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表在 rolia.net 枫下论坛據說,日本人的鰻魚年消費量是十五萬噸。如果一尾鰻魚重量大約二百公克,一公斤便是五尾,十五萬噸則是七億五千萬尾。換句話說,日本人每人平均一年吃六尾鰻魚。而十五萬噸鰻魚中,三分之一來自台灣;簡單說來,台灣的鰻魚養殖戶,九成以上都是仰賴日本市場為生。難怪每逢盛夏,「From Taiwan」鰻魚噴射專機會日不暇給地一架接一架降落在成田機場。
在日本,鰻魚的吃法通常是「蒲燒」(kabayaki)。往昔,古代人將鰻魚切成筒狀,抹上鹽,再用竹籤串起來烤,由於其外型同香蒲穗類似,於是稱之為「蒲燒」。後來,關西人將筒狀的鰻魚剖開,用鐵籤子串起來,先不沾醬汁素烤一次,之後再浸在醬缸內,最後再烤一次。然而,關東地區所捕獲的鰻魚,身上脂肪比關西地區的鰻魚多,且土腥味較重,於是關東人烤鰻魚時便多了一項工程:蒸。烤過一次後,再用強火蒸,最後再烤一次。而且,一定要用竹籤。
又據說,這個「一剖、二烤、三蒸、四烤」的技術非常難學,如果讓一些冠軍級鰻魚料理廚師來說明,他們可能會一本正經地向你說:「剖三年,串八年,烤一生。」意思是說,光是學習如何剖鰻魚就得花三年;再來是學習串鰻魚的技術,八年;至於蒸、烤的技術,則必須花一生以求「芝麻開花節節高」。阿彌陀佛,還好我志不在烤鰻魚,否則,剖三年、串八年、烤一生,那我休想嫁人了。
說到「剖」,關西人是老老實實從腹部剖鰻魚,江戶人卻龜毛得很,硬是要從背部剖。江戶是武士都市,從腹部剖,似乎會冒瀆武士的切腹行為,行商人只好從背部剖。只是,這種行為,對鰻魚來說,不也是一種「卑鄙」做法?或許「鰻」家也想死得「光明磊落」呢。
(鰻魚蓋飯)
有關「蒲燒」,江戶有個很有趣的老笑話:
話說,江戶有個守財奴,想吃鰻魚蒲燒卻又不想掏腰包,於是特意來到鰻魚店前,聞了蒲燒味道後,仰天長歎:「吼--,實在太香了,太香了,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再急急忙忙趕回家捧著白飯狼吞虎嚥。鰻魚店老闆看不慣他三番兩次的「白聞」惡習,忍無可忍地向他索取「聞香費」。「開玩笑!我又沒吃到你的鰻魚一根刺!」「就算沒吃到,你也有聞到吧!」守財奴聽畢,氣憤地從荷包掏出一串硬幣,拋在地板上。叮呤呤、叮叮噹……。接著馬上又拾起硬幣,轉身向老闆說:「就算沒收到鰻魚費,你也有聽到吧!」
「土用丑日」是日本的「鰻魚日」。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是土用日。日本人慣常在土用日吃鰻魚,連平常不喜吃鰻魚的人,也會在這個時期湊熱鬧,就跟中國人在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一樣。制定這個風俗的人是江戶奇才平賀源內(1728-1779)。平賀源內博學多識,不但是通俗小說家,也精通醫學、電氣。當時,有個鰻魚店老闆問平賀源內:「有沒有可以讓生意興隆的方法?」平賀源內寫了一張廣告單「本日土用丑之日」,要鰻魚店老闆貼在門外,結果客人真的紛至沓來。這是因為日本人在丑日習慣吃與「丑」(usi)第一個音節同音的食物,例如梅子(umebosi)、瓜(uri),而比起梅子與瓜,鰻(unagi)魚更滋補,理所當然便成為丑日的主角。
日本五大蓋飯是「鰻丼」、「牛丼」、「親子丼」(雞肉與雞蛋)、「天丼」(天麩羅)、「勝丼」(炸豬排),其中「鰻丼」是歷史最悠久的蓋飯。現代日本的衛生筷子,正是江戶時代某家「鰻丼」商店老闆發明的。
(京都「鰻魚茶泡飯」)
鰻魚的另一個稱呼是「山芋」,起源於江戶時代的和尚黑話。現代日本和尚,不但可以娶妻生子,也可以飲酒吃腥。江戶時代的僧侶,基本上必須守清規,然而實情似乎清濁不辨,一大堆和尚黑話在寺院內高來高去。泥鰍變成「舞妓」,雞蛋是「白茄子」,沙西米是「歎佛」,金槍魚化身為「紅豆腐」。最好笑的是「般若湯」,往昔的日本和尚,是不是夜夜吃食「舞妓」並互敬「般若湯」?
