产业,反而是深圳出了个海王集团,我们是把科技成果卖给别人,却没有自己做产业的打算,所以青岛是海洋科技的大市,不是海洋产业的大市。”没有自己创业的奢望,也未曾想过要到外地去发展,青岛人有一种“最好不过青岛”的默想。在湖南卫视现场采访的另外一个问题——有关创业的地点时,青岛人普遍选择留守本地.在街头采访的一位老师冷静地分析着,“现在很多其他地方的人也到青岛来了”所以,她会留在青岛。后来,记者在酒吧又遇到这位身着白色吊带裙的文静女子,很怡然自乐的样子.

      记者逮住了路边一位具有“典型啤酒肚”的男子,提问创业地点。他说去过很多地方,包括南方、北方和西方,发现很少比青岛好的地方。比青岛好的地方大都消费太高,没有青岛这么自在。今年36岁,正值本命年的他笑呵呵地说着本届啤酒节的吉祥物“洋洋”除了可爱和他差不多以外,啤酒肚也有得一拼。此外更多类似的是市民们以毫不犹豫的近似自恋的口气配合着开心的大笑:“当然是青岛”。——这是青岛人的豪爽,绝不扭捏作态.

      智商:5分

      评价:粗陋

      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民间文化的活跃度,消费文化的格调以及文化的创新度等等圈出的是一个城市的智商。

      青岛是一个没有历史积淀的地方,.虽然处于齐鲁文化的辐射地带,但是几千年来传承的是渔民们与礼乐文化隔绝的朴素.唯一的传说是徐福率五百童男童女出海以及崂山道士的荒唐. 有一种说法是这样分析的,青岛文脉源于四支,一支是小国---东夷民族的海岱文化,一支是后来灭了东夷民族的齐国文化,一支是偏流---崂山的道教方士文化,还有一支就是殖民时期带来的西洋近代文化,而这几种合力里,就数齐文化对今天的青岛影响最弱,因为时代太过久远。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青岛人其实非常在意自己的文化,所以才修建了“五四广场”,而实在也是自知文化意味上的缺失,所以偌大的广场除了地标雕塑“五月的风”之外别无它物。那个火炬上凝固着延续了八十年的文化记忆,但是在惊心动魄的激越中,青岛只是起了一个导火线的作用,中心终究是北京和上海。就象在近现代的文化史上,青岛并不缺少显赫的名士,康有为、老舍、闻一多、蒲松龄、洪深、梁实秋、萧军、萧红等等,但他们始终只是青岛的过客,仅仅路过或者度假,呆的时间最长的康有为也只是安度晚年而已。

      曾经精雕细刻地爱赞过青岛的闻一多,对青岛的文化终究是不满的:“我们这青岛,凡属自然的都好,属于人事的种种趣味,缺憾太多,谈话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然而这一点便不容易满足。”不是太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不太多的机会阻挡了外来文化精英的脚步。在文化上,青岛之所以做不到和同为后起移民城市的上海平起平坐,或许一个很重要的原由就在于它的这种尴尬位置。即使有文化人来,也只能在此短暂游居,终将因这窒息的文化氛围而离开。所以青岛会有值得一提的游居文化,却始终缺乏原创的声音。闻一多早已向友人说出了他的抱怨,今天的青岛文化延续了一个世纪,而历史依旧在轮回。

      现代的声光色影里凝聚着最新的文化信息。足以展示一个城市最现代的文化状态。一家店名为“音像总汇”的碟店,是青岛文化圈内人经常光顾的地方。记者迈步走进这家并不打眼的门面,向店主声明做青岛城市文化专题的来意,弯腰整理新碟的店主头也不抬地打断记者“青岛哪有文化?”这是一场刚开头就已经注定了基调的采访,笃定得没有任何改变的可能。

      白纸黑字的印刷书籍仍是许多人的最爱,所以一个城市书店的语态不妨看成它文化灵魂的风向标。很不幸,青岛的书店现在时进行得只能让人扼腕。虽号称着有一家据说大而全、上下三层的书城,但大而全的超市式格局无疑限制了其向纵深的发展。没有人可以想象一家真正的书店会挂出“11元/斤”的招牌,这是青岛人将超市和书市的完美融合。而且,就是这样一个书店,青岛人中同样有别样的意见。“文化氛围不大好。书城虽然人那么多,但真正买书的或感兴趣的并不多,他需要的书他并不去买,他只是去转一转、逛一逛。”