有一句江戶川柳,可以証明當時的和尚最怕什麼:
和尚拜大黑
大黑化身為布袋
和尚團團轉
「大黑」是日本七福神中之財神,在和尚黑話中,意思是「黑妻」;「布袋」也是七福神之一,形似彌勒佛。我想,不僅是和尚怕「大黑化身為布袋」,現代男人大概也是「既想拜大黑,又怕大黑變布袋」吧?
牡丹紅葉鍋
(安藤廣重‧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日本古代朝廷於八世紀首次發下「肉食禁令」,之後天皇又持續發下數次詔書,貴族階級才完全改掉肉食習慣。而當時的庶民都是在寺院學習文字,生病時也仰賴僧侶醫治,在庶民眼裡看來,僧侶是無所不能的「知識份子」,集眾望於一身。因此,受僧侶教育影響的庶民階級,也逐漸遠離肉食。往後一千二、三百年左右,日本人一直沒有吃肉的習慣。明治維新以後,新政府為了鼓勵國民吃食肉類,據說花了不少心血。
然而,實際上真是所有日本人都不吃獸肉嗎?並且持續了一千多年?當然不可能。只是,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庶民們絕對不吃獸肉一事,倒是事實。例如生病時,或天生身體虛弱的人,人們會默許他們吃獸肉,甚至鼓勵病人吃食這些「補品」。病人以外,則有一部份所謂的「美食家」,是支撐獵戶生計的主顧。
江戶時代,所謂的「補品」主要是山豬、鹿。山豬的黑話是「牡丹」,另一名稱是「山鯨」;鹿肉是「紅葉」;馬肉比較罕見,黑話是「櫻」。這些黑話,一直延用到現代。由於料理法通常是冬天進補的火鍋,現代某些獸肉火鍋店也習慣掛上「牡丹鍋」、「紅葉鍋」、「櫻鍋」之招牌。奉勸各位遊客到日本旅遊時,看到上述招牌,千萬別以為日本人不但喜歡賞花,也愛「吃」花。
至於牛、馬,在江戶時代是不可欠缺的「勞動力」,也因此,當時的日本人沒有屠宰並吃食家畜的觀念。歷史上惡名昭彰的第五代將軍綱吉,正因為愛屋及烏,愛得過火,訂下「生物憐愛令」,不准人們虐待甚至吃食所有生物。農民若是將生病的牛、馬棄置在荒地,會受到流放孤島的罪責。就算是不小心讓貓咪掉落在井內而溺死,貓主人也會被扣上「虐待動物」之罪名而流放到孤島。又由於綱吉生肖屬狗,特別愛狗,當時街上的家犬以及流浪狗,地位高得不得了,人命甚至比「狗命」輕。綱吉自身也建造了一棟「御犬舍」,專門收容流浪狗,因此,庶民們暗地諷刺他是「犬公方」。
幕末時期,美國總領事要求幕府提供家畜牛,以便他們屠宰料理成牛排。照理說,當時的幕府已經名存實亡了,對美國總領事的要求應該俯首帖耳才對,豈知,幕府竟三番兩次都毅然拒絕。理由是:「牛馬的工作是揹負重荷,輔助人力,因此無法恩將仇報,屠宰來吃。」不知道當時駐派在日本的外國人,都吃些什麼?或許有黑店提供牛肉給他們吧。
明治維新以後,新政府以「文明開化」為藉口,鼓勵國民吃食牛肉,明治天皇甚至以身作則,公開吃給國民看,往後,日本人吃肉的習慣才普及開來。想想,日本人吃牛肉的歷史頂多才一百多年,卻養殖出「神戶牛」、「近江牛」等飲譽國際的「名牌牛肉」,不知該苦笑還是暗爽?
江戶時代的日本男子,是日本史上最矮的一群,平均身高大約一百六十公分,原因很可能在於沒有吃食獸肉習慣之上吧。現代日本年輕人,平均身高已經趕上韓國、中國人,可見,吃食文化與身高、體格有密切關係。江戶人唯一可以獲取的蛋白質來源,正是鯨肉。
話說回來,獸肉在江戶時代不但是病人的補品,也是男子的強精劑。一些掛著「山鯨」(Yamakujira)招牌的路邊攤,通常據守在娼妓酒樓旁。娼妓當然也分等級,最下等也是最便宜的是「夜鷹」(Yotaka),一回合二十四文;利用小舟拉客人的則是三十二文。二十四文,可以吃到六串路邊攤的天麩羅。用六串天麩羅的價錢換取兩小時的春宵,應該算是很便宜,不過萬一抽到「梅毒獎」,那後果恐怕比吉原遊廓內「太夫」(Tayuu,最高級遊女)的價格六兩(二萬四千文),還要恐怖吧?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
在日本,鰻魚的吃法通常是「蒲燒」(kabayaki)。往昔,古代人將鰻魚切成筒狀,抹上鹽,再用竹籤串起來烤,由於其外型同香蒲穗類似,於是稱之為「蒲燒」。後來,關西人將筒狀的鰻魚剖開,用鐵籤子串起來,先不沾醬汁素烤一次,之後再浸在醬缸內,最後再烤一次。然而,關東地區所捕獲的鰻魚,身上脂肪比關西地區的鰻魚多,且土腥味較重,於是關東人烤鰻魚時便多了一項工程:蒸。烤過一次後,再用強火蒸,最後再烤一次。而且,一定要用竹籤。
又據說,這個「一剖、二烤、三蒸、四烤」的技術非常難學,如果讓一些冠軍級鰻魚料理廚師來說明,他們可能會一本正經地向你說:「剖三年,串八年,烤一生。」意思是說,光是學習如何剖鰻魚就得花三年;再來是學習串鰻魚的技術,八年;至於蒸、烤的技術,則必須花一生以求「芝麻開花節節高」。阿彌陀佛,還好我志不在烤鰻魚,否則,剖三年、串八年、烤一生,那我休想嫁人了。
說到「剖」,關西人是老老實實從腹部剖鰻魚,江戶人卻龜毛得很,硬是要從背部剖。江戶是武士都市,從腹部剖,似乎會冒瀆武士的切腹行為,行商人只好從背部剖。只是,這種行為,對鰻魚來說,不也是一種「卑鄙」做法?或許「鰻」家也想死得「光明磊落」呢。
(鰻魚蓋飯)
有關「蒲燒」,江戶有個很有趣的老笑話:
話說,江戶有個守財奴,想吃鰻魚蒲燒卻又不想掏腰包,於是特意來到鰻魚店前,聞了蒲燒味道後,仰天長歎:「吼--,實在太香了,太香了,口水都要流出來了。」再急急忙忙趕回家捧著白飯狼吞虎嚥。鰻魚店老闆看不慣他三番兩次的「白聞」惡習,忍無可忍地向他索取「聞香費」。「開玩笑!我又沒吃到你的鰻魚一根刺!」「就算沒吃到,你也有聞到吧!」守財奴聽畢,氣憤地從荷包掏出一串硬幣,拋在地板上。叮呤呤、叮叮噹……。接著馬上又拾起硬幣,轉身向老闆說:「就算沒收到鰻魚費,你也有聽到吧!」
「土用丑日」是日本的「鰻魚日」。每年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前十八日,是土用日。日本人慣常在土用日吃鰻魚,連平常不喜吃鰻魚的人,也會在這個時期湊熱鬧,就跟中國人在端午節一定要吃粽子一樣。制定這個風俗的人是江戶奇才平賀源內(1728-1779)。平賀源內博學多識,不但是通俗小說家,也精通醫學、電氣。當時,有個鰻魚店老闆問平賀源內:「有沒有可以讓生意興隆的方法?」平賀源內寫了一張廣告單「本日土用丑之日」,要鰻魚店老闆貼在門外,結果客人真的紛至沓來。這是因為日本人在丑日習慣吃與「丑」(usi)第一個音節同音的食物,例如梅子(umebosi)、瓜(uri),而比起梅子與瓜,鰻(unagi)魚更滋補,理所當然便成為丑日的主角。
日本五大蓋飯是「鰻丼」、「牛丼」、「親子丼」(雞肉與雞蛋)、「天丼」(天麩羅)、「勝丼」(炸豬排),其中「鰻丼」是歷史最悠久的蓋飯。現代日本的衛生筷子,正是江戶時代某家「鰻丼」商店老闆發明的。
(京都「鰻魚茶泡飯」)
鰻魚的另一個稱呼是「山芋」,起源於江戶時代的和尚黑話。現代日本和尚,不但可以娶妻生子,也可以飲酒吃腥。江戶時代的僧侶,基本上必須守清規,然而實情似乎清濁不辨,一大堆和尚黑話在寺院內高來高去。泥鰍變成「舞妓」,雞蛋是「白茄子」,沙西米是「歎佛」,金槍魚化身為「紅豆腐」。最好笑的是「般若湯」,往昔的日本和尚,是不是夜夜吃食「舞妓」並互敬「般若湯」?