      青岛并非没有真正的书店,虽然带着几分悲壮的惨淡。张兵林,青岛一家真正的书店“学苑书店”的老板,他的书店坐落在街角里有些寂寞,和正在支撑中的西西弗书店以及已经关门的博尔赫斯书店属于同类。“看学术书的少,但也有人需要”“经营商业的书,为了效益”“文化类《书城》卖得最好,像《读书》什么他们都看不惯。”“生存得有点艰难……”“青岛总的来说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城市。”虽然感叹自己生存得有点艰难,张兵林还是在青岛的新城区又开了一家分店,并且装修得挺不错的。所以,叹归叹,他对青岛文化的前景还是寄予厚望的。青岛看似暗淡的文脉上终有一抹乐观的亮色。只要好书有人读,就终究是有希望的。

      如果传统的文化氛围体现于街角的书店和碟店,那么能够体现一个城市文化暗地活力前卫新潮的可能地点往往是咖啡店和酒吧。一家名为“自由人”的咖啡吧,听说是摄影与摩托爱好者的集中地。店里回旋着爵士,墙上一幅哈雷机车的木雕是“自由”的点睛,速度与光影完美结合后,灵动的世界凝聚为冷静的狂喜。粗犷的意境于是漫溢。瘦瘦高高、休闲味道十足的吧主说起这家bar胎出的原由,一群爱好摄影和摩托的朋友找不到一起玩的合适地点,所以喜欢音乐的三兄妹辞职搞起了这个小资唯美的bar。下午时分,店里除了记者一行,别无他人,蓝调得有些清冷。与“自由人”氛围背道而驰的是“街角”,推开吧门时音乐轰鸣而来,敲击入门者的耳膜。胖得可以模仿尹相杰的吧主宣称自己的风格是大雅大俗,号称自己热爱格瓦纳。不大的吧内音乐和人声鼎沸,掷骰子、踢桌上足球正在不亦乐乎地进行中。情绪至高处,可看到中年的伯伯幸福地跳房子。

      青岛的酒吧虽是一应俱全,但泡吧的人群并不活跃,就是那么几个人,在几个酒吧之间轮流转换,不管去哪个地方碰到的都是同样的面孔。还没形成那种很多人共同的意识:我们在家里吃完饭,我们去泡吧。即使是青岛最好的酒吧之一——“音乐厨房”都有门前冷落车马稀的感觉,经营者虽然也有一头长发扎成马尾,并不另类得异类,他说自己算是比较正统的。冷静分析青岛文化现状的时候,他的嗓音低沉而磁性。“那些敢往前冲的人太少了。观众也好,热爱音乐的人也好,人群非常少。你像地下演出,就是那批人。”

      “黄梁公主”是青岛首屈一指的地下乐队,他们不仅仅搞音乐,前段时间他们刚搞了一个先锋小话剧演出。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青岛首屈一指的乐队,在全国的影响也是很有限的。他们的主创,平时有着一份稳固的职业,乐队更多地只是他的一种爱好。这种沉寂的状态是和青岛酒吧的氛围相适应的,青岛缺少的不是酒吧,而是泡吧的意识;青岛并非没有地下音乐,只是缺少对它的狂热。但是,谈到地下音乐和酒吧的前景,吧主充满着希望“应该还可以,要培养一些人,总有一些人会成长”。

      碟店、书店、咖啡吧、和酒吧立体勾勒着整个青岛的文化地图。当每一个单项都指向寂寞与冷落,青岛文化整体的粗疏甚至粗陋就成为无可争议的事实。从文化沙漠到文化边城。这始终是一个只适合旅游休闲的城市,没有浓厚的文化氛围,呆久了终究会觉得很压抑。

      一个美丽的城市,拥有卓越的景商,可是智商却着实让人不敢恭维。还有表面上不错的财商和实在不错的情商。像很多人所说的,这是一个适于休憩的城市,一个适于观望的城市。粗犷的景商加上粗豪的情商,粗朴的财商以及粗疏的智商,象形痛感——青岛,你为什么这么“粗心”?若精致是小气的另外一种说法,那么粗心又会是什么的昵称呢?

      青岛,在痛爱中走过的城市。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 不错的文章,很中肯的评价!
    • 不错的文章,中肯的评价!请问出处,似乎很有故人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