有一句江戶川柳,可以証明當時的和尚最怕什麼:
和尚拜大黑
大黑化身為布袋
和尚團團轉
「大黑」是日本七福神中之財神,在和尚黑話中,意思是「黑妻」;「布袋」也是七福神之一,形似彌勒佛。我想,不僅是和尚怕「大黑化身為布袋」,現代男人大概也是「既想拜大黑,又怕大黑變布袋」吧?
牡丹紅葉鍋
(安藤廣重‧國立國會圖書館藏)
日本古代朝廷於八世紀首次發下「肉食禁令」,之後天皇又持續發下數次詔書,貴族階級才完全改掉肉食習慣。而當時的庶民都是在寺院學習文字,生病時也仰賴僧侶醫治,在庶民眼裡看來,僧侶是無所不能的「知識份子」,集眾望於一身。因此,受僧侶教育影響的庶民階級,也逐漸遠離肉食。往後一千二、三百年左右,日本人一直沒有吃肉的習慣。明治維新以後,新政府為了鼓勵國民吃食肉類,據說花了不少心血。
然而,實際上真是所有日本人都不吃獸肉嗎?並且持續了一千多年?當然不可能。只是,除非萬不得已,否則庶民們絕對不吃獸肉一事,倒是事實。例如生病時,或天生身體虛弱的人,人們會默許他們吃獸肉,甚至鼓勵病人吃食這些「補品」。病人以外,則有一部份所謂的「美食家」,是支撐獵戶生計的主顧。
江戶時代,所謂的「補品」主要是山豬、鹿。山豬的黑話是「牡丹」,另一名稱是「山鯨」;鹿肉是「紅葉」;馬肉比較罕見,黑話是「櫻」。這些黑話,一直延用到現代。由於料理法通常是冬天進補的火鍋,現代某些獸肉火鍋店也習慣掛上「牡丹鍋」、「紅葉鍋」、「櫻鍋」之招牌。奉勸各位遊客到日本旅遊時,看到上述招牌,千萬別以為日本人不但喜歡賞花,也愛「吃」花。
至於牛、馬,在江戶時代是不可欠缺的「勞動力」,也因此,當時的日本人沒有屠宰並吃食家畜的觀念。歷史上惡名昭彰的第五代將軍綱吉,正因為愛屋及烏,愛得過火,訂下「生物憐愛令」,不准人們虐待甚至吃食所有生物。農民若是將生病的牛、馬棄置在荒地,會受到流放孤島的罪責。就算是不小心讓貓咪掉落在井內而溺死,貓主人也會被扣上「虐待動物」之罪名而流放到孤島。又由於綱吉生肖屬狗,特別愛狗,當時街上的家犬以及流浪狗,地位高得不得了,人命甚至比「狗命」輕。綱吉自身也建造了一棟「御犬舍」,專門收容流浪狗,因此,庶民們暗地諷刺他是「犬公方」。
幕末時期,美國總領事要求幕府提供家畜牛,以便他們屠宰料理成牛排。照理說,當時的幕府已經名存實亡了,對美國總領事的要求應該俯首帖耳才對,豈知,幕府竟三番兩次都毅然拒絕。理由是:「牛馬的工作是揹負重荷,輔助人力,因此無法恩將仇報,屠宰來吃。」不知道當時駐派在日本的外國人,都吃些什麼?或許有黑店提供牛肉給他們吧。
明治維新以後,新政府以「文明開化」為藉口,鼓勵國民吃食牛肉,明治天皇甚至以身作則,公開吃給國民看,往後,日本人吃肉的習慣才普及開來。想想,日本人吃牛肉的歷史頂多才一百多年,卻養殖出「神戶牛」、「近江牛」等飲譽國際的「名牌牛肉」,不知該苦笑還是暗爽?
江戶時代的日本男子,是日本史上最矮的一群,平均身高大約一百六十公分,原因很可能在於沒有吃食獸肉習慣之上吧。現代日本年輕人,平均身高已經趕上韓國、中國人,可見,吃食文化與身高、體格有密切關係。江戶人唯一可以獲取的蛋白質來源,正是鯨肉。
話說回來,獸肉在江戶時代不但是病人的補品,也是男子的強精劑。一些掛著「山鯨」(Yamakujira)招牌的路邊攤,通常據守在娼妓酒樓旁。娼妓當然也分等級,最下等也是最便宜的是「夜鷹」(Yotaka),一回合二十四文;利用小舟拉客人的則是三十二文。二十四文,可以吃到六串路邊攤的天麩羅。用六串天麩羅的價錢換取兩小時的春宵,應該算是很便宜,不過萬一抽到「梅毒獎」,那後果恐怕比吉原遊廓內「太夫」(Tayuu,最高級遊女)的價格六兩(二萬四千文),還要恐怖吧?
更多精彩文章及讨论,请光临枫下论坛 rolia.net